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测量中华鳖黄沙鳖品系、鄱阳湖鳖品系及其杂交后代的体质量、背甲长、腹甲长、体高等10项性状参数,得到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同时,采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算出不同品系以表型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复相关系数,定量剖析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查明影响各品系中华鳖体质量的外部形态性,为中华鳖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杂交后代表现出杂种优势,除鄱阳湖鳖的两侧裙边与其他表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品系的各性状两两间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通径分析显示,黄沙鳖对体质量影响显著的性状分别为背甲长、腹甲长和两侧裙边,鄱阳湖鳖、杂交鳖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显著的性状均为腹甲长、体高和背甲宽。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所表现的结果一致,所选择的外部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1、0.899、0.928,说明所选性状正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3品系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沙鳖:Y=51.457X1+84.748X3+87.937X7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洞庭(DT)、黄河(HH)、黄沙(HS)、日本(RB)以及绿卡(LK)(洞庭与黄河杂交子代,DT♀×HH ♂)5个不同群体16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绿卡与其母本洞庭群体先聚合,然后再与其父本黄河群体聚为一支,而黄沙和日本群体另外聚为一支,然后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得到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1.93%和11.02%,累计贡献率达62.95%;在16个测量参数中挑选9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61.7%~89.5%,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华鳖5个不同群体分为两大支.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其杂交F1代早期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形态特征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5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北部湾沿岸东兴(DX)、北海(BH)和防城港(FCG)3个野生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表明:东兴群体体型最大,贝壳较为厚重;北海群体软体部最为饱满;防城港群体壳型“凸”形明显,贝壳隆起程度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共获得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35.369%、21.282%和14.968%,累计贡献率为71.619%。通过逐步判别法选出8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0%~90.00%,P2为60.98%~78.95%,3个种群的综合判别率为70.3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北海群体与防城港群体的钝缀锦蛤具有更为接近的形态特征,而东兴群体由于壳型较扁,在形态上与另外2个群体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湾地区钝缀锦蛤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是种间杂交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钝缀锦蛤群体的人工养殖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斑鱼杂交种“云龙斑”与亲本的表型数量性状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表型数量性状对于鱼类分类、种质鉴别具有重要作用,表型性状中包含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利用多重比较、杂交系数比较、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几种生物学多元统计方法,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后代"云龙斑"3个生物学群体的14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与母本云纹石斑鱼在表型上的相似率达到27.27%,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达到54.54%。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为54.54%。14个性状的平均杂交系数为76.01,证明杂交后代表型数量性状偏向于父本。通过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能够鉴别杂交后代和亲本的7个主要数量性状,分别为:体长/尾柄长、头长/眼间距、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宽、体长/尾柄宽、腹鳍条、背鳍软鳍条。通过逐步判别拟合出了能够判别以上3个生物学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1、F2)和分类判别函数(Y1、Y2、Y3),判别准确率平均达到98.85%,可以清晰地将3个生物学群体在二维空间上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总方差积累贡献率达62.891%,拟合了3个具有代表性性状的主成分函数(P1、P2、P3),利用前3个主成分在三维空间上绘制出了3个生物学群体分布图。本研究为石斑鱼杂交后代"云龙斑"与亲本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N)和非洲品系(F)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4个子代群体NN(N♀×N♂)、NF(N♀×F♂)、FN(F♀×N♂)和FF(F♀×F♂)。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7个测量性状对其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共构建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8.35%;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自交群体的准确判别率相对较高,杂交群体的正确判别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N独立聚为一支,FF与NF聚为一小支后与FN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8.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分析了马口鱼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马口鱼雌鱼、雄鱼除体厚外,其他性状均为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57.92%。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雌鱼、雄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3.3%~80.0%(P1)、73.3%~76.7%(P2),综合判别率为76.67%。  相似文献   

9.
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中国沿海的日本蟳7个地理群体进行形态学差异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蟳群体间的差异为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日本蟳各群体大致按分布海区的不同而聚集,并且无与地理距离相关的明显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7.639%、19.004%、12.270%、10.178%,其累计贡献率为89.090%。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舟山群体与威海群体的判别率最低,均为40%,长江口群体的判别率最高,为73.3%,7个日本蟳地理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56.5%。根据判别分析获得两个典型判别函数,其贡献率分别为76.4%和14.2%,累计贡献率为90.7%,判别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日本蟳渤海群体、黄海群体和东海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鲭Hemibarbuslabeo、花鲭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鲭♀×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鲭,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鲭的形态特征;唇婿、花鲭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鲭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相似文献   

11.
春大豆新品种(系)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育成的30个春大豆新品种(系)的12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可以将30个春大豆新品系划分为4个特性不同的类群,主成分分析选出了株高、全生育期、分枝数、荚数、粒重等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为大豆育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2.
PRRSV SD-TA变异毒株的分离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猪"高热病"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SD-TA株),该病毒能够被抗PRRSV N蛋白单克隆抗体所识别.根据GenBank PRRSV经典株(VR-2332)和变异株(JXA1)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10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其基因序列,分别得到了预期的基因片段,将扩增的cDNA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并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与国内外已发表毒株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美洲型相比,PRRSV SD-TA株相应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9.3 %~99.1 %,并且在Nsp2上缺失了30个氨基酸;与欧洲型代表毒株LV株相比同源性为59.9 %.遗传关系表明:SD-TA株属于高致病性变异株.  相似文献   

13.
一株灵菌红素产生菌的分离及其色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灵菌红素产生菌,并对其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筛选土壤中产红色素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摇瓶发酵后提取色素,色素组分经柱色谱与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后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南昌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红色素的细菌NS-17,生理生化特征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吻合,从发酵后的菌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相似UV-Vis与LC/MS特征的色素组分,组分1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灵菌红素一致,组分2具有未见报道的碱性条件下特异性UV-Vis图谱。[结论]分离得到1株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NS-17,并从该菌中分离得到2个色素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灵菌红素产生菌,并对其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筛选土壤中产红色素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摇瓶发酵后提取色素,色素组分经柱色谱与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后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南昌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红色素的细菌NS-17,生理生化特征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吻合,从发酵后的菌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相似UV-Vis与LC/MS特征的色素组分,组分1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灵菌红素一致,组分2具有未见报道的碱性条件下特异性UV-Vis图谱。[结论]分离得到1株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NS-17,并从该菌中分离得到2个色素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方法】根据Gen Bank中发表的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5对兼并引物采用PCR方法分段扩增新型鹅细小病毒四川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DNAstar等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特性与遗传演变分析。【结果】获得的新型鹅细小病毒四川株(命名为SC16)全长5 109 nt,5′端ITR长408 nt,3′端ITR长407 nt,NS基因长1 884 nt,VP基因长2 199 nt。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C16株与山东分离株SDLC01(KT343253.1)及QH15(KT751090.1)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与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基于NS及V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此一致。但SC16株的5′端ITR还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与SDLC01及QH15相比,多了几个14 nt的插入片段。【结论】研究结果丰富了NGPV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从某化工厂废水车间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HGP9,该菌能以苯酚为惟一碳源生长。动态研究表明,该菌10h内能完全降解300mg/L的苯酚,在无机盐加氮培养基中,最大苯酚降解浓度为500mg/L。单因素多水平试验确定其降解苯酚最适温度为35℃、pH值为7.0。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鉴定,HGP9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HGP9还能高效降解对硝基苯酚、对苯二酚、1,2,4-苯三酚和萘等芳香族化合物,是一株高效广谱酚降解菌株。  相似文献   

17.
甘蔗黑穗病是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甘蔗的生产,对该病病原菌的研究有助于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由于rDNA序列兼具保守区域和进化水平不同所致可变区,因此,rDNA序列分析是研究真菌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非常有效的手段。笔者采用单孢分离方法,从高抗品种NCo376的病株上分离单孢,培养菌丝体,提取基因组DNA,分析其rD-NA序列,以期丰富该真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用真菌rDNA序列分析的通用引物ITS1和ITS4,通过ITS-PCR得到目的片段,克隆在pMD18-T载体上后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的长度为692bp,与Genebank中已报道的真菌序列进行Blast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与Sporisorium属真菌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而与Ustilago属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与一直沿用的甘蔗黑穗病菌的命名似乎并不吻合,有待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钙化裂须蓝细菌schetR基因超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在不分化异形胞的钙化裂须蓝细菌Schizothrixcalcicola中schetR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由强启动子petE驱动的schetR基因的表达质粒,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的方法将此表达质粒转入模式生物鱼腥蓝细菌AnabaenaPCC 7120的hetR突变体中进行功能验证。结果显示:超表达schetR能够互补鱼腥蓝细菌hetR突变体的表型,这说明schetR能够促进异形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分离鉴定一株疑似乳酸粪肠球菌.通过对表型特性包括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等鉴定,同时结合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该株革兰氏阳性菌能在10℃和45℃生长.接触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可生长于6.5%NaCl和pH9.6的环境等,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与粪肠球菌有最高同源性.结论表明分离株为乳酸粪肠球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浓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匍匐翦股颖(粤选1号、新品系2号、3号、4号)和原品种匍匐翦股颖Penncross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新品系的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具有原品种Penncross全部或大多数酶带,出现数量不等的Penncross所没有的新酶带,也出现酶带的减少,另外,新品系的POD同工酶活性明显比Penncross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