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农民文化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培育农民文化自觉自信。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建构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成效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必须着力培育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是农民对我国文化的肯定与坚守,它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作用下,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建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与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文化自觉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与希望,他们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影响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学校实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性、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以及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挖掘与水产养殖行业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建设校园文化、院系文化等,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课外学习等途径将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了文化育人的穿透力,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专业教育起到了协同育人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需求,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对实现乡镇一体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为提高乡村文化自信,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提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特色乡村等策略,旨在通过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文化自信的来源进行了解析,并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坚持文化建设的"双创"方针、不断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文化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对自己历史文化秉性的认识和态度,文化翻译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翻译实践中对自己文化"走出去"和异域文化"走进来"时所坚持的立场,文化翻译实践给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新疆特殊的地缘和民族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观。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通过文化翻译实践,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彰显新疆的国内国际自信力;通过外宣,做好和提升新疆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不仅可以解决乡村发展困境还可以对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积极地影响。文化自信的建立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至关重要,是使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 础和内生动力,文化自信一旦缺失就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因 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 进行和开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旅游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当前,旅游文化建设面临泛娱乐化、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等问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优化旅游文化的内容供给、提升文化的内涵表达、推进正确的旅游发展理念,让中华文化透过旅游大放异彩,铸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在我国当代文化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积极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丰富 其内涵,对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而红色文化教育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发展红色文 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就新时期红色文化在江西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做分析,总结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将本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利用社会实践让 学生走进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亲身其感受、体验红色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珍贵文化资源,包括各类民俗活动、传统节庆、传统艺术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舟山发展乡村旅游,应挖掘舟山渔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舟山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铁人"精神是甘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时代甘肃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弘扬甘肃"铁人"精神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非常必要。文章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切入,对弘扬甘肃"铁人"精神的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合,诞生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能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所以增强文化自信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但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又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将着重研究在增强文化自信上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从而有助于我国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推动力度的加大,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下,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力量。但一些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学校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发展不全,心里存着自卑心态,文化自信程度不高的情况。本文从高职人文素质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从四个方面阐述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自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内容,对生态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推动力.本文分析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生态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文化自信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将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契机和重大机遇,对于打造充满文化自信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文化具有传统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极大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乡村文化资源的局限,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当前要重点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制作、传播、交流、展示等工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数字化消费等措施,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须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为青年回乡发展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被提升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从科学发展观和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探索了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实施策略和路径,提出打造"直隶首府"、"燕赵文化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大文化品牌。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代表了河北城市向更高的层次跨越式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对河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转型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论述了发展农村图书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比,"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论述有力凸显出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河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有着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应当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文化自信的底蕴;发扬好红色革命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支柱;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文化自信的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河北文化强省建设走上快车道。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表现及升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将简要论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优势,继而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模式转变途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旨在促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