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通过阐述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困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纵观历史,每一个民族的兴起与崛起,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具有着光荣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成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但能快速传播信息,还能更好地为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为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精神带来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文章基于对红色文化和新媒体的内涵进行界定,进一步研究新媒体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影响,提高新媒体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应用,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下乡”是在校大学生参加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当前,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还存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发挥不全面;重视专业技术实践,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经费支持占比较少,实践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需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实践育人内涵;坚持强化制度建设,搭建实践管理平台;坚持校地合作共赢,形成校地友好互动;坚持注重因势利导,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等有效路径,引导高职校大学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地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其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北京红色文化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从融入意义、融入内容和融入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赡而深刻的革命经验、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路径,是国家建设和时代形势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大别山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善于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活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展开,以杨根思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为选题,以江苏省泰州市根思乡为研究样本,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乡风建设和群众宣教等方面,聚焦杨根思精神的传承现状及成效。研究发现,红色资源对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作用显著,但传承方式往往局限于文旅等传统方式,无法高效发挥红色资源在推动乡村各维度发展的作用。据此,提出创新传承、深入实践,让革命精神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杨根思精神红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创新传承机制与模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红色文化中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至今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与弘扬的。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凝聚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在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日益强盛,成为了世界舞台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外来文化在我国生根发芽,为了防止本土文化受到侵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战略基地,是利用红色文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对学生起到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伟大精神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趋向流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阵地应成为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军。因此,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四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平台弘扬民族文化,以民族舆论鼓舞人;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以课堂教育引导人;发挥高校学生民族社团的引领作用,以民族活动感染人;加强高校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建设,以民族环境熏陶人。  相似文献   

9.
龙江书院作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传承之地,在红色文化传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探 索红色文化与龙江书院景观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并针对红色文化与书院景观融合发展中所出现的 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对于弘扬红色书院,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图书馆与资料室作为知识基地和信息来源,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大学生。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改革,应加强其思想文化教育,传递科技情报,保存文化遗产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具有竞争力的大学在文化上是朝气蓬勃的,是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以文化本身优秀作为基础的,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形成文化共同体,同时需要保持与其他高校的差异。高校地位以及高校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大学文化建设都有着影响,优良的校风与学风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知识产权在这里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区别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使用,理清创造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并控制文化产品的使用,同时培养对于知识和知识创造人的正确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地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以及历史印证、文明传承、经济开发等不可取代的价值功能。合肥环巢湖沿线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可以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作用。第一,通过对环巢湖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整合、优化研究,科学开发、优选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二,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和绿色、古色等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信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探讨了利用红色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是实践教学。基于我国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和需要,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将会是德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学院党委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的新思路,密切联系,精心落实,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社区体育服务的考评机制和配套机制,真正把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该文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为例,概括了美国本科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科研气质的培养特点;并通过比较国内综合性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了由UF本科生物学专业注重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给予国内综合性大学生物学课程设置的启示,从而为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物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有助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物学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河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剖析了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文化类课程设置不足、学生传统文化贫血严重、跨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理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及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文化素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有很多非艺术类高校,因在专业支撑、师资配备、生源基础、招生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艺术教育处于无场地、无经费、无编制的"三无"状态。对于非艺术类高校来说,文化艺术社团建设是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文化艺术社团通过活动辐射、熏陶、造就学校文化艺术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相互的辐射和先导作用,引领非艺术类高校先进文化艺术发展。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证大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扶持力度,提高艺术教育水平重在指导教师来源多元化,建立大学生参加艺术社团的激励措施等三大举措加以推进。更重要的是,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中长效机制的建设:专业化的外部管理、规范化的内部管理、任务活动多样化的管理、网络化的宣传鼓励。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校创业园是高校深化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支撑。本文针对当前高 校创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业园功能区的设计以及管理模式,以期高校的创业园能 够成为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训等为一体的大学生综合创新实践基地,切实提高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发展普及科技文化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推进绿色的科技文化研究、实行系统的科技文化教育、做好隐性的科技文化育人和开展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