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高效协同、共融。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了政校行企三螺旋式合作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型,探究了政校行企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各司其职,联动耦合,形成"正指向"螺旋场合力、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并着重介绍了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政校行企三螺旋式协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的培养.在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引进三螺旋理论,提出政校行企合作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式,政校行企三方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依据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形成"正向"螺旋场合力,并联动耦合、有效联接,形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持续力,以充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决定性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强调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构建长期化、常态化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强调从学校、家庭到社会全方位融合的重要性。相比之下,传统教育模式则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三全育人视域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应当既着眼于围绕职业规划、优化课程设置,又深化校企融合、推进工学结合,同时,重视家园互动、延伸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4.
四螺旋模式包含第一螺旋高校主体,第二螺旋政府主体,第三螺旋是企业主体,第四螺旋是社会性评估机构主体,四个主体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协同联动创新育人合作培养模式。本文从四螺旋理论视域下,从学校与企业的协作育人,从学校与政府的协作育人,从学校,企业与社会评估型机构的协作育人,从学校,政府与社会评估性机构的协作育人四个维度着手开展陕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的实证性研究,从而指出符合陕西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文化,中国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需要中国大学文化的支撑和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高等教育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大学文化精华同为中国大学文化的协同创新源头,并以三螺旋契合方式共生演进。通过构建和分析中国大学文化协同演进三螺旋模型,归纳提出了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协同创新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义新 《河南农业》2023,(18):15-16+19
人才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内驱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创新性驱动作用。依据三螺旋理论,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引领、主导和推动的作用。但是,目前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明显存在政府保障供给不足、学校教学生态营造不力、企业参与因循守旧等问题。因此,要通过积极构建“一主多核”联动机制,打造“8字螺旋”课程体系,推行“多方协同”校企合作方式,形成政校企螺旋上升的高效合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企业、学校三个层面出发,介绍了农牧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并以河北农业大学"华裕班"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是保障该模式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进行探索,旨在为高职校企合作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应然要承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校政企协同的内涵,依据三螺旋理论,探究了校政企如何协同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对该运行体系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0.
“双创”与共赢:高职院校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社会服务,而选择推动乡村发展的优势在于其人才培养优势,另外高职院校多属于地方办学,与当地乡村发展联系紧密。当下乡村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为了达成双方的供需平衡,"双创"是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实施这项策略的指导思想,更是实现共赢的根本方式。在"双创"背景下,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乡镇平台三方应从各自基本职能出发,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有效开发本土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应然要承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校政企协同的内涵,依据三螺旋理论,探究了校政企如何协同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对该运行体系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涉海类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分析了我国涉海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不协同;课程体系与结构缺乏系统设计;教师队伍建设不匹配等。研究提出要以向应用型转型为契机,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应用型特色专业群;以协同育人为重要机制,构建育人工作新格局;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重要支撑,加强"三个平台"建设;以教师队伍为核心要素,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具体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即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凭借其有力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的优秀技能型人才。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势,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探索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综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涵、ADI 教学的内涵、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与ADI 教学的相关性、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ADI 教学模式在植物组织培养本科 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并针对存 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以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总结了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 术技能型人才ADI 培养的一些具体举措。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农林生物类课程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视角下有效应用 ADI 教学模式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作为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三螺旋结构模型,并对其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江苏省推进落实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践成效与启示,为促进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懂农机、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机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和转型,通过构建"三自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了一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我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为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高素质农林管理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工学研融合"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具体操作实践,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了"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协同拔尖创新的主体,培养具有协同拔尖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且还能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当中,应促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出更多应用型拔尖创新设计人才,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发展所需。本文首先概述了"政产学研"协同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分析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最后探讨了"政产学研"协同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