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状况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和Tobit模型,借助健康状况这一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东部8省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乡级住院补偿比对农地流转量和农地转入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住院封顶线对农地流转量有正向影响;其他结构变量则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2)健康状况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对东部8省农户农地流转及农地转入的驱动过程中起到中介传导作用。本研究为更好地促进新农合制度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融合、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起,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封顶线统一提高至6万元;2010年将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再过不久,即使在省内异地看病,参合农民有望在出院日就能在医院报销住院费。这是前不久从湖南省卫生厅了解到的消息。省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近日  相似文献   

3.
《农家顾问》2008,(5):6-6
5月1日起,湖北省将采取新标准,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以下简称参合农民)的补助比例以及报销封顶线,并对1~4月份参合农民发生的医疗费用,按新方案重新核算补偿费用,对差额部分进行补报。据湖北省卫生厅厅长焦红介绍,今年参合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就医的补助比例,将较上年提高10%~15%,而报销封顶线也将由2007年的1.5万~2万元提高到3万元。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市郊区七个区县的农村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满意度的多维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整体养老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近三成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养老境况不满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特征的健康状况、反映家庭特征的有老伴、反映人际关系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数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反映经济状况的月支出、反映精神状况的孤独寂寞感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同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和医疗服务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相对落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来源;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农村集聚了大量老年人,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本减少。在此背景下,研究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CFPS微观数据为基础,利用两部分模型分析了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显著为正,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福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地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实地调研,发现江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性别、组织参与状况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家庭关系、个人健康状况、个人收入与社会保障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导农村中老年人理性就医,提高其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健康差异的分析视角,利用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门诊与住院两个方面分析患者就诊选择的现实状况与特征,探讨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中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基层就诊的比例分别为63.2%和44.3%,整合地区患者就近就医的比例均高于未整合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健康状况患者的就医选择趋于理性。城乡医保整合有效引导了农村中老年门诊与住院患者就近就医,其中对门诊患者就近选择基层就诊产生更大程度的促进效果。城乡医保整合有助于提升优良健康状况门诊患者就近就医的概率,能够有效引导中等健康状况住院患者就近就医,但显著弱化不健康的住院患者选择基层就诊的倾向。随改革实施时间的推移,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就近就医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一档制整合模式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的引导效果优于多档制整合模式。据此,提出基于健康差异细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政策,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北省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960名农村空巢老人的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健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5.31%,患两种慢性病的有642人(66.88%),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有271人(28.23%);影响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社会学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近两周内住过院、医疗支出等对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群是否患慢性病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患病相对危险度为男性的1.136倍;年龄越大,其患慢性病的相对危险度越大。基于此,提出了从加强与农业、环保、水利、社保等部门合作的角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日,记者从长春市卫生局了解到,去年的新农合工作已成为第—个向市政府报捷的民生工作.全年共有200余名新生儿得到补偿,共报销75万元. 据了解,长春市卫生局在参合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基金的保障作用,对补偿政策进行了调整:将门诊账户全部调整为门诊统筹;低段报销比例由20%提高到30%;报销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将20种慢性疾病门诊医药费纳入补偿范围;将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费实行定额补助;将新生儿住院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管理;增加了目录外的可报销药品和卫材等.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进而保障居民健康公平的重要责任。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1、2013、2015年的微观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健康与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以及医疗保险补偿后的受益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在健康状况、患病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上都存在着与收入相关的不公平,低收入人群享有较少的医疗卫生资源却承担着较大的医疗支出负担;医疗保险补偿后对居民收入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均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非农就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贫困家庭的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水平分别为0.81和4.34,明显低于非贫困家庭的0.87和6.28;健康与教育所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均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且健康对贫困的缓解作用比教育更为明显。与绝对贫困相比,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更有利于农村家庭摆脱相对贫困状况。此外,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均能够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水平进而降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因此,提出了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增强其基础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合理引导并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本研究依照随机抽样原则,对河北省涉县农村妇女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通过对河北省涉县251份农村妇女调查问卷分析,运用AMOS16对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的膳食营养、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向影响其营养健康水平,而身体素质则产生负向影响;健康素养则通过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卫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膳食营养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针对上述结论,本研究对政府提出了加强农村妇女营养健康危害因素分析、确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等政策性建议,希望通过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妇女健康水平,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加强农村地区重大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NRCMS) on rural households to escape poverty. We employ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the IVPr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data from the rural-resident field survey by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 in 2016.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data, we found that, first, the hospitalization of family members is the key factor in increasing the risk of the family falling into poverty. The NRCMS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ikely risk of falling into poverty. Second, the impact of the NRCM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varies among group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income. There is no impact on the upper-middle and high-income groups; in contrast, the NRCMS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capacity of low-income rural families to prevent poverty due to illness, especially for the lower-middle-income group. Third,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NRCMS on the health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The NRCMS has 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risk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western region falling into poverty, simultaneously,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ose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In order to diminish and eliminate poverty eventually and boost rural residents' capacity for income acquisition,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raise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ratio of the NRCMS, control the rising expense of NRCMS by promoting the payment method reform,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system in the western region, strengthen the medical security for the poor in remote area, and enhanc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相似文献   

14.
Exploration of ways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welfare of residents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survey conducted in 2010,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clan cultur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lan culture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rural elderly. Further,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with respect to the impact of clan culture on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elder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lan culture on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elderly have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dicated that in areas with stronger clan culture, older people receive more social support. This stud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on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a certain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relative poverty relief strategies in a new s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提升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方法和机制。[方法/过程]本研究应用3阶段抽样,对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222份。[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得分较低,其中健康信息认知维度得分最高,健康信息获取维度得分最低。受教育程度、智能手机使用时间、互联网使用时间、工作性质和健康状况是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P < 0.05)。农村老年人最信任的健康信息来源是医务工作者,对网上信息难以评价和不太信任。因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参与,缓解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矛盾,以实现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厘清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以科学认识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水平,探寻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对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首要影响;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信用环境是促进区域内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保障,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建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健全农村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加大政府多种补贴支持,提供良好公共环境等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途径,利用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就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动供给与照料孙辈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路径中的中介作用及交互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动供给与照料孙辈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途径中均能发挥一定的直接中介作用。其中,劳动供给和照料孙辈对老年人躯体健康有更明显的正向中介效应,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负向中介效应更加显著。2)中介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子女的经济支持减少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和子女看望的频率;另一方面,老年人照料孙辈在提高子女经济支持同时,总体降低了子女的情感支持。3)在所有的中介效应中,子女看望缺失导致的老年人健康恶化效应大于其他影响途径对老年人健康的增益效应以及子女通讯的健康补偿效应。这说明,子女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子女看望对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倩  赵慧  崔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29-233
根据对重庆市642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水平分布及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获取代际支持较少,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较高,家庭养老仍是其认可的主要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对其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子女数目、子女回家频次、受教育程度对于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且子女代际支持呈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对中国农村农产品滞销的现状,从分析滞销的原因入手,从乡镇一级政府的视角,探讨了农村农产品变“滞销”为“畅销”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为农村农产品流通服务的“三中心模型”。该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中国广大农村乡镇一级的政府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0.
高晓璐  姚兆余  王诗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95-19797
通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发展不平衡、医疗条件差、服务质量低下、重医疗轻预防、医务人员不足、与新农合制度不能衔接等问题。为了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