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莉 《甘肃农业》2005,(10):173-173
可译性的限度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各种语言互译所共同适用的原则问题,又涉及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翻译中的具体方法问题。本文从可译性的限度的基本涵义入手,举例说明了什么是可译性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译性限度的四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言翻译是人类相互传承文明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然而语言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大量存在于翻译的实践活动中。理清可译与不可译的辩证关系 ,有利于翻译中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诗是否可译的争论已持续多年,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作了否定回答。一些诗因与源语言的语言文字结合太紧密而无法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可译度很低,然而,这类诗是诗翻译中的特例。事实上,多数的诗还是可译的。客观说来,100%对等的诗翻译基本不存在,多数诗的可译度都在0~100之间浮动,从保留诗歌美学因素、诗歌翻译中的补偿方法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7.
不可译性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角度出发,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并对之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译诗的“三美”——许渊冲诗歌翻译艺术欣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格律诗的韵译与其他译者的翻译,讨论了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论。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作者否定了把诗译成散文的做法。认为经过认真学习许渊冲的译诗理论,欣赏其诗歌翻译艺术,并付诸实践,诗不仅是可以译的,还可以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译出同原作均等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出现超越原作的最佳译作来。文章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旨在为恢复以诗体译诗的传统,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王国礼 《甘肃农业》2006,29(7):232-233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在美译过程中有很多不可译点,具体表现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形式美的不可译性、音韵美的不可译性和意境美的不可译性。但作为译者古典诗歌不可译又不得不译,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内找出个可能来。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 ,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 ,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 ,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 ,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地域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受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 ,在排土场原地貌表土处理、排土场植被重建模式、排土场岩土侵蚀控制技术、排土场污染元素控制技术、排土场复垦利用方向、排土场最终归属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处理这些特殊性 ,对指导该地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科学复垦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Van Tuyl R  Pereltsvaig A 《Science (New York, N.Y.)》2012,335(6069):657; author reply 657
We show that Atkinson's (Reports, 15 April 2011, p. 346) intriguing proposal--that global linguist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ingle language origin in Africa--is an artifact of using suboptimal data, biased methodology, and unjustified assumptions. We criticize his approach using more suitable data, and we additionally provide new results suggesting a more complex scenario for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linguistic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以学习专业词汇表达和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不完全等同于双语课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由于兼有专业课与英语课的双重特点,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在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都有其特殊性。探讨专业英语的几种教学模式,提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景观空间作为空间的一个类型,它符合原空间的所有特质,又因其处在景观之中,特别之处也显现出来。它是在城市(镇)范围内的设计尺度上运用三个面的围合而形成具有不同功能、意义的场所,是一个整体景观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新闻侵权,从本质上说是新闻自由超出必要的限度而侵害他人的人格权,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在我国,由于新闻事业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成侵权 时,表现出若干特殊性。本文拟从新闻侵权的对象、构成要件和责任三个方而来阐述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空间方位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隐喻。垂直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范畴,汉语中"上/下"及其相对应的"up/down"有大量的隐喻用法。这些隐喻的产生是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  相似文献   

18.
Hearing subjects unfamiliar with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nd deaf native signers made triadic comparisons of movements of the hands and arms isolated from American Sign Language. Clustering and scaling of subjects' judgments reveale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movement form for deaf and hearing observerd. Linguistically relevant dimensions acquired modified salience for users ofa visual-gestural languag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erceptual categories afte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not bound to a particular transmission modality, but rather can be a more general consequence of acquiring a formal linguistic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制约因素,将其分为语言因素及非语言因素,并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教育体制、文化、性格等诸方面予以剖析,最后提出了对学生及教师双方都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