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遮阴处理下施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辐射减弱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太阳辐射减弱下不同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对水稻生产、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遮阴条件下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和硅肥对水稻产量、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遮阴设3水平,即不遮阴(S0,遮阴率为0)、水稻开花-成熟遮阴(S1,遮阴率为64%)和分蘖-成熟遮阴(S2,遮阴率为64%);氮磷钾复合肥设3水平,即100 kg·hm-2(F1)、200 kg·hm-2(F2)和300 kg·hm-2(F3);硅肥设3水平,即不施硅(R0)、钢渣200 kg·hm-2(R1)和钢渣400 kg·hm-2(R2)。结果表明,遮阴明显降低水稻产量,与S0相比,S1和S2分别降低了43.33%和48.51%。遮阴极显著降低CH4累积排放量,与S0相比,S1和S2分别降低了7.46%和57.71%;氮磷钾复合肥可显著提高CH4和N2O累积排放量,与F1相比,F2和F3 CH4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8.34%和57.03%,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85.81%和192.98%;施钢渣硅肥显著影响CH4累积排放量,与R0相比,R1降低了20.42%,R2增加了17.56%。所有处理CH4增温潜势占总温室效应的比例均高于91%,稻田CH4排放在稻田总温室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太阳辐射减弱背景下,保证产量的同时控制氮磷钾复合肥和钢渣硅肥施用量可有效降低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最适组合为复合肥100 kg·hm-2(F1)和钢渣硅肥400 kg·hm-2(R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虾共作期间,各处理CH4和N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拔节期出现排放高峰; CH4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Z(水稻单作) >DA(水稻澳龙共作) >DD(水稻低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 >DG(水稻高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而N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G>DD>DA>DZ; GWP表现为DZ>DA>DD>DG,与DZ处理相比,DG、DD和DA处理GWP分别降低36.9%、30.7%和1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水体溶解氧、铵态氮、硝态氮与CH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稻虾共作降低稻田CH4排放,增加N2O排放,减少GWP,其中DG处理减缓GWP效果最好。在稻虾共作体系中,为了更有效降低稻田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考虑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通过华北小麦和玉米田已发表文献分析,明确不同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及氮素调控措施对土壤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减少氮肥用量并调整基追比有助于减少土壤N2O排放;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土壤N2O的减排效果均较好。兼顾华北粮田N2O减排和作物产量,小麦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67~174 kg·hm-2,基追比1∶1,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为 0.31 kg·hm-2,籽粒产量6200 kg·hm-2以上;玉米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77~181 kg·hm-2,基追比2∶3~1∶2,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1.70 kg·hm-2,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清液肥对滴灌棉田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化肥施氮300 kg·hm-2(TN300)和240 kg·hm-2(TN240)、清液肥施氮300 kg·hm-2(LN300)和240 kg·hm-2(LN240)。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会显著增加滴灌棉田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各施氮处理NH3挥发总损失量较N0处理增加1.7~3.8倍,N2O累积排放量较N0处理增加1.8~2.7倍。常规施氮水平下,LN300处理较TN300处理NH3挥发损失降低42.4%,N2O排放减少14.1%;同一减氮水平下,LN240处理NH3挥发损失和N2O排放分别减少29.5%和18.9%。等量氮肥投入下,施用清液肥可显著降低土壤NO3--N和NH4+-N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和反硝化酶活性也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H3挥发总量和N2O累积排放量与0~20 cm土壤NH4+-N含量、NO3--N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无显著性相关。与常规化肥施氮相比,TN240、LN300和LN240处理棉花籽棉产量较TN300处理分别增加12.6%、9.1%和24.5%,LN240处理棉花籽棉产量较TN240处理提高10.6%。综上,清液肥施氮240 kg·hm-2可显著减少滴灌棉田氮素气态损失,提高棉花产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太湖流域种植再生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21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旱优73、甬优2640、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和C两优华占5个品种再生稻的CH4和N2O排放通量以及产量。结果表明:稻季观测期内,CH4排放峰分别出现在中稻季分蘖期和抽穗前后以及再生季前期;两季CH4累积排放量为209~289 kg·hm-2,再生季占比为8.3%~23.0%,其中两优6326的值最高,显著高于旱优73、甬优2640和丰两优香1号(P<0.05)。N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肥料施用后和土壤水分发生剧烈变化时;两季N2O累积排放量为0.386~0.548 kg·hm-2,再生季占比为0.5%~2.4%,5个品种间N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两季水稻总产量为6.12~12.62 t·hm-2,再生季占比为23.8%~36.7%,其中甬优2640和丰两优香1号的两季总产量相对较高。不同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0.50~1.35 t CO2 e·t-1,其中甬优2640最低,两优6326最高(P<0.05)。研究表明,甬优2640和丰两优香1号的两季总产量较高,且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青饲小麦-水稻、蚕豆-水稻6种水旱轮作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20年6月—2021年5月进行CH4和N2O排放原位监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挖掘影响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因素,采用全球增温潜势和成本-收益计算方法,评价不同轮作制度的环境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模式CH4累积排放量为95.6~173.3 kg·hm-2,排放量与冬茬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有关;N2O累积排放量为1.5~2.5 kg·hm-2,受施氮量、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增加氮肥施用量不仅可增加N2O排放量,而且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的变化会导致CH4和N2O排放的此消彼长,即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与CH4排放量呈正相关,而与N2O排放量呈负相关。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为10 139元·hm-2,高于其他轮作模式。对比单位经济效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现,尽管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周年N2O排放量最高、土壤固碳量低,但其单位经济收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最低(0.41 kg CO2e·元-1);紫云英-水稻轮作分别比油菜、小麦、休闲、蚕豆与水稻的轮作方式低51%、33%、20%和4%。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的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有显著差异,紫云英-水稻轮作的综合温室效应(3.1 t CO2e·hm-2)显著低于小麦-水稻轮作(5.4 t CO2e·hm-2)。研究表明,与其他轮作模式相比,紫云英-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在保证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冬茬秸秆还田量、绿肥还田生物量是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 RCP4.5 (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N2O的减排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在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对不同施氮量的农田土壤添加生物炭,研究了其对N2O的减排潜力,为生物炭的固氮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年6月18日至9月25日,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在不同氮肥用量下N2O排放的影响,实验共设4个处理:对照(CK)为不施氮处理、N1(200 kg·hm-2)、N2(400 kg·hm-2)和N3(60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土壤质量15%(W/W)的等量生物炭。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量逐渐增加,N2和N3处理差异不显著,N2O排放系数逐渐降低,N1、N2、N3的排放系数分别为1.33%、1.27%、0.9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土壤pH、土壤NO3--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是影响N2O排放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土壤WFPS、土壤NO3--N和MBN含量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物炭的施用对农田土壤N2O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并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素有很好的固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并配合施入不同量氮肥(150、225、300 kg·hm-2和375 kg·hm-2)对稻田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综合增温潜势,对分析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固碳效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固碳量,秸秆配施氮肥处理固碳量最高值为147.74 kg·hm-2,比单施氮肥处理平均高出38%。在降低温室效应方面,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N2O的累积排放量;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CO2的累积排放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H4的排放。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温室气体强度和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0.372、5 394.22 kg CO2-eq·hm-2,显著低于单施氮肥处理的0.630、9 339.94 kg CO2-eq·hm-2,以及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的0.816、9 872.2 kg CO2-eq·hm-2,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净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脱硫石膏和生物炭混施对稻田CO2、CH4减排和碳收支的影响,在黄壤性稻田中设置了生物炭与脱硫石膏施用剂量比不同的6个处理,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2、CH4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试验的6个处理分别为裸地(B)、种植水稻(R)、种植水稻+4 t·hm-2生物炭(RC4)、RC4+4 t·hm-2脱硫石膏(RC4G4)、RC4+8 t·hm-2脱硫石膏(RC4G8)和RC4+16 t·hm-2脱硫石膏(RC4G16)。结果表明,处理R在稻季的CH4排放量为86 kg·hm-2;单施生物炭使CH4排放量增加了52%,进一步混施脱硫石膏则使CH4排放量下降了69%~91%。各处理在休闲期的CH4排放量都比较低(6.24~13.4 kg·hm-2)。施用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对稻季土壤CO2排放无显著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RC4G4处理在休闲期的CO2排放量有所增加。不同处理的土壤CO2年排放量为4 525~6 634 kg·hm-2,其中休闲期的贡献率为68%~76%。就全年而言,仅RC4G16处理的碳输入略大于碳输出,表现为碳中和效应;其他处理则皆表现为大气碳源,净排放量为573~4 065 kg·hm-2。综上所述,本试验中单施生物炭促进了温室气体排放,而脱硫石膏的施用抵消了生物炭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负面效应,且施用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鸭共作是目前稻田种养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鸭子在稻田内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鸭子的存在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位。鸭子的持续运动、觅食、排泄等活动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GWP)。本文结合稻鸭共作中鸭子对稻田环境的扰动行为,从水体、土壤、CH_4和N_2O转化功能菌及种植技术等角度,总结探讨了稻鸭共作中温室气体CH_4和N_2O产生、输送和释放的过程与机理。针对当前稻鸭共作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稻田种养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药用植物米槁与枫香混合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酶活性造成的影响,以枫香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米槁果皮、叶片制备浸提液浇灌幼苗土壤,蒸馏水浇灌作对照,分析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枫香幼苗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皮浸提液处理下,土壤pH值随着浓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叶片浸提液处理下,土壤pH值随着浓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而后增大趋势;施加果皮、叶片水浸提液后,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低;低浓度果皮浸提液处理时土壤全N含量增加,而全P、全K的含量降低,水解N的含量升高,同时速效P、速效K的含量降低。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全N、全K、水解N、速效K的含量增加显著,而全P、有效P的含量减少。叶片低浓度处理时全N、全K、速效K含量有所增加,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有所下降,随着浓度升高,各养分含量逐渐升高,高浓度时全K、水解N含量开始减少;2种浸提液处理对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性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4-氨基-1,2,4-三唑阳离子(AT)和2,4,6-三硝基苯酚阴离子(PA)形成的氢键二聚体进行理论计算研究.计算得到4种稳定结构的氢键复合物及最稳定异构体D1的振动频率、电子吸收光谱与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氢键复合物中存在较强的N—H…O与C—H…O红移氢键.经过基组重叠误差和零点振动能校正后,D1的氢键相互作用能为-30.71kJ/mol.热力学计算显示,在298.15K和标准状态下,D1气态氢键复合物分子的形成过程是放热、熵减小的非自发过程,但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D1分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分别为98.7,474.4kJ/mol.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安江早香柚为试材,研究反光地膜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安江早香柚果实成熟前采用反光地膜全覆盖可明显降低土壤水分及果实可溶性酸含量,并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固酸比值,明显增加口感甜度。  相似文献   

15.
旱作区党参-马铃薯-蚕豆-绿肥轮作栽培模式有效减轻了土壤连作障碍,党参根腐病发病率低于10%,每667 m2纯收益增加538元,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提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果糖—BrO_3~-—H_2SO_4—丙酮体系在Mn~(2+)催化下的振荡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振荡反应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振荡反应诱导期t_(in)及振荡周期t_p与各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肉羊养殖主体中散户逐年减少,规模化养殖主体逐年增多,已初步形成多功能型企业养殖模式、合作社养殖模式、多元主体养殖模式3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和纯散养养殖模式。根据国内外形势预测,纯散养养殖模式会持续退出产业或向其他3种养殖模式演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科学明确主管部门职能、合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严格管控产业准入机制、正确疏导散养模式退出。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应陇县烟草种植的适宜密度,优化陇县烤烟品种布局并提高烟草产量与质量,通过小区对比试验,对烤烟品种秦烟99适宜栽植密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主要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秦烟99大田生育期延长,株高、腰叶减小,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变差,烤烟产量与栽植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陇县烟区秦烟99的栽植密度以1.50万株/hm2较为适宜,在该栽培密度条件下,烟叶产量达1 806.0 kg/hm2,产值达到50 433.0元/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浅山区甘薯种植农户经常施用的薯类专用肥效果,确定专用肥用量,以西瓜红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肥料配比N:P2O5:K2O为15:10:18的薯类专用肥不同用量(Z0:0,Z1:225,Z2:450,Z3:675kg/hm2)对甘薯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Z2产量最高,为44715kg/ hm2,比Z0增产44.6%。在试验条件下,薯类专用肥的最佳用量为450 kg/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