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抗肿瘤DNA疫苗是一种调解免疫功能的基因治疗苗,它包括含有免疫刺激序列的质粒载体,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表位。DC细胞将同时以抗原表位与MHC-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和与MHC-II分子形成复合物途径加工,提呈。活化CD4+和CD8+T细胞,同时产生抗肿瘤免疫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引起人畜多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开发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途径之一是药物寻靶。研究克隆了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并进行了蛋白诱导表达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活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该蛋白作为药物靶标的潜在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雯  刘坤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3):5-12,24
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组织的大复合物,参与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之间的信息传递。中介体复合物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特定亚基与不同信号通路激发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此外,中介体复合物还与各种辅因子相互作用,参与转录延伸、mRNA输出及选择性剪切等过程,从而调控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中介体复合物与疾病的密切联系使得将中介体作为靶标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成为可能。以中介体复合物的结构为基础,重点介绍了中介体复合物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及功能,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中CD147、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鼻咽癌细胞和37例鼻咽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中CD147、E-cadherin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细胞和鼻咽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中,CD14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5%和43.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2%和64.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鼻咽癌细胞中CD147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69,P〈0.05)。结论鼻咽癌细胞中CD147异常高表达,而E-cadherin表达下降,二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估鼻咽癌上皮间质转化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静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67-12268,12274
脊椎动物的血管发育过程主要分为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前者是由成血管细胞聚集形成轴向血管的过程,后者是在已经形成的血管主干上长出新分支的过程。通过对斑马鱼进行研究发现,动静脉的分化过程存在2种分化模式并且受到多种信号途径的影响。探讨了动静脉形成过程和Shh、VEGF、Notch以及Flt4/PI3K信号通路在血管发育过程中对动静脉分化的影响,以期获得潜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35例中晚期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35例肺癌患者及37名正常人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采用受体粘附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本组中晚期肺癌患者总T细胞(CD3^ )、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 )和肿瘤红细胞花环(DTE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临床上对肺癌患者作上述两种免疫功能的观察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炎和鼻咽癌细胞中CD147、Fasci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和30例鼻咽癌细胞中CD147和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鼻咽黏膜慢性炎和鼻咽癌细胞中,CD14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6/25)和76.7%(23/3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asc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0%(4/25)和93.3%(28/3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鼻咽癌中CD147与Fasc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细胞中均有CD147和Fascin蛋白过表达,可能协同参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新城鸡瘟病毒修饰自体肿瘤细胞疫苗(ATV-NDV)的效果。方法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患者入院日期分为治疗组(单日,n=20)和对照组(双日,n=18)。治疗组手术切除肿瘤后取肿瘤部分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置液氮罐送实验室制备疫苗,手术1周后静脉点滴环磷酰胺,1周后再行ATV-NDV免疫注射(每周1次,共4次),首次免疫治疗2月以后酌情行强化免疫注射。对照组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月测NK、CD3 、CD4 、CD8 、CD4 /CD8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K、CD3 、CD4 、CD8 、CD4 /CD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NK、CD3 、CD4 、CD8 、CD4 /CD8 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或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5个月。对照组为28.3个月。结论手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ATV-NDV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王海英  崔莹  刘志明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36-6537,6685
[目的]对木醋液复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木醋液抑菌复合膜的制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实验室精制木醋液和桉木浆纳米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木醋液复合物,并且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将木醋液复合物与聚乙烯醇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制备木醋液复合膜。[结果]木醋液复合物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5种木醋液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木醋液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圈直径高达(21.48±1.02)mm,对大肠杆菌(E.coli)的抑菌圈直径高达(21.21±1.74)mm。[结论]木醋液复合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木醋液复合膜在食品包装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技术研究依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蛋白受体结合位点肽段的靶标肽与互补肽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定位情况,为进一步利用该多肽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积累前期基础和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据靶标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所带电荷种类、形成分子间氢键的能力、极性的强弱、疏水性能等理化特性设计出靶标肽;根据靶标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设计出在理论上与其相互作用的互补肽,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靶标肽与互补肽进行预测分析;将靶标肽与互补肽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插入EcoRΙ/XhoΙ双酶切后的pBiFC-VC155与NotΙ/SalΙ双酶切后的pBiFC-VN173载体中,构建出BiFC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转染Vero细胞来研究靶标肽与互补肽的互作关系以及形成的BiFC复合物在细胞内的精确定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靶标肽和互补肽分别带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结构域,亲水性结构域都带有正负电荷,能够产生静电引力;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BiFC-VC155-靶标...  相似文献   

11.
刘守柱  杜学林  戴明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49-19251,19304
介绍了酚氧化酶的概念、组织定位特性、生理作用、免疫功能,及其激活和抑制的方法。阐明作为杀虫剂的潜在靶标,酚氧化酶在农药研发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regulatory Tcell,Tregs)是能抑制自身免疫T细胞活化的T细胞亚群,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两大特征。Tregs的数量和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Tregs的来源、功能及其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黄瓜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新途径,试验以黄瓜灰霉病病原菌为靶标菌,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靶标菌的拮抗菌株,并进行鉴定。试验结果如下:从土壤中分离196个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与靶标菌进行对峙培养,筛选了效果较好的6个菌株。通过复筛,6个菌株中M-46菌株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77. 64%,确定M-46菌株作为后续的拮抗菌株。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M-46菌株发酵液对12种常见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其抑菌谱较广,在黄瓜灰霉病的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M-46菌株为半知菌类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  相似文献   

14.
在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Plk1呈现过表达且具重要预后价值,表明该分子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为了探讨Plk1作为分子靶点用于食管癌治疗的潜在价值,采用siRNA技术抑制Plk1的表达,并观察了其对3株代表性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特异性短链Plk1 siRNA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能高效、特异性地抑制3株代表性食管癌细胞系中Plk1的表达.同时,siRNA介导的Plk1表达沉默显著抑制了食管癌细胞的生长,细胞活力同时显著下降.另外,Plk1表达被抑制后,大量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滞,并进而发生大规模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表明,siRNA介导的Plk1表达沉默能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Plk1是一个潜在的用于食管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对膀胱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构建好的Ad-PPARγ腺病毒转染到35株BIU-87膀胱癌细胞株中(实验组),以35株同株未经转染的BIU-87细胞株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RT-PCR检测CD147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CD147基因的mRNA表达值为(4.51±0.86),对照组为(9.31±0.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PAR-γ基因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滴丁酸具有药效高、价格低的优点,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于防除禾本科作物的双子叶杂草、莎草、及某些恶性杂草。为从分子层面上考察2,4-滴丁酸与牛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其对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本试验选择牛血清蛋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圆二色光谱(C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一分子的2,4-滴丁酸能够与一分子的牛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蛋白的内源荧光被猝灭,这个过程主要靠疏水作用力驱动,同时也伴随着蛋白构象的改变,以此判断两者的结合机制属为静态猝灭。研究表明:2,4-滴丁酸具有潜在的环境毒性,同时也为今后评价其在人体的致毒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业化转Bt基因水稻的推广和应用,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基因水稻在食品安全方面和生态安全方面(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非靶标生物、害虫对转Bt基因水稻的抗性)的潜在影响,以期为我国转Bt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具食疗保健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保健作用机制,为余甘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分别以“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或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余甘子拉丁名“Phyllanthi fructus”为关键词,在中药化学数据库、传统中药化学成分及靶标数据库和台湾传统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中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口服利用度≥20%的有效成分,进而通过STRING数据库、BioGRID数据库、STITCH数据库和CTD数据库对有效成分的蛋白靶标进行筛选,最后通过靶标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和疾病本体论(disease ontology,DO)的富集分析,阐明余甘子保健功效成分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对余甘子化学成分初步的检索与核定发现,其含有亚油酸、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诃子次酸、诃子酸等10种具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经口服利用度筛选后,确定油酸、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和诃子酸是余甘子中具潜在保健功效的有效成分;进一步的药物 靶标互作分析发现,这些功效成分可作用于前列腺素G/H合酶、维甲酸类受体、内源激素类受体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物学过程中,余甘子有效成分的靶标在甾体类激素响应、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等条目下富集;分子功能中,余甘子有效成分的靶标在氧化还原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等条目下显著富集。基于KEGG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余甘子功效成分靶标与多重肿瘤生物学途径及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乙型肝炎和丙性肝炎等通路相关。DO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余甘子活性成分靶点与前列腺癌、腺体癌、头颈部肿瘤、神经胶质瘤等恶性肿瘤存在重要联系。【结论】余甘子的功效成分可以通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前列腺素G/H合酶等途径发挥抗肿瘤耐药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是研发具有抗炎、抗衰老、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疗效保健食品的重要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 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化学杀虫性抗药性逐年上升,使 RNAi (RNA interference)农药广受关注。小菜蛾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SR)在细胞免疫中表现出吞噬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使其成为 RNAi 农药的备选靶标基因。为确定小菜蛾 SR 基因相关靶标,鉴定分析了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成员信息。【方法】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系统发育进化、蛋白质二三级结构预测、蛋白保守基序、磷酸化位点预测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有 12 个 CD36 蛋白序列,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结构,均含有多个亲水性和疏水性区域及 2 个跨膜螺旋区,蛋白质二、三级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无规则卷曲,磷酸化位点中丝氨酸含量最高。小菜蛾与家蚕(Bombyx mori)、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等 6 个物种共包含 117 条 CD36 蛋白序列,这些序列在进化树上分成 5 个分支,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聚为同一支,进化保守性强。小菜蛾 CD36px4、CD36px5 具有更复杂的三级结构,且 motif19、motif20 两个基序只存在 于 CD36px4,推测其在物种进化中发挥某些特异功能,CD36px4 磷酸化位点数量多达 143 个,可能与凋亡细胞的吞噬和清除功能表达有关。【结论】鉴定分析到 12 个小菜蛾 SR 蛋白均为跨膜型蛋白,且含有丰富的磷酸化位点,预测其可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传输、信号传递及能量代谢等机体活动,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吞噬和清除凋亡细胞的功能,可作为 RNAi 农药的备选靶标,为小菜蛾 RNAi 农药靶标的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CD14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14是一种髓样单核细胞的分化抗原,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的表面,为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LPS/LBP)复合物的受体蛋白。CD14在机体免疫系统的病理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以CD14依赖及非依赖方式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可导致或参与炎症反应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本文主要就人CD14的发现与认识历程、分类与分布、结构与生化特征、功能与作用机理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