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湖黄颡鱼的生长,食性与渔业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洪湖中黄颡鱼的生长和食性,结果表明,洪湖中黄桑鱼以2龄和3龄鱼最多,分别占34.5%和32.4%,体长主要集中在8.0 ̄15.0cm之间,体重集中在7.6 ̄58.8g之间,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方程符合y=ax^b模式;洪湖黄颡鱼是以底栖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的肉食性鱼类,喜食幼虾,水生昆虫等。探讨了洪湖黄颡鱼在洪湖流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提出在洪湖中保护和增殖黄颡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白鲟幼鱼形态发育和产卵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3月至1991年6月对长江重庆江段19尾白鲟(体长480~1148mm)的形态、生长和食性进行了分析及年龄鉴定。结果表明,幼鲟生长较快,身体各部分增长不一致,眼径、吻须增长较慢。其体长(BL)、体重(W)的关系式为:W=5.2119×10-6BL2.9271。白鲟为肉食性鱼类,体长约647mm的幼鲟主要摄食小型鲤科鱼类。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上游白鲟产卵场未变,种群数量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3.
匙吻鲟摄食器官数量性状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拉美斑潜蝇是一种进口检疫性小型害虫 ,是早春西甜瓜的主要害虫之一。自 2 0 0 0年发现在本地冬荷兰豆上大面积发生为害后 ,一发不可收拾 ,逐渐在瓜类等多科数种作物上普遍发生 ,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 ,已成为制约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害虫。下面简单介绍拉美斑潜蝇在春西甜瓜上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1 为害状拉美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多食性害虫 ,原产南美洲。成虫体长 1 8- 2 7mm ,老熟幼虫体长 2 9- 3 4mm ,初孵幼虫呈乳白色 ,后期渐变为黄白色或鲜黄色。成虫吸食花蜜 ,幼虫潜食叶肉 ,叶片被蛀食后仅留上下表皮而形成蛇形隧道 ,隧道…  相似文献   

6.
对长白山北方条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和繁殖力等进行了研究.样本体长4.9~16.5 cm,体质量1.33~47.62 g,雌性体长和体质量明显大于雄性.鱼体肥满度雌性平均为1.09,雄性平均为1.02.主要以底栖的水生昆虫幼虫和钩虾等为食.雌性最小成熟个体体长6.6 cm,体质量3.48 g.繁殖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绝对繁殖力为3 039~19 793粒/尾.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塔里木河流域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和生态安全,于2012—2013年在塔里木河流域胜利水库采集83尾池沼公鱼,运用传统生物学和组织解剖学方法,对池沼公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胜利水库池沼公鱼主要以鱼卵和浮游生物为食,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异速生长,机体偏瘦,雌雄比为1∶0.69,丰满度指数、体长与体重关系式雌雄个体差异显著。池沼公鱼适应性强,食性的特殊化使得塔里木河流域鱼类区系变化大,土著鱼类资源减少,严重影响了塔里木河流域水库其他鱼类的种群动态和渔业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17年-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年-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及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地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沈伟 《上海农业科技》2012,(3):61-63,78
为探讨短鳄齿鱼在东海区中的生态地位,2007年12月~2008年9月在东海底拖网调查采集短鳄齿鱼样本,共计1051尾,并对其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短鳄齿鱼是一种以浮游动物和其他小型鱼类为主食的杂食性小型鱼类,食性较广,包括桡足类、磷虾类、糠虾类、头足类和小型鱼类。短鳄齿鱼终年摄食,但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为全年的摄食高峰,冬季摄食最少。从聚类分析和SIMPER分析的结果看,体长60mm以下组的短鳄齿鱼以桡足类、磷虾和糠虾类为主要食物,体长60mm以上组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主食;随体长的增加,短鳄齿鱼摄食的饵料个体逐渐增大,主要饵料从浮游动物逐渐向小型鱼类转化。短鳄齿鱼在体长达60mm时有明显的食性转换现象,这种食性转换现象的出现,对扩大种群的饵料基础、满足不同发育阶段鱼类的饵料需求以及缓和它们对有限饵料资源的竞争都十分有利。短鳄齿鱼营养级为3.15,属于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1.
孟彦  张燕  许映芳  方耀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951-12952
[目的]了解月鳢和乌鳢的生化遗传特性,为其品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梯度电泳法对月鳢和乌鳢的眼、肌肉、心脏、脾、脑和肾中的2种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月鳢肾脏、脾脏、脑和心脏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图谱有很清晰的4条带,且带型相同、活性相当;其眼组织的MDH图谱有5条带,肌肉组织的MDH带型分布表现出明显活性区。鸟鳢肾脏、脾脏、脑、肌肉和心脏的MDH图谱有很清晰的4条带;其眼组织的MDH图谱有5条带。月鳢和鸟鳢不同组织中酶的图谱数量一样,但类型不同。在鸟鳢6种组织中,眼睛的MDH表达量最大,而月鳢各组织的MDH表达量差异不大。乳酸脱氢酶(LDH)在乌鳢中的表达量高于月鳢。[结论]硬骨鱼类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物种特异性,其变化可更直接、正确地反映生物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乌鳢嗅觉器官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乌鳢仔鱼(全长14~31mm)和咸鱼(全长370mm)嗅觉器官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鳢嗅觉器官由头部左右两侧的嗅囊构成,每个嗅囊有前后2个鼻孔。随其发育,仔鱼前鼻孔隆起于外表面。发育为管状延伸物而与外界相通。嗅板在嗅囊内发育时不形成中心脊,其排列方式为纵向平行的D型。从仔鱼发育至咸鱼,乌鳢嗅觉上皮的厚度变化较小,而初级嗅板的数量和隆起高度显著增大。嗅觉上皮主要由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纤毛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3.
梁子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40-14440,14462
2010年1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发现1只野生白化雌性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其体重0.75kg,体长552.1mm,尾长285.3mm,翅长203.5mm,嘴峰24.5mm,跗蹠63.1mm,翼展度522.2mm,均在正常个体数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张艳焱  徐剑  张永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22-13323
[目的]测定贵州不同产地苗药飞龙掌血中总生物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方法]采用反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屈菜红碱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1%磷酸水溶液(V/V,28∶72),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总生物碱、白屈菜红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和99.8%;RSD分别为2.71%和0.40%。[结论]该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飞龙掌血中总生物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相似文献   

16.
苦草对水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沉水植物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苦草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总磷等有显著的影响,种有苦草的水中的电导率、总磷均明显低于无植物水体,溶解氧浓度和pH值明显高于无植物水体;另外,种有苦草的水体环境因子总体日变化趋势较明显,而无植物水体的环境因子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的指标pH值、溶解氧的变化可能与苦草的光合作用有关,而总磷和电导率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环境因子影响的日变化特征和影响机理,以及底泥磷释放可能存在的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南支水域刀鲚仔稚鱼资源量的年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变化,2018年6-10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研究结果与2014年、2015年同水域和同期的研究结果比较,旨在揭示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资源的年度变化。本研究共拖网58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4611尾,平均密度0.123 ind./m3,体长范围3.1~61.74mm,发育阶段从前弯曲期到稚鱼期,其中前弯曲期仔鱼(3.1~18.12mm)最多,占总数86.19%,其次是弯曲期仔鱼(4.9~24.05mm),占8.5%,后弯曲期仔鱼(9.75~30.36mm)和稚鱼(24.22~61.7mm),分别占4.6%和0.72%。白天涨潮采集刀鲚仔稚鱼4271尾,平均体长11.18mm,平均密度0.169 ind./m3,退潮时采集336尾刀鲚仔稚鱼,平均体长10.52mm,平均密度(0.029 ind./m3)低于涨潮密度;St.8夜间涨退潮调查显示,涨潮密度(0.005 ind./m3)大于退潮密度(0.002ind./m3)。三年间刀鲚仔稚鱼发育阶段组成,2014年以卵黄囊期仔鱼为主,2015年和2018年均以前弯曲期仔鱼为主。各年刀鲚仔稚鱼出现的持续时间和高峰期基本相似,主要在6-8月出现,9-10月出现量极少。三年仔稚鱼密度分布表明,各站位点以及各月平均密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添加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为期26 d的养殖实验。以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组投喂为对照组(A),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补充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为实验组(MA)开展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显著提高黑神仙鱼稚鱼存活率,并一定程度提高特定生长率。MA组和A组存活率分别为(95.53±3.21) %、(82.50±4.32)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50±1.47 )%·d?1、(6.92±1.06 )%·d?1。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其质量性状、形态性状的生长,提高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和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养殖结束后黑神仙鱼稚鱼体长、体高、腹鳍长、背鳍高和尾鳍长分别为25 、12 、22、10 和5 mm;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分别为12 mm和3 %;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分别为92%和90%。使用卤虫无节幼体配合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补充投喂对黑神仙鱼稚鱼中间培育阶段的生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作为优化黑神仙鱼稚鱼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南支水域刀鲚仔稚鱼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丰度和分布变化,2014年3-9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共拖网91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1 270尾,体长范围为3.56~50.88 mm,发育阶段由卵黄囊期仔鱼期到稚鱼期。其中涨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 013尾,平均密度0.27 ind/m3,平均体长10.00 mm。其中St.8密度最高,达0.268ind/m3,平均体长为9.44 mm。退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63尾,平均密度0.01 ind/m3,平均体长为20.08 mm。St.8昼夜调查表明,夜间采集刀鲚94尾,涨潮期间密度为0.056 ind/m3,小于白天涨潮密度,退潮期间密度为0.003 ind/m3,小于白天退潮密度,涨潮平均体长为13.86mm,大于白天;夜间退潮平均体长为22.01 mm,与白天相当。比较沿岸碎波带研究结果,长江口南支出现的刀鲚仔稚鱼个体较小,有必要加强对江面刀鲚早期资源漂流水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温度与幼龟的生长关系,为幼龟饲养提供依据,对不同温度下幼龟的重量、增重量、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等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幼龟的日增重量随饲养时间增加而增加,且呈不断增大趋势;40d后,在(28±0.5)℃、(30±0.5)℃和(32±0.5)℃下,平均体重增加6.48g/只、7.68g/只和6.69g/只,与对照(5.02g/只)相比有显著差异;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增加分别为11.78 mm、10.26mm、3.25mm,16.34 mm、13.58 mm、4.77 mm,11.24 mm、9.89 mm、3.12 mm,明显优于对照(8.26mm、7.07mm、1.45mm)。当水温为(30±0.5)℃时,广西拟水龟幼龟体重、背甲长、背甲宽、体厚增加最快,为饲养广西拟水龟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