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基肥对土壤供氮影响持续期长 ,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蘖肥对土壤供氮仅影响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穗肥对土壤供氮影响到抽穗至成熟期。不施基肥与施基肥相比 ,植株各生育期的吸氮量少 ;不施蘖肥与施蘖肥差异较小 ,仅影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的吸氮量 ;不施穗肥的植株拔节到成熟期吸氮量下降 ,而不施粒肥仅影响抽穗至成熟期的吸氮量。基肥施用量在保证 N-n叶龄期达到够穗苗数的情况下 ,不施或少施蘖肥 ,增施粒肥量 ,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 ,促进穗大粒多而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中熟粳稻广陵香粳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水稻在穗肥相同情况下,基蘖肥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基蘖肥施氮量增加,植株总吸氮量和各生育期吸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100 kg稻谷的吸氮量随基蘖肥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有一个适宜值.本试验条件下,在确定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汕优63为5.5∶4.5,广陵香粳为6∶4,100 kg稻谷吸氮量分别为2kg和2.2 kg.当季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2%和39%.  相似文献   

3.
依叶龄运筹氮肥对优质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研究依叶龄运筹氮肥对圣稻 30 1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施用氮肥效果 ,以优质中粳稻圣稻 30 1为材料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和秆穗肥施氮叶龄期 ,设计了 1 5种施氮运筹模式。结果表明 :在大苗栽培体制和 2 2 5 kg.hm-2施氮水平下 ,适当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与相应增加秆穗肥施氮量 (即穗重法 ) ,并在倒 4和倒 1叶期 2次追施秆穗肥 ,比常规施氮模式更有利于强化圣稻 30 1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较好地保持了该品种的 1级优质米的品质性状 ,同时施用氮肥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产量的增产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氮肥运筹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分蘖高峰期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大而提早,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茎蘖数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期,A、B、C、D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基蘖肥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在成熟期,与穗肥所占比例呈多元相关。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不同处理水稻植株吸氮量与基蘖肥所占的比例呈正相关;在齐穗期、成熟期不同处理阶段吸氮量与穗肥所占的比例呈多元相关。基肥、蘖肥与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的产量为10.40 t/hm2,比A处理(2∶4∶4)、C处理(2∶6∶2)、D处理(2∶8∶0)分别增产3.5%、3.9%、7.7%;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比例、氮肥利用率均高于A处理、C处理、D处理。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需氮特点,适当降低基蘖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改变"大头肥"的施肥方式,在保证获得适宜茎蘖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确保在孕穗期之初封行(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促进大穗的形成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在提高生物产量的同时注重提高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千粒质量是获得水稻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早籼15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一致的情况下研究施氮比例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期施氮比例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此期干物质积累,基肥施氮比例为40%~50%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施氮比例为5∶3∶2(基肥∶分蘖肥∶穗肥)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水稻的产量也最高;拔节—抽穗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51.84%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抽穗—成熟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44.56%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该试验条件下,基肥为40%~50%,分蘖肥为30%,穗肥为20%~3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以宁粳3号为试材,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在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运筹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亩施氮18kg、基蘖肥:穗肥为6:4时产量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下降,结实率提高。在相同施氮量下,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高峰苗随之增加,成穗数和成穗率随之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之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拔节期、抽穗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均是以基蘖肥比重占60%的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7.
穗肥施氮量和结实期遮光通过改变灌浆结实期植株营养和叶片光合影响水稻产量。以淮稻5号、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种穗肥施氮量处理和结实期2种光照处理,研究穗肥施氮量和结实期遮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结实期2种光照处理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结实期遮光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且水稻产量于穗肥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也减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有利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群体颖花量同时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结实期遮光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淮稻5号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南粳9108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自然光照处理相比,结实期遮光显著减少了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比例。水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势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实期遮光提高了各穗肥施氮量处理下水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势,但显著降低了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试验,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八五四农场水稻高产创建品种龙粳20为材料,研究分析适宜超级稻高产的氮肥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处理每穴茎数、收获穗数都比其他处理多。穗肥施氮量主要影响抽穗及其后的植株吸氮量,对水稻高产起着关键的作用。穗肥过多,不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干物质生产量,难以获得高产。基蘖穗比例为5∶3∶2的处理在分蘖、成穗率、肥料利用率、结实率上表现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 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12.
以北方粳稻铁粳11号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为6∶3∶1时,施氮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基肥∶蘖肥∶穗肥为4∶3∶3时,中氮水平下更具有优势;前氮后移适用于低、中氮水平,能够增强光合能力,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产量;同一基蘖穗肥比例下,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总吸氮量和蛋白质含量,而氮素生理利用率、精米率和食味值呈下降趋势,氮素回收率和收获指数变化存在差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前氮后移使总吸氮量、蛋白质含量增加,氮素生理利用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下降,低、中氮水平使氮素回收率和收获指数增加,高氮水平则降低;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4∶3∶3时,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2.8%~11.3%,是本试验中氮肥施用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吸收和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两个水稻品种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后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但是,穗重型水稻(V7)在灌浆期以前,施蘖肥、穗肥、粒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基肥处理在抽穗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穗数型水稻(V10)在抽穗期以前,施基肥和蘖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穗肥和粒肥处理在灌浆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两个水稻品种籽粒中肥料氮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而升高,分期施肥氮的利用率要高于一次性施肥。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稻田持续高产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15N同位素示踪研究以及水稻前后期用肥比例、适宜基蘖肥比例的盆栽试验和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提出了稻田持续高产低污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方案。该技术体系包括稻季施氮量的合理计算、基于土壤肥力的前后期适宜施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合理运筹、基于作物长势的穗肥实时调控等,明确了氮肥减量首先应依据目标产量计算合理施氮量,然后根据土壤肥力水平高低对前后期用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分配进行优化,根据作物长势对穗肥用量进行实时微调,从而确保水稻高产可持续。氮肥减量重点在于减少前期用肥即基蘖肥的用量。在同等施氮量下,水稻适宜基蘖肥比例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低肥力下60%最佳,中肥力下50%为宜,高肥力下可降低至40%;此外,低肥力下需保证一定的基肥用量,并调整适宜的基蘖肥比例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15.
晋稻8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10年试验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从施氮量、施氮方式、栽插密度方面研究晋稻8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8个处理中,施氮量210 kg/hm2、栽插密度22.8万穴/hm2、施氮方式不同的2个处理产量排前2位。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更适合晋稻8号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在施氮量、施氮方式相同时,产量及穗粒性状都是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表现好,表明该密度适合晋稻8号栽培。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其在有效穗、成穗率、结实率、千粒质量上表现较突出,是3个因素的最佳组合,适合在晋稻8号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3个施期的氮肥用量(即基、蘖肥用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间(叶龄计)及穴距等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物质生产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施氮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中期干物质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4 5**)、与抽穗前15d至抽穗后25d的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8 9**);穗肥施氮量与经济系数呈显著正相关(R=0.331 1*);穴距与前期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31 0**)、与后期生物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R=0.493 9**)。说明,通过提高基、蘖肥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群体的中期干物质积累、抽穗前15d至抽穗后25d干物质积累;适当减小穴距可提高前期物质生产量和后期物质积累量,而适当提高穗肥施氮量可提高群体的经济系数。因此,对试验因子中的基、蘖肥用氮量与穴距的控制可以实现对各期干物质积累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以武育粳3号(粳)和汕优639杂交中籼)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旱秧本田期氮素营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旱秧本田期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根重和根系伤流强度 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杂交稻篱氮量过多,生育后期植株含氮量、根系伤流下降,吸氮量降低;与湿润秧相比,旱秧拔节和抽穗后根系活力具有明显优势,植株含氮量高,吸氮是多,但拔节至抽穗根系活力较低;旱秧返青至N-n叶龄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N-n叶龄期之后分蘖消长速度低于湿润秧,茎蘖动态表现出速发稳降的特征;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旱比湿润秧产量高,在穗粒结构上表现为穗数多、穗型大、千粒重偏低的特点,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旱秧增产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早籼新品种浙40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浙40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华红壤稻区进行浙408全程不同纯氮施用水平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比例的氮肥运筹试验,明确浙408对氮肥的需求量。[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浙408的始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全程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前期施氮量较大处理的始蘖期早,有效分蘖期短。基肥、蘖肥、穗肥按6∶3∶1施用时,浙408的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按4∶4∶2和5∶3∶2施用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结论]浙408全程纯氮总量为172.5~21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按5∶3∶2或6∶3∶1施用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施氮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8个基、蘖、穗肥施氮数量与比例处理对毕粳37号的试验结果表明:将蘖肥提前作基肥深施比其表施效果好。以适宜施氮总量的70%~80%作基肥深施,20%~30%视苗情作穗肥施用为最佳施氮模式,既能显著提高水稻单产和氮素利用率,又减少损失并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实现稳产;增加施氮量不能显著提高水稻单产,而氮素损失却更加严重。于1997~1998年利用该模式在贵州织金、纳雍、毕节三县(市)共示范1985.75h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适宜淮南地区强筋小麦干物质生产的氮肥运筹,本研究以红皮强筋小麦镇麦18为试验材料开展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因素为施氮量,设置低氮N1(210 kg/hm2)、中氮N2(240 kg/hm2)、高氮N3(270 kg/hm2) 3个水平。副因素为施氮比例,设置R1(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5∶1∶2∶2)、R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3∶1∶3∶3) 2个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比例组合对镇麦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单茎和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各器官干物质生产量及经济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中施氮水平时,R1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成熟期生物产量,中低施氮水平时,R1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经济产量;R1施氮比例下,成熟期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中施氮水平时最高。总体上,N2R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