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枇杷蚁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为土栖粉蚧,在枇杷根部群集吸食汁液危害,使根少而小、逐渐干枯,造成枝条枯瘦,果实减少,果小,品质差,发生3~5年后植株逐渐死亡.枇杷蚁粉蚧寄生处常有多年生隔担子菌包围粉蚧,菌丝连成一体,形成乳黄至灰白色菌丝层,状如"根瘤”(虫囊),菌丝层庇护粉蚧,形成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1982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调查枇杷害虫过程中,发现一种枇杷重要的新害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子清先生鉴定为新种,并命名为枇杷蚁粉蚧 Formico-coccus eriobotryae Wang.本文记述这种害虫的各虫态特征、发现经过和发生为害情况。蚁粉蚧栖居为害枇杷根部,并与隔担子菌 Septobasidium sp.共生。根部受害结果导致村势衰弱、减产,若无适当防治措施,植株经3~4年后死亡。文末就此虫的防治和检疫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橡副珠蜡蚧分泌物中哪种物质对黑褐举腹蚁、黑头酸臭蚁和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有引诱作用,从橡副珠蜡蚧整头虫蜡泌物样本中检测到45个组分,取其中5种挥发成分,用"Y"型嗅觉仪在实验室测试5种挥发成分对黑褐举腹蚁、黑头酸臭蚁和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二十八烷醇和2,4-二叔丁基酚对黑褐举腹蚁均有引诱作用,但二十八烷醇引诱作用高于2,4-二叔丁基酚对黑褐举腹蚁的引诱作用;棕榈酸乙酯对黑头酸臭蚁有引诱作用;二十八烷醇和棕榈酸乙酯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均有引诱作用,但二十八烷醇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引诱作用高于棕榈酸乙酯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比较了泛蚁蛉幼虫取食3种饲料后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性比以及对蝇蛆和黄粉虫的利用率;比较了泛蚁蛉在蝇蛆不同饲食频率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结果表明取食蝇蛆和黄粉虫的泛蚁蛉幼虫的发育历期短,存活率高,性比接近于1;泛蚁蛉幼虫对蝇蛆的利用率高于黄粉虫;泛蚁蛉幼虫在蝇蛆1日一饲和3日一饲的频率下发育历期短,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耕葵粉蚧属于同翅目粉蚧科,目前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衡水等地均有发生,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2008年张家口市首次发现了玉米耕葵粉蚧,经涿鹿县植保站5月26日~6月6日调查,发生虫害的玉米田被害株为15%~26%,单株有虫4~8头,最高达14头。  相似文献   

6.
<正> 一、地理分布概况柑桔根粉蚧Rhizoecus kondonis Kuwana和柑桔地粉蚧Geococcus citrinus Kuwana,为害柑桔细根,导致植株衰亡,是新发现的我国两种柑桔危险性害虫。世界上已知柑桔根粉蚧分布于日本,是日本一种重要的柑桔害虫;柑桔地粉蚧在日本亦为害柑桔树,也分布于印度(为害胡椒根部)。这两种粉蚧在我国迄今已知主要分布于福建。柑桔根粉蚧在江西南丰也有记录,有迹象也分布于浙江黄岩(根据浙江农业大学李学骝教授、林  相似文献   

7.
新型杀虫剂防治扶桑绵粉蚧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选用7种新型低毒杀虫剂进行了扶桑绵粉蚧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正>长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又名柿绵粉蚧、柿粉蚧、柿长绵蚧,俗称柿蚤子。寄主有柿、苹果、梨、李、无花果、桑、玉兰、法国冬青等果树和园林植物。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该虫寄主环境发生变化,在危害柿子的同时,危害苹果、梨、李等经济作物,呈现逐年偏重发生趋势,已成为苹果园和柿园的重要害虫,望引起技术人员和果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果树蚧虫种类、田间识别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蚧类是危害果树最严重的害虫,常能造成果树绝产.自2003年起,通过多年调查研究,查明为害环塔里木盆地五地州杏、核桃、巴旦木、红枣、葡萄、石榴、苹果、梨、酸梅、桃、樱桃、李、无花果、、桑和阿月浑子等16种果树的介壳虫共计4科10种,即蚧科5种:吐伦球坚蚧、糖槭蚧、枣球蜡蚧、龟纹蚧、葡萄绵蜡蚧;盾蚧科3种:桑白盾蚧、梨圆蚧、橄榄片盾蚧;粉蚧科1种:葡萄粉蚧;硕蚧科1种:草履硕蚧.明确了上述蚧虫的为害寄主,调查了上述10种主要介壳虫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程度,并制定了蚧虫田间识别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康氏粉蚧又称梨粉蚧 ,属同翅目、粉蚧科 ,主要危害苹果、梨 ,也危害桃、李、杏、柿、葡萄、石榴等果树 ,还危害君子兰、月季、桂花、扶桑等花卉。作者自 2 0 0 0年起 ,与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公司合作 ,经过 4年多的实践 ,以物理防治为主 ,探索出一套适应昆明地区推广应用的康氏粉蚧无公害防治法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扶桑绵粉蚧疫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安徽省2011年发现的新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发生及防治情况。目前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阜阳市颍州区、安庆市大观区、迎江区有发生,在行道树及棉花上发现扶桑绵粉蚧的为害。论文介绍了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绵粉蚧亚科、绵粉蚧属,又称棉花粉蚧,是世界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棉花、蔬菜、花卉等多种植物。该虫以附着在寄主植株、植茎、叶等活体或粘附在棉丝上的卵囊中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从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osis)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 的应用潜力,为开发其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 虫生真菌菌株,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探究 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方式,明确其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力;采用浸虫法,室内测定分离菌株对扶桑绵粉蚧 雌成虫的致病力。【结果】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菌株 FE-1,形态学结果发现菌株 FE-1 在 PDA 培养基培养 5 d 后菌落直径为 50~60 mm,菌落正面为橙白色,分生孢子形态呈两种类型,小型孢子为 长柱形,大型孢子为镰刀型;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 FE-1 为木贼镰刀菌 (Fusarium equiseti);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 FE-1 侵染扶桑绵粉蚧的方式主要为分生孢子在表皮处萌发形成芽 管,然后水平生长,并在特定接触表皮处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入昆虫体腔,明确了菌株 FE-1 对扶桑绵粉蚧侵染 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 FE-1 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病力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孢子 浓度为 1×108 CFU/mL 时,LT50 为 3.32 d,接种 7 d 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 87.50(±1.79)%, LC50 为 1.8×105 CFU/mL。【结论】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木贼镰刀菌菌株 FE-1,其在扶桑绵粉 蚧体壁能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行侵染,对扶桑绵粉蚧具有一定的侵染力。同时,该菌株在室内对扶桑绵粉蚧雌 成虫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极具生防潜力,可为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4.
<正>梨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俗称苹果绵粉蚧、栎树绵粉蚧。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库尔勒和克拉玛依市。危害苹果、梨、李、沙果等蔷薇科的乔灌木。在管理较差、密植郁蔽的香梨园发生。一、危害状梨绵粉蚧以若虫和雌虫成虫吸食嫩芽、嫩叶、果实、枝干及根部的汁液。危害嫩枝和根部,被害处常肿胀,可削弱树势,严重时会造成树皮纵裂而枯死;喜荫蔽,一般隐藏在枝干翘皮下、伤  相似文献   

15.
扶桑绵粉蚧是我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云霄县于2009年对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扶桑绵粉蚧的寄主、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1989年9月,河北省植保学会的专家们,在赵县、满城等县,发现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害虫—粉蚧。经鉴定,此虫属同翅目、粉蚧科、葵粉蚧属,其种名未定,在我国为新发现。虫体柔软,能分泌蜡粉状物,体形椭圆,长口针,刺吸植物汁液。玉米苗期危害主根,可造成死苗。一般受害株严重矮化,株高  相似文献   

17.
王琦  周祥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98-100,104
近年来橡副珠蜡蚧的危害逐年加重,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褐举腹蚁是橡副珠蜡蚧的捕食性天敌之一,对其人工饲养繁殖及田间释放的试验结果表明,用黄粉虫、蜂蜜等为食料、长方形收纳盒作为器具饲养效果最好,释放后对橡副珠蜡蚧及其共生的细足捷蚁的田间种群数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梯度恒温对湿地松粉蚧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设置6个温度处理湿地松粉蚧成虫,9个温度处理卵,结果表明:温度对湿地松粉蚧越冬代成虫死亡率、产卵量、繁殖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该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4℃,有效积温为153.31日度,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在19~32℃时,卵的孵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但在35~37℃时,卵几乎不孵化,用线性日度模型、王氏模型与Logistic模型对卵的发育速度进行拟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拟合度。试验结果与野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高温是新侵入区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显著凋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虫1.5头/株、幼虫1.3头/株)和中层(成虫0.9头/株、幼虫1.2头/株)显著高于顶层和果树上的虫口;5种聚集度指标分析证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减少;木瓜秀粉蚧平均密度4.6头/株的果园存在扩散作用,而密度1.6头/株的果园粉蚧种群仅在一个方位集中。研究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扩散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棉绵蚧、柿粉蚧在陕西省柿子产区发生日趋严重,成为限制柿子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实施西北甜柿基地建设项目过程中,于2002~2004年对棉绵蚧、柿粉蚧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结合植物检疫和生物防治,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棉绵蚧、柿粉蚧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