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7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农业经济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小霞  高江涛 《农业考古》2006,3(4):1-13,26
农业经济是指以种植业和由种植业提供饲料来源的家畜饲养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一种经济形式。农业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建立在谷物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亦不例外,中华文明的形成就是以高度发展的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在文明起源、形成以及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农业体系,即黄河流域以粟作为主的旱地农业和长江流域以稻作为主的水田农业。本文所言的中原地区是狭义的中原,即整个河南省及晋南地区。该地区属黄河流域,是以粟作为主的旱地农业区,在距今7000多年的裴李岗…  相似文献   

3.
绰墩遗址存续时间为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余年(从距今6000余年至距今4000余年),本文在梳理绰墩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遗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对绰墩早期先民生计形态进行分析,认为从马家浜时期到马桥时期,绰墩先民的生计形态应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野生植物采集在马家浜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但到崧泽文明时期(距今5800~4900年)其地位下降,直到马桥时期重新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狩猎野生动物在马家浜时期比重较低,到崧泽时期地位降到最低,在良渚时期地位重新上升,到马桥时期,与采集野生植物同样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渔猎行为在绰墩先民的生计活动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处于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徽是中华民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之一。研究安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不仅能对安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证实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试以安徽人和省外人士在安徽对农业科学技术作出的贡献,阐明安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向同志们求教。自原始社会以来,安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此阶段为大约距今1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的原始社会时期。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安…  相似文献   

7.
广西学术界曾有人提出“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的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本文着重考查了下列诸问题 :广西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广西已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广西野生稻分布状况与稻作农业起源的关系 ;壮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词汇异同 ;广西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史与岩画 ;铜鼓的出现时间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壮族先民血缘与文化融入汉族的复杂历程 ;得出的结论是 ,认为广西稻作农业是在距今 6 0 0 0年前左右从湖南引进的可能性较大 ,并非独立发祥地。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吗?(摘…  相似文献   

8.
郭伟平 《农业考古》2012,(3):348-351
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变迁,先是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开始经济繁荣,乡村中的传统稻作农业逐渐被商品化更高的棉、桑种植取代。乡村中与稻作农业相关的信仰发生转变,市镇乡村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使其取得了当地祭祀中心的位置。清末直至民国时期乡村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受到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浙江农业大学童启庆前言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挥地之一。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建德县李家乡新桥村岩洞中,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属于智人阶段的右上犬齿化石,定名为“建德人”,表明早在距今约五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10.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我国关于栽培稻起源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阿萨姆──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华南说”等。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距今70...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论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相似,也有一个生产结构问题.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再由种植业和饲养业过渡到传统农业或半农半牧经济或游牧经济,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前仰韶文化至仰韶文化早、中期(6200BC-3500 BC),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次;第二阶段在仰韶文化晚期(3500BC-3000 BC),以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主,采集、狩猎居次要地位;第三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2900BC-1900 BC),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萌芽;新石器时代结束以后至青铜时代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或畜牧经济转化.此后,随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的南下和中原农业民族的北上及其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渭河上游及其代表的北方生态过渡带种植业、家庭畜养业和畜牧业的比重不断发生者变化.渭河上游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仅仅是一个特例,不能囊括全国范围,但有利于澄清学术界关于农业生产发展阶段问题的模糊认识,丰富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需要各种机械,对其进行研究设计以及搞好运用、管理、销售服务等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我国已将这一学科惯称为“农业机械化”,它是农业工程的一个主要分支。世界上,不论东方西方,对农业机具的研究、制造均有数千年的历史。若从人类开始使用简易工具进行考证,我国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中国猿人即利用河边的各种石头,制成多种用途的带刃石器,砍削树干成带尖或扁平的木制工具,作为狩猎和采集植物根,茎、果实的器具。距今约6080—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即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从事狩猎,女子从事耕种,当时的妇女们即用石斧和带尖的木捧开垦荒地,用石铲中耕除草,用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博 《农业考古》2016,(1):40-45
我国南方的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重要课题。本文对水稻栽培技术成熟之前的早期农业遗存重新进行梳理,并观察农业遗存在长江下游、长江中游、淮河流域的变化,根据早期农业遗存的特点将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移植阶段、驯化阶段、强化阶段。普通野生稻在当地的生长以及人们对其长时间的利用和熟悉仍是人工栽培的基础,但栽培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是更加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临泉宫庄遗址试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龙山时期、商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栎属、铁苋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宫庄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至商周时期的农业保持着稻作农业传统,与周边同时期的遗址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淮河中游地区诸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该地区的稻作农业持续发展,并成为获取植食资源的主要方式,可能没有形成稻粟兼作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在,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领域中,再也没有比农耕及其起源过程更引人注目的问题了。不仅如此,即使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农耕也是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其理由是因为,世界各地的文明社会,无农耕便无以存在。农耕(或农业)维持着当今的全人类,这绝非过甚其词。即便是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澳洲的土著人,亦不能不说现在正依存于农业文明(社会)。姑且不论此利弊何在,时至今日,从事采集狩猎经济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农耕的起源确实是文明的起点与基础。人类在100万年的时间里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为何在1万年前转向食物生产呢?对于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兴趣的人吗?由于确切的证据残存不多,能够凭借想象力的思考,成为多  相似文献   

17.
狩猎一、日益减少的狩猎民获取野生的动植物以得到食物,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采取的经济手段。可以认为,人类自从最初阶段拥有文化时起,就已经是狩猎采集民了。并且,持续了数百万年之久的各种旧石器文化,都是属于狩猎采集民的文化。在约一万年前,自从人类发明了植物栽培和畜牧以来,世界的人口在急速地增长。但是,这仅仅是农业与畜牧业人口的增长,与此相反,狩猎采集民的人口却一直在减少,尤其是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后,由于与欧洲文化的接触,狩猎采集社会及其人口更是迅速地减少了。根据推论,他们的人口现在大约仅…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是不断演进的,迄今为止它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未来将进入生态社会。渔猎社会时间漫长,从距今5万年至1万年,持续4万年左右;农业在距今1万年至6千年开始发生,但人类真正进入农耕时代,则是距今4千年前,至今,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也仍然还处在农耕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工业社会发生在距今约300年前,西方在80年前,完成了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处在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或者仍然处在农耕社会中。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在我国,有时是泛指农、林、牧、渔等各业。本文即拟在此意义上,依据有关方志资料分析闽台农业的相互影响,以了解历史的原貌。一、闽籍移民对台湾的开发长期以来,台湾土著居民为高山族同胞,其生产力落后,社会发展缓慢,还停留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阶段。大陆向台湾大量移民后,宝岛才得到大开发,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才得以建立和发展。所以,研究台湾的农业状况,离不开对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及其拓垦情况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耀鹏 《农业考古》2000,8(1):104-111
在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也不例外。且不说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近现代学者也注意到了农业的发生发展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化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予以充分肯定。在恩格斯做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这一评价之后,英国学者柴尔德还提出了“农业革命”(2)等概念,甚或有学者把农业阶段视为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浪潮”(3)。随着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的基本建立,有关中国古代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形成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并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