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酶制剂对降低大麦、小麦和黑麦粘性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不同酶谱、不同剂量的酶制剂对大麦、小麦和黑麦抽提液进行降解粘度的调控试验,通过数学分析得出,对大麦降粘度,β-葡聚糖酶起主导作用,木聚糖酶作用较小;对黑麦和小麦降粘度,以木聚糖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大赖草和新麦草中克隆的5个DNA重复序列与小麦族不同物种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这5个重复序列在Leymus属(赖草属)和Psathyrostachys属(新麦草属)中的丰度与小麦、大麦和黑麦相差悬殊,可以作为这2个属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导入小麦、大麦和黑麦后的踪迹,尤其是pLr647对这2个属专化性更强,应优先选用。另外,结合本研究结果对小麦族有关种属染色体组的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麦黄矮病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是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所引起的,除为害大麦、小麦外,还可侵染燕麦、谷子、糜子、黑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及虎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4.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侵染冬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其叶片。全国不少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华东沿海、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发病较严重。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附着于灌浆期的麦粒嫩皮上,吸取麦粒中的浆汁,造成严重减产。它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燕麦,黑麦、青稞等。我省的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分布较广,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6.
小麦雪腐、雪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雪腐病、雪霉病多发生在积雪时间长的冬麦区.除小麦之外,大麦、黑麦等都可感染.该病主要为害幼苗,发病轻则麦苗下部外层叶鞘及叶片枯死,分蘖死亡,严重减产,重则造成全田毁灭,以至翻耕改种.  相似文献   

7.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供P和Zn对小麦与黑麦P-Zn关系以及小麦籽粒中锌与植酸含量的影响,为通过农艺措施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螯合-缓冲营养液中分别添加0.1,0.6,3.0,6.0mmol/LP及0,3.0μmol/LZn,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和黑麦进行了培养试验,分别在培养72和45d收获小麦、黑麦,测定根部与地上部的干质量,P、Zn含量以及小麦籽粒的植酸含量,研究P及Zn对小麦、黑麦生长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供Zn后,小麦籽粒Zn含量、Zn吸收量分别是不供Zn处理的2.74和3.64倍,植酸含量及植酸与Zn物质的量比分别降低了9.64%和68.19%,供Zn还增加了小麦籽粒干质量,提高了小麦籽粒中的P含量,促进了P向籽粒中转运,同时也提高了籽粒中Zn的分配率;供Zn与否对小麦生长和黑麦地上部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供Zn显著抑制了黑麦根部的生长。小麦、黑麦根部存在明显的P-Zn拮抗作用,但在相同环境中,黑麦根部对Zn的摄取能力明显较小麦强。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随着P供应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过量供P抑制了小麦和黑麦对Zn的吸收,阻碍了Zn向小麦籽粒中转运;小麦籽粒中P的分配率随着P供应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过量供P明显抑制了小麦和黑麦的生长,苗期时黑麦根部所受影响较地上部明显,小麦成熟时地上部所受影响较明显,与根部和地上部相比,籽粒所受影响最为强烈。【结论】供Zn增加了小麦籽粒干质量及P、Zn含量,降低了植酸含量,提高了Zn的生物有效性。P-Zn拮抗作用主要在小麦和黑麦根部发生,黑麦对Zn的吸收能力明显强于小麦,过量供P降低了小麦和黑麦对Zn的吸收量及P、Zn在小麦籽粒中的分配率。  相似文献   

9.
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属间杂交应用染色体工程将杂种的染色体加倍和重组,人工合成的一个新物种,它不但保存了小麦的丰产性和优良品质,而且结合了黑麦的抗病抗逆性和生长繁茂性,同时还有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于双亲的新特性.通过生产试种、产量测定、营养分析及饲喂试验表明,小黑麦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明显优于传统的饲料大麦,适于我国冬闲田种植,提供冬春优质青饲,同时可作青贮或制成干草和草粉.  相似文献   

10.
小麦属与黑麦属的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小麦、节节麦、圆锥小麦、圆柱小麦(DDAA)和普通小麦作母本,研究了它们与栽培黑麦、山地黑麦、非洲黑麦、瓦维洛夫黑麦和森林黑麦的可杂交性。揭示了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及其各染色体组供体种与各黑麦种的可杂交性规律。就圆锥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小麦在可杂交性上的一致表现,讨论了B组染色体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主粮(小麦、稻米)和粗粮(玉米、高粱、谷子、大麦、燕麦及黑麦)是世界上多数人的主要食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能量消耗的一半来自这些谷物,低收入国家所占比例更大。 1960—1980年,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翻了一  相似文献   

12.
大曲在白酒的酿造过程中,作为糖化剂、增香剂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曲一般采用小麦、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粉碎拌水后压制成砖块状的曲坯。  相似文献   

13.
1979—1983年作者从感病的甘春11号小麦的叶片、茎秆、颍壳及枯心苗上分离到10个菌株。通过培养性状、形态及染色反应以及10个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反应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小麦细菌条斑病的病原菌为Xanthomonastranslucens(J.J.&.R.)Dows;人工接种可侵染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草,但不侵染燕麦。鉴定结果所有供试菌株的主要性状是一致的,与已往文献记载的小麦黑颍病原(Xanthomonastranslucensf.SP.undulosa)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全蚀病因危害严重,已被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该病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黑麦、燕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小麦全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52年南澳大利亚农民首次发现,1870年被命名为小麦全蚀病。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近年来正向长江流域麦区蔓延。2014年4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小垭子社  相似文献   

15.
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麦属蕴藏着许多对改良小麦有用的基因资源,将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不仅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而且可以有效改良小麦的产量、品质、抗性及适应性等性状。为了了解目前黑麦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研究现状,本文从黑麦基因导入小麦的途径、黑麦基因资源在小麦中的鉴定以及黑麦基因资源在小麦中的应用前景三方面总结论述了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促进黑麦优良基因向小麦中转移,深入开拓和利用黑麦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6.
1982~1984年间,用与栽培黑麦杂交难易程度不同的五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和三个品种间杂种F_1作母本,以栽培黑麦作父本对照,研究了普通小麦与Secale ancestrale、S.dighoricum、S.segetale,S.anatolicum、S.dal-maticum、S.fragile、S.kuprijanovii和S.montanum的可杂交性。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上述各黑整种的可杂交性同普通小麦与栽培黑麦的情况基本相似。对与栽培黑麦易于杂交和极难杂交的小麦品种,上述各黑麦种的反应是一致的;但对中间类型的品种和亲本一方为易杂交品种的品种间杂种F_1,S.ancestrale和S.fragile的杂交率则显著高于栽培黑麦和大多数其他黑麦种。  相似文献   

17.
1死苗原因及其鉴别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如病害、地下害虫、药害等等。应仔细分析死苗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使小麦得以恢复生长,把损失降到最低。1.1病害小麦苗期造成死苗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8.
大曲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曲在白酒的酿造过程中,作为糖化剂、增香剂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曲一般采用小麦、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粉碎拌水后压制成砖块状的曲坯.  相似文献   

19.
种子贮藏蛋白凝胶电泳在小麦外源染色体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凝胶电泳技术,对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滨麦(Leymusmolli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大麦(Hordeumdistichom)以及黑麦(Secalecereale)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簇毛麦、滨麦、华山新麦草、大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与普通小麦相比均有各自的特征带;利用簇毛麦和大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特征带鉴定出了普通小麦中与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有部分同源的V1和H5附加系;利用黑麦1RS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鉴定了1BL/1RS易位系,同时利用染色体C-分带对1BL/1RS易位系77(2)进行了验证。并对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凝胶电泳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和细胞质雄性不育选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