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4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龙虾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由于龙虾的产业迅猛发展,将小龙虾养殖到稻田中,成为广大养殖户首选的方式。在稻田养殖龙虾的过程中,虽然农药对预防农作物的病虫害起到积极的功效,但也会对稻田中的小龙虾产生影响。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3.6%阔世玛对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2009年春笔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3.6%阔世玛15~25g对麦田的禾本科草及阔叶杂草都有较好防效,对小麦会造成一定的药害,但随时间推移,药害症状有所减轻,综合考虑除草成本,春季建议每667m^2用药量为20g。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营养丰富,生育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大,全国各地均种植,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经济作物。但在生产上,马铃薯易感染多种病毒,如轻型花叶病毒、条斑花叶病毒、皱缩花叶病毒、卷叶病毒等,病毒侵入马铃薯植株后,即参与马铃薯的新陈代谢,利用马铃薯的营养复制增殖病毒,并通过马铃薯块茎逐代积累,使马铃薯植株矮化,茎秆细弱,叶片失绿、卷曲或皱缩,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稻飞虱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稻飞虱在淮北地区发生严重,在水稻前期灰飞虱危害严重,致使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大发生。水稻中后期白背飞虱、褐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吸食叶鞘汁液,受害轻时,叶尖部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倒伏。穗期被害,会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半枯穗、秕谷多等,产量损失大,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5.
淮安地区旱直播稻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其防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直播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最近几年在淮安地区旱直播面积越来越大,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水稻旱直播技术具有节约育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避开稻飞虱危害高峰等独特优势,但旱直播稻田杂草防除是其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安市每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由于种植模式单一和小麦扬花期天气的影响,我市区楚州、淮阴等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日趋严重的趋势。赤霉病[Gibberellazeae(Schw.)Petch]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和多雨、气候潮湿地区,该病发生时造成穗病,同时也可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能达80%~90%,且感病麦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不可取食。目前主要采用农业、化学两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1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但是由于种植模式和…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学手段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试验和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策略,建立了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辅以推广种植耐病品种等生态控病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体系简单、易行、安全、环保,能较好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淮安市旱直播水稻田由于前期以湿润管理为主,故早生杂草与湿生杂草混生,草相复杂,草害严重。用36%丁恶EC150ml/667m^2、30%扫荛特EC100ml/667m^2+10%苄磺隆WP20g/667m^2、55%义星秧清WP45g/667m^2,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L)又称北美一枝黄花,是菊科一枝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北美,欧、亚也有分布。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最初作为庭院花卉栽于上海、南京,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其种子经风、鸟传播和人为因素扩散、蔓延,成为现在最受公众关注的杂草,在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