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特色农业生产在乐都区农业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气候条件、反季节栽培等因素影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对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更具针对性、专业化的气象服务,避免或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对全区大樱桃、长辣椒、紫皮大蒜生产的气象灾害及灾害发生的气象指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经调查,冻害、晚霜冻、大风、裂果和雹灾是乐都区特色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冬季冻害对长辣椒、紫皮大蒜和大樱桃三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均会产生较大危害,春季晚霜冻是大樱桃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大樱桃产量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获取的各种气象灾害受灾指标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凤贤 《农业考古》2002,(1):290-294
农业灾害诸灾种在周秦两汉时期大致都有发生,主要灾种为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雪灾、低温灾、冻害、蝗灾、虫灾、火灾、草害、沙尘爆、水土流失等等,涉及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三大灾类,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 农业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自然的因素发挥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因素则对农业灾害的危害程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49~2005年河北省干旱、洪涝、风雹灾和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生产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农业气象灾情综合评价模型,开展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价。结果表明:灾情最重的年份为1977年,灾情指数达7.20,灾情最轻的年份为1967~1969年;4类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小为旱灾>涝灾>风雹灾害>低温冻害;农业气象灾害对河北省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逐渐加大,旱灾逐渐取代涝灾成为影响河北省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灾害因子。  相似文献   

5.
泸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北缘龙眼种植区,泸州龙眼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其产量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波动大。对泸州1976~2013年多年气象资料和受灾害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对气象因子与龙眼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最高,高温灾害发生频率最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发生频率较低,但成灾率最高,龙眼产量损失最大。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低温冻害风雹灾害连阴雨害高温日灼洪涝灾害倒春寒害高温冲梢干旱灾害。因此,在龙眼生产上要重点预防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6.
泸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北缘龙眼种植区,泸州龙眼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其产量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波动大。对泸州1976~2013年多年气象资料和受灾害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对气象因子与龙眼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最高,高温灾害发生频率最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发生频率较低,但成灾率最高,龙眼产量损失最大。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低温冻害>风雹灾害>连阴雨害>高温日灼>洪涝灾害>倒春寒害>高温冲梢>干旱灾害。因此,在龙眼生产上要重点预防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历史特征,基于灰色理论和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份,4月和10月发生较少,以5~6月最多,7、9月次之。冰雹频次随着时间推移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冰雹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可比经济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前较多,中期减少,后期略有增加。黑龙江省冰雹灾害划分为重雹灾区、中雹灾区、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重雹灾区包括佳木斯市、绥化市、鸡西市、黑河市、鹤岗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重灾区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口密集,气象灾害的承载体极其脆弱;轻灾区以林业为主,农业种植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密度相对稀疏,因此冰雹灾害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8.
一、小麦冻害 小麦冻害是商丘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发生频繁,面积大、危害大,严重影响和制约小麦的生产.近年来,小麦冻害几乎年年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一)小麦冻害类型 小麦冻害的类型有两种: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7年-2013年重庆市旱灾、水灾、风雹灾和冷冻害受灾面积以及粮食单产、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产资料,分析了重庆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粮食单产、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97年-2013年间重庆市农业气象灾害以旱灾和水灾为主,其次是冷冻害和风雹灾;从变化趋势来看,旱灾、水灾和风雹灾受面积呈下降趋势,冷冻害略有上升.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粮食单产与4种气象灾害的关联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旱灾、风雹灾、水灾、冷冻害.3从农作物与气象灾害的关联趋势看,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是旱灾、洪灾和风雹灾;主要经济作物与气象灾害的关联度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农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公正的定损、赔偿,配合市谷物协会农业保险,2006-2007年对冬小麦灾害损失及评估进行试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自然灾害中,影响较小的是干热风和冻害,2007年连续发生2次干热风,小麦烟农19、京9843、京9428、轮选9874个品种每667m2减产28.2~42.2kg,减产产值42.3~63.3元,减产最严重的是轮选987;早春的冻害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群体明显降低,667m2穗数减少,造成小麦减产13.3~69.4kg,减少产值20.0~104.1元;在灌浆期发生的雹灾,使冬小麦每667m2减产86.5~161.7kg,减少产值129.7~242.5元,雹灾发生早期对千粒重影响比较大,雹灾发生较晚,会砸掉麦穗籽粒,穗粒数减少;大风倒伏只是对千粒重影响比较大,造成冬小麦每667m2减产26.0~166.0kg,减少产值39.0~249.0元,最严重的处理是开花10d、倾斜角80°的处理,减产166.0kg。  相似文献   

11.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13.
<正>建平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在气候上是一个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在地形上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历年来的年均日照时数是2 885 h,平均气温为7.9℃,极端最低气温是-29.7℃,年无霜期为135~155 d,年均降水量500 mm左右,属于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区域,尤其是近年来,气象灾害的发生种类较多、发生的区域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在冬夏两季发生的暴雨洪涝和雪灾冻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史料,探讨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共发生100次冰雹灾害,平均5.4年发生1次,轻度雹灾、中度雹灾、特大雹灾分别发生了48、36、16次;冰雹灾害在农历4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6、7、5和3月,春季和夏季多发,秋季和冬季少发;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年际分布不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第一阶段(1368~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911年)是冰雹灾害少发阶段,冰雹灾害存在66、44、20、4 a四类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对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偏冷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低,偏暖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高。15世纪气候整体偏寒冷干燥,冰雹灾害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庆阳市多年灾情数据,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受灾率及其标准化值,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分级及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庆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冰雹、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每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秋冬两季发生气象灾害次数较少,春、夏、秋初季次数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4—9月,6—8月较为明显;干旱造成的农业灾害最为严重,其次为冰雹灾害,暴雨洪涝和低温冻害最轻;塬区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受灾程度较轻,川道区天气现象复杂,受灾程度严重;冰雹灾害造成的农业致灾程度均在大灾及以下,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3种致灾程度极端性明显,年景评估中轻灾年出现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16.
陈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1-8292
以2010年为例,采用气候学的原理与方法,介绍了濮阳市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濮阳市全市气温正常,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冬季低温冻害和大雾天气、春季晚霜冻、初夏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盛夏暴雨洪涝灾害和低温阴雨天气、秋季干旱;但影响范围和程度偏轻,气候条件总体上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属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17.
气象灾害对新疆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农业受灾面积统计数据,从经济学的角度 ,利用时间序列变动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气象灾害对新疆农业危害的严重性排序,得出结论,影响新疆农业的四种气象灾害依次是风雹灾、水灾、旱灾、霜冻灾,结合受灾面积分析,风雹灾对新疆危害面积最大,而且受灾面积较其它灾害波动性小,说明风雹灾发生面积对农业受灾的发生面积具有稳定性,并且发生面积大,是新疆农业的主要灾害,其次是水灾、旱灾、霜冻灾.[ ZK)〗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史料,探讨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共发生100次冰雹灾害,平均5.4年发生1次,轻度雹灾、中度雹灾、特大雹灾分别发生了48、36、16次;冰雹灾害在农历4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6、7、5和3月,春季和夏季多发,秋季和冬季少发;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年际分布不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第一阶段(1368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911年)是冰雹灾害少发阶段,冰雹灾害存在66、44、20、4 a四类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对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偏冷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低,偏暖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高。15世纪气候整体偏寒冷干燥,冰雹灾害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19.
干旱历来是原州区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以农业、水利、生物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科技抗旱、防旱体系,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与宁夏森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的破坏,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人为的因素之中。以木材作燃料,封建统治阶级修筑宫室苑囿、佛寺、城镇等以及狞猎时的驱除猛兽,加之各种滥砍滥伐,都会破坏森林,而农牧业的发展与森林的缩小乃至消失密切相关。宁夏传统农业的发展有秦汉、唐宋、明清3个高峰时期,而这3个高峰时期又恰恰成为其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森林的破坏,使土壤失去了庇护,因而自唐宋时起。旱灾、水灾、雹灾、风沙灾害等就较多发生,至明清时期更为频繁。当今,要减少和控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有加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把农、林、牧的结构调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