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龙虾人工养殖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贻贝、牡蛎、杂虾、杂蟹、杂鱼和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中国龙虾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饵料对中国龙虾的蜕壳率、蜕壳后体重增长率、生长率和饵料转换效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中国龙虾蜕壳后体长增长率和存活率影响并不明显。各种试验饵料中翡翠贻贝是饲养中国龙虾的最好饵料,其次是牡蛎、杂虾、杂蟹、杂鱼只能作为辅助性饵料,配合饲料的某些成分及其适品性、诱食性尚需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运用比较饲养法研究不同饵料对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生长的影响,试验设投喂杂鱼、杂虾、杂蟹、杂贝四个单一饵料组和混合投喂杂鱼+杂虾、杂鱼+杂蟹、杂鱼+杂贝、杂虾+杂蟹、杂虾+杂贝、杂蟹+杂贝6个混合饵料组。结果表明,混合投喂的效果好于单一投喂效果。单一投喂的饵料中杂贝、杂蟹的效果较好,其次是杂虾,...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4.
饵料对雌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肝胰腺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中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P<0.05);不同饵料3种育成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卵巢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3种规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显著递减(P<0.05),粗灰分含量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和小规格(P<0.05);杂鱼组粗脂肪含量大规格显著低于小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间,小规格水分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3种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实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以及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饵料不同规格以及相同育成规格不同饵料组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P>0.05或P<0.05)。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以及体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分析投喂基础饲料添加3%的全豆油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对不同育成规格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为市场购蟹提供指导,也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在“蟹龙宫”饲养环境中的个体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一个蜕壳周期的蜕壳与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蜕壳后体质量平均增长率为33.19%,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体高的平均增长率为12.12%~14.97%,平均蜕壳间期为59.35 d。蜕壳前平均肥满度达60.84%,头胸甲的色度值(RGB)平均为109.17,蜕皮激素(EH)含量达14.18 IU/mL。试验河蟹在蜕壳前生长性状、EH含量和蜕壳间期长短与蜕壳后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蟹龙宫"的个体养殖系统中,中华绒螯蟹的肥满度达60%,蜕皮激素含量升至14 IU/mL时会启动蜕壳。  相似文献   

6.
1、饵料胸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  相似文献   

7.
1、饵料胸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  相似文献   

8.
1、饵料胸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  相似文献   

9.
1、饵料胸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0.05)。第1-4次的平均蜕壳间期分别为37、38、29和41 d。在前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较大,而在后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起始体重对每次蜕壳后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第3次蜕壳后的体重与其他次数蜕壳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还发现,壳长、壳宽与生长水温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体重与生长水温的相关性略显著(r=0.917~0.923,0.05P0.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蟹成蟹阶段在第3次蜕壳时的增长率最高,对生长影响较大,应注意此阶段的饲养与管理;同时,在生产上为提高成蟹的养成规格应选取规格较大的蟹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龙虾一生经历四个发育阶段,其生活方式先后为浮游、游泳和底栖。中国龙虾的人工繁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充分开发中国龙虾产业,本文综述了中国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鱼粉、丰年虫无节幼体、虾片和牡蛎肉5种不同饵料投喂日本囊对虾幼虾,实验周期20d,测量日本囊对虾的体长、体重及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表明,5种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丰年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牡蛎肉组次之,配合饲料组的体长、体重增长最小,鱼粉组体长、体重增长大于虾片组。人工投喂WSSV感染5种不同饵料投喂的日本囊对虾幼虾,实验周期10d。丰年虫组和鱼粉组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配合饲料和牡蛎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丰年虫组和鱼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配合饵料组和牡蛎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半定量PCR检测表明,感染前日本囊对虾幼虾均不携带WSSV,感染后全部个体均检测到相应的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16.
花鲈配合饲料中鱼粉与豆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不同比例的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配以小麦粉、淀粉、鱼油、混合无机盐与混合维生素等,配制成蛋白质含量为43%,鱼粉与豆粕的比例为[BF]1:0.00~1:1.79[BFQ]的6组配合饲料,并以小杂鱼为对照组饲料,喂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结果表明,花鲈的生长和消化率随着配合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用豆粕鱼粉替代的比例在40%以下时并无显著差异.花鲈幼鱼适用配合饲料中鱼粉含量不应低于40%,鱼粉与豆粕的适宜比例为[BF]1:0.72~1:1.15[BF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