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是黑龙江省利用外资发展林业的重要项目,为保证工程高质量全面完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由长白落叶松适生区气候、林木生长与宾县气候及林木生长的比较,论证了在本地区培育人工长白落叶松纤维林是可行的;通过对立地主要因子的分析.提出了适宜造林的坡向、坡位及土壤:根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解析木与林木材种出材率、论证了培育人工长白落叶松纤维林的主伐龄为18~20a。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经过验证的ZELIG模型对长白山区生长的沼泽土上的落叶松林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类落叶松林是一种稳定的土壤顶级群落,该群落的稳定性表现在群落组成树种及各树种比例的相对性。而该群落的其它特征是呈周期性波动的,林分周期性波动维持了该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吉林北部山区长白落叶松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干暖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干暖化对长白落叶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待进一步探究林分因子(如林龄、密度、蓄积量等)如何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吉林长白山北部余脉至老爷岭间的长白落叶松林的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分析了气候条件及林分因子对长白落叶松林的年轮—气候关系中的相对作用大小,以研究长白落叶松在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近30年来,研究区气候干暖化趋势显著,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条件和林分因子共同作用于年轮—气候关系,但前者的影响要大于后者。Palmer干旱指数对主成分第1轴的解释力为50.27%,表明水分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林分因子中的林龄有显著作用,林龄大的林分更易受到温度升高的限制作用,其余林分因子则在本研究中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结论在未来气候干暖化情境下,林龄较小的长白落叶松的生长会得到一定促进,但若林龄过大则会受到温度上升导致水分亏缺的限制作用,所以有必要采取经营措施以减小升温对林分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林分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1987年4月—7月,在同等立地条件下,对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无性系嫁接林分及未经嫁接的一般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情况进行对比调查,通过对这三种林分达到工艺成熟时(做坑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嫁接林分达到工艺成熟时(做坑木),同未经嫁接的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相比。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缩短轮伐期,还能解决日本落叶松种源不足问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丘陵区第2代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生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第2代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以相邻的第1代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照,通过解析木数据的分析,评价1代林和2代林长白落叶松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在3~18a的时间范围内,长白落叶松的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7.
中国寒温带,温带落叶松林群落生物量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寒温带、温带落叶松林主要群落类型的群落学特征,以及兴安落叶松林,长白落叶松林,华北落叶松林,阿尔泰落叶松林四种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及其在不同层次上的分配,并探讨了四种森林群落及不同落叶松种群间的干物质累积速率(NP/B)。结果表明:116~130年生的已郁闭的落叶松林群落生物量和乔木层落叶松生物量: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为274.89和214.31t/hm^2,长白落叶松林2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立地条件相近28年生的5种林分密度(780、920、1099、1190、1377株·hm-2)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与生物量测定,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长白落叶松林平均单株木生物量、群落生物量及乔木层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  相似文献   

9.
应用BIOME-BGC模型和样地调查数据,模拟并验证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在1980—2013年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NPP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在SRES A2和B2排放情景下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BIOME-BG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样地NPP的动态变化,且模拟NPP与样地实测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在1980—2013年间,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以碳计算)均值为477.74 g/(m2·a),波动范围是286.60~566.27 g/(m2·a);研究区内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未来A2和B2排放情景下,NPP对未来降水量增加的响应呈正向,对年均温度增加呈负相关,其中温度升高对NPP的负效应要大于降水量增加对NPP的正效应;此外,CO2浓度增加有利于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坡向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坡向(阳坡和半阳坡)的人工林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木材为试材,测定了木材纤维的纤维形态特征(包括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壁腔比、微纤丝倾 角及管胞长宽比)、物理特征(包括生长轮宽度、生长速率、晚材率及密度)和化学特征(包括综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树脂含量及1%NaOH抽提物)等指标,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长白落叶松木材的大多数纤维形态指标和物理、化学特征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不同坡向长白落叶松木材的制浆造纸性能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半阳坡的长白落叶松用作造纸材较好。  相似文献   

11.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冠幅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和一面坡林场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4块标准地的3 164株长白落叶松样木及3 574株水曲柳样木的数据,分别构建了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  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方式林分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林木竞争因子的关系,从6种常用的线性和非线性基础冠幅模型中选取最优模型,并将混交比例Si和树木在混交带内位置P作为哑变量,加入其他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分别构建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在不同混交比例Si和混交带不同位置P下差异显著;冠幅与DDH(林木胸径与林分优势木胸径之比)和HDH(林木树高与林分优势高之比)成正相关,与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BAL)成负相关,与距离无关的竞争因子可以反映树木的竞争压力,对冠幅具有影响;长白落叶松冠幅与冠长率(CR)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水曲柳冠幅与水曲柳优势木平均高(H0Fra)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包含混交比例哑变量Si和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冠幅(CW)的Ra2分别为0.564 2和0.545 9,加入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后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CW的Ra2分别为0.674 5和0.589 6。  结论  包含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混交比例哑变量Si、树木变量(CR和HD)、林分变量(H0Fra)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冠幅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混交林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为进一步研究混交林树木树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及群落生物量、林地面积等基本监测数据,对黑龙江省东折棱河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能力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分析了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和年固碳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储存能力大小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未成林,平均碳密度为91.672t·hm-2,总碳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微地域对幼林生长的影响,采用定位测树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落叶松幼林期间的地径,树高和树冠的生长量,结果表明;微地域的地形因子对幼林地径和树冠的影响最明显,对树高的影响较明显,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阳坡上部和下部之间;不利于生长的微地域部位有阴坡汇水区,阳坡下部汇水区,阴坡沟中部和阳坡下部沟中部。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林冠空隙度随林木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控制人工长白落叶松林林冠空隙度(crown shyness)的林分调查因子,调查了林分郁闭度、冠幅、冠长、树高、胸径、形数、相对密度及疏密度等因子,分析了不同林分因子与树冠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树冠空隙形状复杂性指数(C)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林冠格局。结果表明:该地区落叶松林林冠空隙结构基本属于高形状复杂性,树木之间的竞争较大。林分郁闭度随着林分高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树高达15m时,冠幅和冠长基本趋于平稳的状态。冠幅和冠长随着林分高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冠幅随着相对密度和干形的增大而减小,冠长随着形数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辽东林区近5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的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探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明显的自然化现象。坡下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中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上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2)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坡中部生物多样性最高。(3)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经营,应充分利用长白落叶松先锋树种作用及其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依靠自然力恢复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立地形与地位指数及其与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检验立地形评价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基于168块固定样地的314个观测数据,提出了基准胸径确定的方法,即以胸径-年龄的逻辑斯蒂方程为基础,求其拐点纵坐标(即为基准胸径)。以理查兹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优势高-年龄、优势高-优势胸径的导向曲线,分别计算各样地的地位指数与立地形,并分析立地形与地位指数以及二者与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立地形与地位指数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3627,RMSE为1.9930m,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5632m。地位指数、立地形与生产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4和0.3203。采用等距划分的方法将计算所得的地位指数与立地形划分为8个等级,地位指数从1至8级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0.64%、3.82%、12.74%、24.84%、32.48%、19.43%、5.10%、0.96%;立地形从1至8级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0%、1.59%、9.24%、42.36%、44.90%、1.91%、0%、0%。结论对于落叶松人工林来说,立地形只能解释36.27%的地位指数变异;地位指数与生产力的相关性远大于立地形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对立地形与地位指数采用等距划分的方法进行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立地质量等级均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趋势,但各等级的样地数量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本研究中立地形不宜作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材种出材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301株解析木的数据,以全林分生长模型、林分结构分布模型、林分自然稀疏模型及因子相关模型为基础,配合削度方程和材积比方程、编制了林分材种出材率表,经检验精度符合要求,并实现了计算机选择材种、计算材积和出材率。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研究缺乏长期定位资料的状况,对东北东部林区同一立地条件下、同一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取不同密度经营指数(近似0.7、0.8、0.9、1.0、>1.0)进行了间伐,并长期记录其生长状况,研究其间伐的长期效果。结果表明:到达成熟期时,样地内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是随着经营密度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即间伐强度越大,林木的平均胸径越大。而不同的经营密度指数对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综合研究认为:落叶松人工林适宜采取的经营密度指数为0.7、0.8。  相似文献   

2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成熟林、郁闭前不同阶段的林分及郁闭后不同年龄阶段林分林冠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5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和根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灌木枝、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151、P=0.640、P=0.162);不同林龄的未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0),而在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614);不同林龄的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468)。给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