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黎雪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1):46-49
利用秸秆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是处理秸秆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问题。但是由于秸秆结构致密,厌氧菌很难分解秸秆产生沼气,这也是秸秆厌氧发酵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对秸秆进行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秸秆产气率。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几种能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率的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联合预处理方法。以期为秸秆预处理厌氧发酵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秸秆沼气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畜禽养殖量下降,畜禽粪便短缺,制约农村沼气发展,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是解决沼气发酵原料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水稻秸秆和猪粪为主要原料,开展秸秆沼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纯秸秆沼气发酵产气较慢;从原料配比情况综合考虑,适宜的原料配比应该是30%水稻秸秆+70%猪粪,其次是50%水稻秸秆+50%猪粪。  相似文献   

4.
农村畜禽养殖量下降,畜禽粪便短缺,制约农村沼气发展,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是解决沼气发酵原料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水稻秸秆和猪粪为主要原料,开展秸秆沼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纯秸秆沼气发酵产气较慢;从原料配比情况综合考虑,适宜的原料配比应该是30%水稻秸秆+70%猪粪,其次是50%水稻秸秆+50%猪粪。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潜水电泵厂生产的大型秸秆饲料成套加工设备,将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压缩饼干”,不仅有效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饲料不足问题,而且能促进秸秆的转化利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科院有关专家对设备性能及产品进行鉴定后认为,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宣城市目前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还田,综合利用总量达82.4万t,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4.4%左右。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多种适宜本地区特点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该文在调查分析宣城市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秸秆还田的有效模式及对策和措施,如项目支持、科技攻关、示范推广等,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预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寻求农业秸秆的有效利用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玉米秸秆的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利用农业秸秆产生还原糖、生产乙醇、生成腐殖酸、制氢等方面对玉米秸秆资源化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重点解决沼气建设中由于发酵原料不足影响使用的问题,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又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晋中市在介休市首家成功试验了户用秸秆产生沼气的示范,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及其木质素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涛  姚开  贾冬英  何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77-16378,16394
介绍了我国的秸秆资源状况,阐述了秸秆的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秸秆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综述了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特性,展望了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林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南省林州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调研分析,总结和提出了丘陵地区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采取问卷抽样调查法对林州市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林州地区地块小而分散,秸秆不易集中,每年产生的大量农作物秸秆被丢弃,而秸秆固化、气化、氨化、秸秆养菇技术、秸秆压缩成型新技术以及秸秆饲料制作等技术推广较少,秸秆利用效率较低。应寻找农作物秸秆资源多元化利用的途径,有效利用秸秆资源。  相似文献   

11.
南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河南省南阳市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以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从秸秆还田、饲料、能源化利用、制板、造纸、循环利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旨在推广实用性强、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张家港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针对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以及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小麦机播集成技术,提出了适合当地的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工艺路线,探索适合当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长效发展机制,改善现有机械化还田生产工艺路线,优化当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以为秸秆机械化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作物秸秆处理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在综合考察我国目前秸秆处理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了秸秆处理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秸秆处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冈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方式粗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通过调查和分析黄冈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和探索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期促进黄冈市农业向生态化、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定量分析全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效应,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274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整理了1 930组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农作物产量数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主要分析过程包括计算效应值、异质性检验、meta亚组分析、发表偏倚性检验),明确了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试验区域、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性、作物种类、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施肥模式、还田年限及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3种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8.06%(95%CI:7.52%—8.60%),分析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增产率最高,达到9.37%(95%CI:8.11%—10.64%);年平均气温为5—10℃、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 200 mm时,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较高;在黏土、壤土及砂土3种土壤质地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8.13%(95%CI:6.80%—9.49%)、9.04%(95%CI:8.06%—10.01%)、6.96%(95%CI:5.18%—8.77%);在弱酸性(pH<6.5)土壤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较高。在小麦、玉米、水稻3种作物中,秸秆还田对玉米的增产率达到9.22%(95%CI:8.38%—10.05%);翻耕与免耕是最能发挥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耕作方式,增产率分别为11.05%(95%CI:10.05%—12.05%)、8.98%(95%CI:7.21%—10.79%)。不施肥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增产率达到25.66%(95%CI:22.04%—29.38%),增产率显著高于正常施肥时的8.08%(95%CI:7.50%—8.68%),但整体的产量水平较低。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达到9.56%(95%CI:8.21%—10.93%),且还田年限超过20年时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增产率为15.42%,95%CI:11.05%—19.95%)。此外,最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半量还田(增产率为9.09%,95%CI:7.41%—10.79%)。【结论】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在不同的农业生产区以免耕或翻耕作业配合正常的施肥模式、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长期还田能够保持农作物的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long-term straw return on crop yield, soil potassium(K)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rop response to K from both straw and chemical K fertilizer(K_2SO_4) were investigated in a fixed site field experiment for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6 years for 12 seasons.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located in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in with a sandy soil in relatively low yield potential. Two factors, straw return and chemical K fertilizer, were studied with two levels in each factor. Field split design was employed, with two straw treatments, full straw return of previous crop(St) and no straw return, in main plots, and two chemical K fertilizer treatments, 0 and 60 kg K2 O ha~(–1), as sub-pl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w re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yields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by 16.5 and 13.2% in average,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traw return to crop yield showed more effective in lower yield season. Straw re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 absorption by the crop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traw part. In treatment with straw return, the K content in crop straw increased by 15.9 and 21.8% in wheat and maiz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 straw return treatment. But, straw return had little effect on K content in grain of the crops. Straw return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otal K uptake by wheat and maize plants, with an increase of 32.7 and 30.9%,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rop yield and K uptake by the plant. To produce 100 kg grain, the wheat and maize plants absorbed 3.26 and 2.24 kg K2 O,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K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traw return with an increase of 6.07 and 23.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no straw return treatment. K_2SO_4 application in rate of 60 kg K2 O ha~(–1)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wheat and maize yield, K content in crop straw, total K uptake by the crops, soil available K cont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he apparent K utilization rate(percentage of applied K absorbed by the crop in the season) showed difference for wheat and maize with different K sources. In wheat season, the K utilization rate from K_2SO_4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straw, while in maize season, the K utilization rate from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chemical fertilizer. In the whole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the K absorption efficiency by the two crops from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K_2SO_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