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两系杂交粳稻70优双9的栽插密度和施肥的试验研究,总结出该组合的适宜栽插密度和施肥组合措施为:45穴/m2,每穴栽1~2本基本苗;氯化钾75kg/ha作基肥;尿素412.5kg/ha,其中,基肥150kg/ha,返青肥112.5ka/ha,促花肥和保花肥各75kg/ha。这样产量可达8250kg/ha以上。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局14个农业场(所)统一进行的小麦不同播量试验表明,播量120kg/ha产量最高,播量增加后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增加,但单株分蘖数、千粒重下降,千粒重提高,但基本苗与有效穗数减少。白湖圩区小麦适宜播量为90-150kg/ha。  相似文献   

3.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钾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在氮磷配施增产的基础上再施用一定量钾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用量以75kg/ha表现最好,比CK增产50.7%;比NP增产5.7%,每kgK2O增产3.82kg小麦,产投比1.55.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钾量为131.95kg/ha。依据边际理论求得经济合理施钾量为75~90kg(K2O)/ha。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16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x3)〉施钾量(x5)〉密度(x2)〉施磷量(x4)〉播种期(x1)。增施氮、钾肥、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超高产的主 技术措施;在中穗的基础上攻大穗是超高产的关键。建立了攀西稻作区重穗型组合每公顷产量11.25t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3月下旬播种,栽插密度32.25~33.75万穴/ha,施N206.55~220.20kg/ha,施P2O576.95~88.80kg/ha,施K2O183.15~189.30kg/ha。  相似文献   

5.
采用旋转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中熟油菜品种主要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条件相同的生态条件下,单产稳定超过150kg的适宜农艺组合措施为:播种期9月13-20日,密度12-15万株/ha,N,P,K肥分别为232.5-285kg,52.5-66kg和112.5-150kg。主要农艺措施对产量效应的大小依次为播种期>N>P>K>密度。  相似文献   

6.
秧龄、密度、施氮量对中籼X07S/紫恢100号特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了秧龄、密度、施氮量对X07S/紫恢100号的特征特性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施氮量>密度>秧龄,且各因素差异均达1%水平。q测验显示:最适秧龄,最适密度,最佳纯氮量分别是38d,9.0万穴/hm2,150.0kg/hm2。本试验最优处理组合是:秧龄46d,密度9.0万穴/hm2,纯氮150.0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南山区旱作雨养农田不同生产水平条件下栽培因子与产量、水分利用率效应关系的试验表明:宁南山区旱地玉米采取覆膜沟穴播种植,施肥水平为纯N 150kg/hm^2、P2O5150kg/hm^2,并选用旱地宝+锌肥+锰肥浸种,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水分利用率。覆膜沟穴播比覆膜穴播增产7.75%,水分利用率提高5.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冷凉灌区甘蓝型低芥酸菜产量4000kg/hm^2以上的生长模式的叶面积指数苗期0.5、现蕾期2.0、初花期3.0、终花期1.0以上,各栽培根茎粗分别庆达到3.3、6.3、7.2和9.0mm以上;其栽培模式为施纯氮150 ̄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0 ̄112.5kg/hm^2,密度75万株/hm^2左右,品种以陇油1号和丹低为宜。  相似文献   

9.
1991~1992年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氮、磷、钾用量及其配比试验。其结果表明,株高、茎围、节距、产量、产值等在施氮量75~225kg/ha范围内,以150kg/ha表现较好,中部叶的大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低部叶和上部叶无显著变化。施磷量和施钾量的不同对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大。在本试验范围内,烟碱、总氮、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烟叶中含钾量随土壤中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和1993年分别在临泽、张掖两地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中的单形格子设计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小麦/玉米带田中等量氮肥在玉米基肥、拔节肥和抽雄肥中的最优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带田玉米施肥还必须考虑到小麦,将两种作物作为一个综合目标考虑;在带田玉米施纯氮量390kg/hm2的条件下,覆膜玉米(张掖点)氮的分配应为基肥30kg/hm2,拔节肥315kg/hm2,抽雄肥45kg/hm2;不覆膜玉米(临泽点)氮的分配应相应为150,150和90kg/hm2  相似文献   

11.
特种矿物肥水稻增产富硒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营养品质,利用富硒矿物肥作基肥进行水稻大田生产试验。每hm2施用量分别为75kg,150kg和225kg,富硒矿肥处理区水稻长势良好,抗逆性强,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2%,12.6%和17.2%。  相似文献   

12.
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头季稻密度和肥料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单因子效应和交素作用,得出川东地区头季稻留蓄再生稻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密度30.73-31.54万窝/ha,N126.21-128.96kg/ha,P2O580.34-82.78kg/ha,K2O95.42-103.84kg/ha,头季稻产量可达8250kg/ha,再生稻产量达3000kg/ha以...  相似文献   

13.
定西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定西旱地地膜小麦播种密度以36 ̄48穴/m^2,10 ̄16株/穴为宜,以施N75kg/hm^2,P2O5 60kg/hm^2效益最高,品种宜选择矮秆,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抗病,后期落黄好的中晚熟品种。旱地地膜小麦于拔节和微穗期各补灌20mm水,可增产380kg/hm^2。  相似文献   

14.
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1995—97年使用日本住友公司最新研制的除草剂——50%速收、10%利收、12%收乐通等对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田化学除草应以苗前土壤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苗前土壤处理春大豆田使用速收150g/ha左右、夏大豆田75—150g/ha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与禾耐斯混用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可获得显著而稳定广谱的除草效果;对大豆及后作高度安全。苗后茎叶处理春大豆田利收单用450—600ml/ha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利收300—450ml/ha与拿捕净500—1000ml、高效盖草能150—300ml或收乐通300—450ml/ha混用可获加成效应,提高药效,扩大杀草谱;对后作安全。  相似文献   

15.
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三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春大豆产量2250kg/hm62以上的栽培技术以采用烹期适宜,产量较高的浙春3号等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00-375000株/hm^2为宜,肥料用量以N,P2O5,K2O各为4kg/hm62,较经济,磷,钾肥基施,氮肥施用配比以基,花肥3:7为好,使用ABT4号生根粉拌种对大豆也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施肥方法为主处理,不同株行(穴)距配置为副处理设置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肥种类、数量(施纯N15kg/亩)相同的条件下,基肥+面肥+蕾花肥比基肥+面肥增产5.1%,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同在1.11万株/亩密度下,宽窄行密株(50cm×15cm+30cm×15cm)比一穴双株(穴距40cm×30cm)增产22.3%,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秧龄,密度,施氮量对中籼X07S/紫恢100号特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了秧龄,密度,施氮量对X07S/紫恢100号的特征特性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施氮量〉密度〉秧龄,且各因素差异均达1%水平,q测验显示,最适秧龄,最适密度,最佳纯氮量分别为38d,0.0万穴/hm^2,150.0kg/hm^2本试验最优处理组合是,秧龄40d,密度9.0万穴/hm^2,纯氮150.0kg/hm^2。  相似文献   

18.
在肥料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N肥1次施用,P、K肥料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4次施用,研究其对水稻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促花肥=2∶8时,分蘖数、叶面积指数、比叶重、穗长、穗实粒数及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水稻产量与其余各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基肥∶促花肥=6∶4时,株高、结实率达到最高水平;基肥∶促花肥=4∶6时,有效穗达到最高水平;基肥∶促花肥=5∶5时,千粒重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在雨量较我情况下,6%密达粒剂对烟草蜗牛仍具有良好的防治和保护烟草的效果。各处理剂量10.0kg/ha.8.5kg/ha和7.0kg/ha。经统计分析在防治效果上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最低剂量7.0kg/ha,在施药后2天、7天、16天和21天的校正防效分别为52.12%,66.67%,74.28%和77.74%,其保苗效果分别为72.73%,66.67%,72.73%和6  相似文献   

20.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大田填埋试验资料和连续7年的土壤改良定位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定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大田填埋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291(n=48),土壤改良定位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431(n=65)。模型预测结果指出,若仅靠作物自然还田,宜兴市万石镇农田土壤(白土)有机碳的变化将从 1984年的 7.85g/kg下降到 2014年的 6.30g/kg;若每年收获的稻麦秸秆有50%(约6.75 t/ha)还田,则同期内农田有机碳含量将从7.85g/kg提高到11.42g/kg;若要在2014年达到13g/kg,则每年需要有 9 t/ha的秸秆还田。每年每增加 1t/ha稻麦秸秆还田,则可增加土壤有机碳 0.025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