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加剧。为有效应对冲击和扰动并提高城市自我恢复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共识。从韧性视角出发,基于PSR模型构建评估体系,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大部分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有所提升,到2020年各市韧性水平差距缩小且各梯度韧性水平差异发生变化;安徽省城市韧性水平等级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分异情况;影响城市韧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支出,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链理论和韧性发展理念构建粮食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构建涵盖经济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政策韧性、贸易韧性5个维度的粮食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基于2012—2021年湖南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对湖南各市(州)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及各市(州)的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均有提升,市(州)粮食产业链韧性主要呈现持续攀升型、W型、M型、倒U型等4种变化形态,全省范围内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平衡且存在差异性;长株潭正显著成为热点区域,湖南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长期内不存在显著收敛趋势。因此,应立足湖南粮食生产空间体系,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率牵引效应,增强区域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推进粮食产业链转型升级,全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制定粮食产业优化政策,为湖南省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3.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面板数据,探究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时空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及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和乡村韧性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和乡村韧性具有空间相关性,且2005年之后各县域乡村韧性对城镇化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乡村韧性不仅受到自身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单元或者更远单元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出了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创造宜居环境的号召.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基本活动单元,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在城市生态发展和应对外界环境灾害冲击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目前,韧性理论特有的自我生态修复和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逐渐成为当今城市风险治理新思路.该文在韧性理论视角下,结合当前延边州居住区景...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扶贫从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阶段。绝对贫困阶段注重物质帮 扶,相对忽视精神贫困治理。农村居民受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存续文化认知等层面的乡土性,返贫风险防范 意识淡薄,在农村转型发展中缺乏强劲韧性,极易进入“贫困陷阱”循环。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探究文化韧性、个体 行为和相对贫困状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文化韧性正向影响个体行为;个体行为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文化韧性负 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个体行为在文化韧性和相对贫困状态之间起中介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增加 资源供给;基层干部加强自我建设,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农民准确定位自身,主动提高技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高惠临 《油气储运》1995,14(4):12-16
为保证长输管道系统的安全可靠,韧性设计是管道设计的重要指标,足够的韧性可以延缓或阻止断裂事件的进程。管道韧性设计基本出发点是安全性和经济性,综合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并在断裂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管道韧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开裂控制原则,裂纹扩展的止裂原则和封口形原则。开裂控制原则提出了根据CV与钢管全壁厚临界缺陷尺寸的关系曲线,来确定相应管道对于开裂控制的韧性设计要求;裂纹扩展的止裂原则是根据W.A.m  相似文献   

9.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23,(18):220-222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初衷是促进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其首要之举是增强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应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介于主动融入和回避退却之间,其就地市民化意愿是基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策制度等因素考量的结果。从韧性视角出发,提出增强个人、家庭、社区3个层面的韧性,以及加强其优势资源联结度与打造韧性社区等策略,提升农牧民工的挫折应对能力,对其进行韧性赋能,促进其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世界正遭受着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疫情的侵害。目前提高城市的适灾韧性是规划者们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此次疫情就是对我国城市适灾韧性的考验。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的韧性观察,可以为城市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借鉴。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灾前建立体系,多样防灾;灾中完善方案,快速抗灾;灾后总结经验教训,修复提升。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不同城市碳排放达峰以及建设用地演变特点,差异化实施城市达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在核算碳排放与分析建设用地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Kaya恒等式,对各地级市的碳排放峰值以及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并运用聚类分析对各类城市提出达峰管控对策。结果表明: 1)合肥市、亳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芜湖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以及黄山市均有可能在2030年前达峰;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和安庆市在2030年前达峰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淮北市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碳排放峰值。2)安徽省各地级市碳排放与建设用地规模之间的回归拟合均有强相关性,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3)安徽省各地级市根据聚类特征可分为达峰攻坚型、达峰潜力型、达峰示范型以及达峰优势型4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分类。河南省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很不平衡,地级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其中郑州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最高,南阳、洛阳、焦作、濮阳、新乡、平顶山、许昌等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也较高。县级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水平不容乐观,在23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中占18个。用聚类分析将38个城市的园林建设水平分为三类并总结了各类园林绿地的特征。根据评估结果对河南省城市园林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于静  吴正朋  王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51-13053
基于2011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运用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安徽省16个市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及地区性差异程度进行分析,分别从结构和分布上探讨影响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提出平衡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侍非  储金龙  顾康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38-12441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安徽省域城市化梯度差异显著,三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双核"、"两片"状态;五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一心"、"一带"、"三区"状态。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及行政体制5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内城市化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与经营城市森林,开展城市森林功能的评估,基于GIS技术,运用Citygreen模型对安徽省合肥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城市森林斑块景观格局进行了解读,并对其生态效益作了货币化定量比较。结果表明:这3个市城市森林斑块的土地占有率按其地理位置从北到南呈递增的趋势;马鞍山市较好地利用了市区山体建设城市森林,合肥市环城公园城市森林特点显著,蚌埠市建成区城市森林的可用地小,影响城市森林发展。在建成区尺度,城市森林生态效益与城市森林覆盖率关系最为密切。马鞍山市城市森林斑块面积总量高、分布相对均匀,获得的效益最高,达6.08亿元;其次为合肥市,为5.69亿元,蚌埠市最低,为3.12亿元。另外,在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中削减暴雨形成的径流及推迟径流出现时间产生的效益最高,可占总效益的77%~83%。Citygreen模型可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Geoda1.0.6软件,分析各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较为均衡,除亳州外都处于拮抗阶段;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不均衡,皖北和江淮地区主要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皖南地区主要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H—H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L—L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中游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其内部26个城市作为研究单位,选取了反映城市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两个目标层的18个指标,采用极值标准化和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和权重赋值;然后计算城市化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指数,并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进行3个城市圈之间耦合发展协调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圈中协同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一城独大,环鄱阳湖城市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率,注重城市分工,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是三大城市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