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水热优化NPP气候模型和土壤呼吸Q10模型,对辽宁省近50年(1961~2008年)森林固碳和碳释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森林固碳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固定的总CO2量达到83.9Mt,为1961年的2.8倍;单位面积森林固碳水平随着气候年景而有起伏变化,固碳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偏多36.5%;辽宁森林总体为碳汇,每年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2.1t。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推进广东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贯彻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规范和强化广东省碳汇造林项目作业设计技术要求,运用恢复生态学和造林学的方法和理论,因地制宜、长远兼顾、适地适树,选用抗逆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良乡土树种,针对目前的无立木林地,通过人工造林等营造林工程措施营建碳汇林。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储量,从而实现森林碳汇增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森林碳汇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的估算上,而关于该区森林固碳功能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辽宁省1995~2010年3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全省不同森林类型的固碳特征,全面揭示了全省森林碳汇功能的时空动态格局,以期为全国乃至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年固碳量由1995年的13.02 M t C·a-1增加到2010年的16.21 M t C·a-1,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明显。各森林类型1995~2010年期间年固碳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柞树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3种森林类型的固碳贡献在2005年和2010年均达到80%。全省森林年固碳量总体呈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森林年固碳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市、抚顺市和本溪市,1995年、2005的和2010年3个地市森林年固碳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6.68%、56.01%和54.19%。随着林龄结构的改善和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辽宁省森林未来的碳汇功能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林木固碳机理以及森林群落固碳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增加城市森林碳汇的措施,强调了城市森林建设中要不断挖掘潜力以扩大森林面积,城市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体,尽量利用幼龄树苗造林,加强管理及时采伐老弱大树,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安徽省1989-2014年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结合主要树种含碳率,估算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9年的32.98×10~6t C增加到2014年的85.72×10~6t C,碳汇量为52.75×10~6t C,年均增长率为4.06%,碳密度增加了8.51 t C/hm~2。乔木林是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竹林次之,二者分别占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83.27%、13.41%,各林型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竹林、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天然林植被碳储量略高于人工林;安徽省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为35.67 t C/hm~2,栎类固碳潜力最大。因此,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但碳密度较低,加强科学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NbS的北京市乔木林固碳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乔木林生物质碳汇是影响森林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森林的固碳潜力一直被广泛关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不同的林业活动对乔木碳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北京市森林资源设计调查数据,利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分析了2009—2014年北京市在森林转化、造林以及森林经营3种自然方案下碳储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1)2009—2014年北京市森林面积净增长8.35 × 104 hm2,碳储量净增量约1.45 × 109 kg,年均碳固持量为0.29 × 109 kg/a。(2)2014年北京市人工林总碳储量高于天然林,且碳密度高于天然林。当前北京市森林龄级结构偏低龄化,随着森林的自然生长,仍有较大的碳固持潜力。在各个优势树种(组)中,人工杨树林的固碳效率尤为突出,远远高于其他优势树种。(3)山地森林活动强度较小,森林经营区域占比较大,城市森林变化剧烈,受造林与森林转化等措施影响较大。2009—2014年北京市由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造成了1.06 × 109 kg的碳损失,造林带来了2.10 × 109 kg的碳固持,森林经营过程中有1.62 × 109 kg的碳固持与1.21 × 109 kg的碳损失,森林经营活动的总碳储量净增量0.41 × 109 kg,避免森林转化可以带来1.17 × 109 kg的碳汇。  结论  增加乔木林的固碳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避免森林转化可以凭借较小的森林面积贡献较大的碳汇,是一种低成本且效果显著的增汇方案。   相似文献   

7.
依据山东省泗水县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本课题前期研究得到的7组碳含量方程,并辅以常用碳汇参数综合测算了泗水县境内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泗水县森林总碳储量为3.3139×10~6 t,碳密度为73.93 t·hm~(-2)。泗水县总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有林地(71.85%)和疏林地(14.81%)中,二者占据了泗水县总碳储量的86.66%。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依次为:有林地(2.3810×10~6 t)疏林地(4.9081×10~5t)经济林(2.6949×10~5 t)未成林造林地(9.2892×10~4 t)村镇树(4.6149×10~4 t)苗圃(1.6923×10~4 t)灌木林(1.6522×10~4t)。该研究不仅为泗水县的森林碳汇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县级碳汇计量研究和评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固碳现状及其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第三次(1989-1993年)至第六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青海省近19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面积从1989年的246.5×104hm2增加到2008年的355.0×104hm2。2青海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从1989年的814.34×104t增加到2008年的1118.26×104t,增加了303.92×104t,年均增加(19a)159.96×104t,年均增长率1.68%,表明19年间青海森林植被碳汇作用不断增强,储碳能力将随森林面积的增加逐渐增加,青海省的森林是CO2的"汇"。3青海省1989-2008年间主要森林类型碳增汇量为柏木桦木杨树云杉,可见这几种林分类型在全省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对现有森林进行更好地抚育和管理,青海省森林作为CO2"汇"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造林碳汇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碳汇林业的开展,碳汇计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依据《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对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区进行碳汇造林及碳汇计量,计量期为2011-2031年。结果表明:该项目在2011年表现为碳源,累计项目碳汇量为-81.59 t(二氧化碳当量),自2012年开始有碳汇,项目净碳汇累计量为1 747.84 t(二氧化碳当量),2017年项目累计量达到11 396.84 t(二氧化碳当量),到2031年累计量达到45 886.07 t(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净碳汇量为2 294.30 t(二氧化碳当量),释放O2为2 031.00 t,固碳效果明显,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森林固碳增汇是指森林植被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草原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包括加强森林植被恢复及保护,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业,开展碳汇造林,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碳汇林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静  高岚  周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00-205
在种植碳汇林增加森林碳汇成为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大背景下,通过阐述广东省碳 汇林的经营现状,根据碳汇林营造时期、经营时期以及后期市场交易的特点,将广东省碳汇林经营主体在经营时所 面临的风险总结为环境、过程和市场三大类,并加以分析,从而提出了风险控制对策院加大宣传力度,在碳汇林经营 中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双赢;增加保险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扩充融资渠道,保障碳汇林顺利经营;完善碳汇信息平 台,建立健全碳汇市场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北京市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北京市森林碳储量由1988年的532万t增加到2003年的852万t,平均每年以4.00%的速率递增,这说明北京市森林起着碳汇作用。全市森林总碳储量中,阔叶林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中,栎类、杨树占主导地位;全市森林碳储量中幼、中龄林所占比重大,而且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龄级的碳密度均呈减少趋势。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森林的抚育和管理,将会使北京市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hm2(c);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 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大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10年间的波动范围是0.19~1.36 Mg/(hm2·a).   相似文献   

15.
赵娣  谢世友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155-158
在2012年重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实测数据和2002年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西南地区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回归模型,估算了酉阳林地近10年的碳储量动态,并按优势树种、林种、龄组、起源分类计算了各类乔木层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0年来酉阳林地总碳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杉木的碳储量增量最大,各龄组中中龄林碳储量增加最多。可见,酉阳林地植被是CO2的汇,且随着幼龄林的增长和人工林的发展,碳汇功能将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6.
抵消机制背景下企业森林碳汇需求价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森林碳汇需求角度,测算与分析企业减排成本、森林碳汇需求价格及政策影响因素,以期更全面了解森林碳汇的市场需求潜力,推进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  方法  以北京、上海、湖北、广东4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为案例区,选择火电、化工、钢铁3个碳排放密集型代表行业,通过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计算89家2 759个样本减排单位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而采用罗宾斯坦恩博弈模型测算森林碳汇的需求价格,运用云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和地区企业的森林碳汇需求价格并模拟政策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结果  样本结果显示:火电、钢铁、化工行业的森林碳汇需求价格均值分别为631、556和575元·t?1,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湖北省企业的均值分别为305、456、877和715元·t?1;云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允许碳汇抵消比例的提高和碳汇补贴额度的增加,各行业和各省(市)企业对森林碳汇的需求价格上升,随着碳税征收率的提高,需求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且逐年上升,森林碳汇是未来的减排趋势;目前火电行业企业已经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云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化工行业比其他2个行业更易受政策影响,因此合理的允许抵消比例与补贴政策组合下,火电、化工行业将会是未来森林碳汇的重大需求者。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图4表5参28  相似文献   

17.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SOC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和全球碳平衡。碳汇的基本策略是把CO2固定于植被体,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固定与存储影响明显且持续时期较长。鉴于此,综合分析了森林收获、轮伐期、氮肥施入、树种等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指出了当前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变化,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金沟岭林场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97年的7 621.842 2 t 增加到2007年的8 018.125 9 t,净增加了466.283 7 t。碳储量分布以中龄林与近熟林为主,1997年与2007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与79%,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2)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随着龄级结构的增长而增加,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47.541 7 mg·hm-2与50.186 6 mg·hm-2,高于全国2008年森林平均植被碳密度42.82 mg·hm-2,但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 mg·hm-2;3)利用1997年与2007年两期数据分析了该林场森林植被的年固碳增量为39.63 t·hm-2·a-1,平均年增长率0.51%,低于我国森林的平均年增长率1.6%,该林场森林植被仍具有潜在的固碳空间;4)对森林植被的碳汇效益进行了计量, 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2 728.130 8万元与2 744.954 8万元,净增长了16.824 0万元。应加强对现有森林经营,尤其是中幼龄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从而增加现存森林的碳密度,以此来提高森林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桉树碳储量和碳汇价值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雷州林业局2002年二次森林清查资料和广东省林业调查的研究资料,分析了不同龄组的桉树各器官的碳含量在乔木碳含量中的比例,并初步探讨碳密度随蓄积量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估算了2002年广东省桉树林的碳储量和碳汇价值。结果表明,不同龄组各组分碳含量比例有明显差异,桉树的碳含量主要表现为树干的碳含量。对于幼龄林,各器官所含碳含量的分配格局是干>皮>叶>根>枝,对于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各器官的碳含量分配格局基本一致,为干>根>皮>枝>叶。不同龄组的碳密度,均随林分蓄积量的增加而增加。2002年广东省桉树总碳储量约为1 153.32万t,其中中龄林碳储量最多为443.13万t,而过熟林由于立地面积较少,仅为21.65万t。成熟林的碳密度最大,为50.50 t/hm2,碳密度最小的是幼龄林,为12.72 t/hm2。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瑞典碳税法计算不同龄组桉树的碳汇价值,结果表明,成熟林最高,为12 695.06~51 280.18元/hm2。两种估价方法取平均,估算2002年广东省桉树的碳汇总价值为51.92亿元。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7-2007年3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87-2007年,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总的碳储量从421304.99 t增加到636843.53 t,林分碳密度从94.09 t/hm2增加至113.51 t/hm2,碳储量增加明显;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在2007年达到33.90 t/hm2,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接近于全国水平;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最大的主要是近熟林、成熟林与过熟林,但潜力在于中龄林与近熟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