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中文学名:禾谷镰孢,燕麦镰孢等。拉丁学名: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未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等。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相似文献   

2.
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温室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接种、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分离和田间自然病圃内植株体外病原菌的捕捉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串珠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均能沿植株体内向上扩展,串珠镰孢菌能够扩展到穗部籽粒,但当年未能引起穗腐症状,禾谷镰孢菌难以扩展到穗部。体外气流传播是两种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造成新疆塔城小麦主产区小麦叶枯、斑点现象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多地随机采集干枯叶片或带有不规则病斑的感病植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76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76个菌株分别属于交链链格孢(A. alternata)、玫瑰链格孢(A. rosae)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其中,交链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0%。基于EF-1和Alt基因及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选取的代表菌株YC3、LK19和LK3分别与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多基因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田间出现的小麦叶枯现象为链格孢侵染发生,其病原菌为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以交链链格孢为主。  相似文献   

4.
盾叶薯蓣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起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茎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病原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伤口是病原的主要侵入途径,该菌是否为尖孢镰孢菌的新的专化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葡萄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主要葡萄产区,主栽葡萄品种进行采后病原菌调查表明:引起葡萄采后贮运与销售过程中腐烂的病原菌为真菌,包括(1)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2)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3)青霉(Penicillium spp)(4)灰霉(Botrytis cinerea)(5)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p)(6)芽枝霉(Clad osporum sp)(7)匐柄霉(Stemphylinm sp)(8)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9)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uem roseum )9个属的真菌。其中前7种为葡萄常见致腐病菌。根霉和黑曲霉多在葡萄常温运输和销售中致病,病程仅为1~2d;青霉、灰霉、交链孢霉、芽枝霉和匐柄霉多在葡萄冷藏运输和低温贮藏中致腐。本试验还对新疆葡萄主产区吐鲁番、哈密、喀什等地的无核白、术纳格、喀什哈尔等葡萄品种分别进行了病原菌种类和发病规律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新疆葡萄贮运保鲜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6~1997年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表现烂种、烂芽和烂根的病样1548份,共分离出1187个菌株,其中以丝核菌和镰孢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2.0%和42.9%;其次是链格孢菌和根霉;黑色根腐病菌、腐霉和毛霉等出现频率较低;丝核菌中立枯丝核菌占绝对优势,立枯丝核菌中AG4为优势菌群,已鉴定出5种镰孢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solani)、半裸镰孢菌(Fusariumsemitect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和串株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前两者较常见。致病性测定证明,立枯丝核菌的AG4致病力最强,黑色根腐病菌次之,镰孢菌的致病力较低,链格孢菌、根霉和毛霉的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黑胚发生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kiniana)和镰孢霉(Fusarium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个或几个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黑胚最有效的途经。黑胚的发生既受遗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氮肥和花粉对黑胚的发生也有影响。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黑胚对种子发芽率、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不同。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使面粉色泽度增加(白度降低)、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黑胚的控制除了通过选育抗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1,(16)
正玉米为锦州市第一大农作物,年播种面积均在400万亩以上。近年来,玉米茎腐病时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以上,严重时减产50%以上。因此,掌握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并进行科学防治十分必要。1病原菌玉米茎腐病,又叫青枯病、玉米茎基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根部和茎基。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有真菌类和细菌类两类,在锦州市以侵染性的真菌类为主,主要包括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棘腐霉、强雄腐霉、链状腐霉、盐腐霉、群结腐霉等腐霉菌,以及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尖孢镰孢、木贼镰孢等镰孢菌,有时点枝顶孢菌、禾顶囊壳玉米变种等真菌也能造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症状 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990年从我省主要春小麦产区的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临夏、白银、定西等地采集小麦根病标本2000余份,经室内常规分离和选择性分离,并经致病性测定表明:引起我省春麦区小麦根病的病原有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生离蠕孢(Bipolaris tritici-col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等。其中根腐离蠕孢和全蚀病菌为主要病原,它们出现频率高且致病力强。本文还对各种病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致病菌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侵染和发病始盛期与玉米生育期关系进行了5a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出苗后3d就已被茎腐病原菌侵染,根部呈褐色病斑,植株矮小,叶片变黄。播种期接种较常规期接种发病高。玉米茎腐病发病始、盛期都在玉米灌浆后出现。在调查玉米茎腐病和采集病株标本时,可根据玉米灌浆期预测茎腐病的显症期及发病盛期,确定调查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3.
对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和珍珠粟6种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检测到29属47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Aspergillus spp.、Curvularia spp.、Drechslera sorokiniana、Fusari-um spp.、F.moniliforme 和 Penicillium spp.侵染所有检测样品。检测到的重要病原菌在小麦上有 Tilletiatritici、D.sorokiniana 和 F.moniliforme,在大麦上有 D.sorokiniana、Drechslera spp.、F.moniliforme 和Fusarium spp.,在水稻上有 Aphelenchoides bessyi、D.oryzae、Microdochium oryzae 和 Sarocladium o-ryzae,在玉米和高粱上有 F.moniliforme。在国内首次对珍珠粟的种传病原菌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6属10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Drechslera spp.和 F.moniliforme 在巨丰上的侵染水平分别为32%、28...  相似文献   

14.
EM原露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EM(有效微生物群 )原露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全蚀病发病区 1hm2 用 15kgEM原露对水 75 0kg拌腐熟农家肥 75 0 0kg翻入土中 ,在拔节、孕穗、抽穗、成熟期喷 4次 1.5kg/hm2 EM原露对水 75 0kg/hm2 ,能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抑制全蚀病菌发展 ,比对照增产 85 .71%,增收 2 80 0 .0 8元 /hm2 。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麦根病苗期田间种群扩散指数和五种聚集度指标的测定表明,小麦根病在苗期病株率达50%以下时,田间病株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而当病株率在50%以上时,则呈随机分布(潘松分布)。保证抽样质量的适合理论抽样数量为1700~2000株,并随发病率变化而异,比较几种抽样方法,采用双对角线法取样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西洋杜鹃根腐与茎基腐病病原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洋杜鹃是近些年广东新引进的一种重要盆栽花卉,但根腐和茎基腐发生严重,常造成大量死亡。通过病组织分离、接种试验及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烛台帚梗柱孢霉(C.candelabrum Viegas Bragantia )和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R. E. Smith) Leonian]引起。当Cylindrocladium spp.与P. citrophthora复合侵染时,其发病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孟嫣  李敏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19-11120
[目的]研究甘肃省半干旱灌区苜蓿地土壤镰刀菌群落结构。[方法]将采自甘肃农业大学苜蓿试验地的土样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得到10个属的81株镰刀菌,分别为:茄病镰孢(F.solani)、串殊镰(F.monilifrorme)、尖孢镰孢(F.oxysporium)、燕麦镰孢(F.avernaceum)、接骨木镰(F.sambucium)、半裸镰孢(F.semitectium)、潮湿镰孢(F.udum)、三线镰孢(F.tricinctum)、雪腐镰孢(F.nivale)、木贼镰孢(F.equiseti)。[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镰刀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腐霉对姜根茎腐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姜根茎腐烂的三种症状类型:青枯型、黄腐型及黄枯型;分别由青枯细菌、腐霉菌及青桔细菌和腐霉苗引起,鉴定出4种致病腐霉:P(?)(?)P.(?)P.(?)和P.(?).通过接种试验,证明腐霉对姜有较强的致病力;与青枯细菌共同为害,病将更严重,故姜的根茎腐烂不完全是细菌青枯病。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引起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种群是尖孢镰刀菌及腐皮镰刀菌.为了有效防治中药材根腐病,保护环境,提高品质和产量,通过不同生态区的土样采集,采取病原菌诱饵法及稀释平扳法分离菌株,经筛选、纯化得到抑菌拮抗效果达80%以上的哈茨木霉生防菌T23;不同剂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哈茨木霉T23生物制剂7.5kg/hm^2效果最佳,田间防治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效果达70%以上,显著优于50%多菌灵粉剂,比对照增产14.2%~24.5%.大面积防治中药材根腐病的防病增产效果与田间小区试验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选育抗病小麦品种历来是英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受到育种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英国冬小麦的主要病害包括 :(1)叶部的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 ;(2 )穗部的赤霉病等 ;(3)茎秆基部的眼斑病和纹枯病 .本文根据作者参与的部分工作及有关的文献 ,对英国冬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生理小种消长状况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