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以杉木为案例树种,引用生长模型、修正的Faustmann模型碳密度和价格数据,对单一和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最佳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了不同碳价格和利率水平下的变化,同时绘制了农户的碳汇供给曲线.可以发现,在碳汇林经营模式下,基于目前的杉木市场价格远高于碳价格的现实,农户的经营采伐决策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在大范围的碳价格变动下碳汇的供给也没有显著增加,这也说明木材收益和碳收益的两个不同经营目标是协调的.同时,基于碳汇经营模式下的杉木林地期望值增长迅速,碳汇林地潜在投资价值巨大,也意味着森林碳汇对于土地利用改变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投资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企业很少参与到碳汇林业投资项目中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碳汇林业投资的现状和影响投资者投资碳汇林业项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基于在中等立地条件和经营强度的土地类型上进行裸地造林的假设.运用杉木Cunninghaminlanceolatn生长模型和修正的Faustman-Hartman模型分析碳补贴和碳税政策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木材收益远大于碳汇收益.所以在较大的价格区间内碳汇价格增加对于最优轮伐期和碳供给的影响不显著.但最优轮伐期和碳供给量呈上升趋势;土地期望值与碳汇价格呈正相关。由于碳补贴和碳税政策的实施.林地的价值在增长.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如农业用地相比,更多的土地将被用作林业用地。图5表l参16  相似文献   

4.
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区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学理分析与现实阐述,提出天保工程区适合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类型。依据已颁布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以及国际上已经推行的减少毁林碳汇项目要求,推导构建了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的估算模型,并以黑龙江森工天保工程区为例,对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潜力进行估算。研究表明:天保工程区既可以开发碳汇造林项目和人工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还可以开发天然次生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和减少毁林碳汇项目。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潜力不同。以黑龙江森工天保工程区为例,天然次生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开发的林地面积为295.25万hm2,开发潜力最大;人工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开发的林地面积为86.9万hm2; 2014年以来可开发的减少毁林碳汇项目年均潜力为316.6万m3;碳汇造林项目可开发的林地面积为17.7万hm2,开发潜力最小。基于此,提出将天保工程区人工干扰程度为中高级的天然次生林正式纳入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允许范畴、尽快出台减少毁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汲取典型国家建设经验以加快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概述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情况,分析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对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CDM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优势,而云南省已列入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低碳旅游业以及政府的重视等使得云南省具有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许多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前期研究促进云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概述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情况,分析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对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CDM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优势,而云南省已列入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低碳旅游业以及政府的重视等使得云南省具有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许多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前期研究促进云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管理,推动林业碳汇造林的发展,调动碳汇造林者的积极性,本文对2013年以来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碳交易价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3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际交易数据,采取分类分析中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以来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碳交易价格进行分析。结果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和规律性,每年6月或7月和1月及2月份是碳市场最为活跃的时期,且在周期性波动中,交易价格明显发生变化。碳交易价格共分为3类,即1—5月份交易价格为第1类;6—7月份交易价格为第2类;8—12月份交易价格为第3类。另外,在碳交易价格周期性波动中,每年4月份、9月份的碳交易价对价格划分的影响较大,且对交易价格类型的划分的影响显著。另外,研究还对林业碳汇造林进行了讨论,指出按目前的碳市场价格进行林业碳汇交易,其收益远低于当前的林业碳汇平均造林成本。目前的林业碳汇造林平均成本约为28 812.08元/hm2,造林30年的林业碳汇平均收益为14 102.58元/hm2。这是在目前的碳汇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波动和规律性,且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一年中的碳交易价格呈现3次近似的“Ⅴ”字型变化。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造林的平均成本远高于按目前碳市场交易价格所获得的平均收益,从经济上来说是十分不划算的,这种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当前林业投资项目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木材收益,开始将碳汇收益也纳入到项目价值中。而木材和碳汇的价格波动在增加了项目不确定性的同时,对项目价值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只能评估出项目的静态价值,对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动态价值无法准确反映。因此,本研究以高峰林场裸地造林项目为例,根据价格波动规律对木材与碳汇的未来价格分别提出了合理假设,并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项目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论证了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林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促进了实物期权法在林业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进行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的评价,表明黑龙江省森林具有巨大的碳汇价值。  相似文献   

10.
CDM-ARP杉木林碳汇监测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浙江省重点产杉区造林再造林项目杉木林的碳汇监测需要,利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立地数量化模型、定量间伐技术、生长收获模型和生物量模型等,区分不同立地条件,采用定量方法,并考虑间伐因素,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CDM-ARP)杉木林碳汇监测方法学,对杉木林分碳密度、碳储量和二氧化碳净吸存量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分为项目规划阶段(造林前)预测和林分生长阶段(造林后)监测。选择易测定的碳库作为监测对象,并用常规测树因子来估测较难测定的各器官生物量和碳汇量。该方法科学准确,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1.
石振昌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4-274,276
碳汇林业发展相关科学研究及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对促进上海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崇明县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建立崇明绿色碳基金、完善市场补偿机制等对策,为发展崇明碳汇林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嘉鱼县和崇阳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改进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测算杉木碳汇林在不同林龄的碳汇收益、木材收益和林地期望价值,基于碳汇造林带来的林业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综合测算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分析木材价格、碳价格和利率等经济因素变化对补偿标准制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条件下,综合木材收益和碳汇收益的林地期望价值在林龄22 a时达到最大值43 986.01元·hm-2,与之相比,林龄30 a时木材收益仅为29 593.42元·hm-2,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的综合价值为14 392.59元·hm-2。当补偿期限为30 a时,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为832.33元·hm-2·a-1。碳汇造林补偿标准对木材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利率,最后是碳价格。基于上述结论,建议综合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制定合理的碳汇造林生态补偿标准,并加强对农户营造碳汇林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制度,以保障林业碳汇的供给,实现多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临安市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碳汇林基地为研究点,根据对毛竹碳汇林经营专家的访谈和对毛竹碳汇林经营者的调查,结合二手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投资回收期法分析了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和现行竹林经营模式特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目标和日常管护措施等方面。前者以竹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乔木层的固碳最大化为目标,经营措施要求一方面能够增加现有林分的固碳量,另一方面由竹林经营带来的碳泄漏和碳排放最低;成本收益方面,前者在人工除草、有机肥施用、日常管护、碳汇计量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化肥成本低。单位面积的竹材、竹笋等林产品产值也比后者高;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对碳汇价格有较高的敏感性,当碳汇价格从0增加到当前国际碳交易价格25.20美元.t-1时,投资回收期从18.4 a缩短到13.2 a;毛竹碳汇造林模式还具有控制水土流失,防止立地退化,增加当地林农就业机会,有效宣传竹林碳汇知识等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地评价林业碳汇项目的风险对于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的林业碳汇项目为研究对象,将林业碳汇项目的风险进归纳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4类风险源,采用结构方程对林业碳汇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出风险因子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并将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得到的碳汇项目风险值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60 0、 0.296 6、 0.192 2和0.251 2;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风险值分别为0.612 6、 0.622 9、 0.691 9和0.703 3;林业碳汇项目的综合风险值为0.656 4,说明4省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风险等级为中等水平;基于结构方程得到的风险权重更趋于均衡,风险值更重视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体现风险指标相互作用的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集体林区竹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项目作业设计文件上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净现值的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竹子造林碳汇项目与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成本收益与经济效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竹子造林碳汇项目较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经济效益更高。研究可为我国未来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优先顺序及其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抵消机制的碳交易与林业碳汇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碳交易与林业碳汇之间的协同发展,本文以上海为例,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地区,减排目标要从强度限制向总量控制过渡,避免碳交易配额总量过于宽松,确保碳交易体系能够有效运行,进而获得经济与环境上的"双重红利"。碳交易本身无法对林业产生促进作用,而抵消机制的引入使得碳交易中的部分资金流向林业,从而补贴了造林增汇。目前来看,碳交易试点集中在大型城市,这些地区自身并不一定拥有良好的林业发展条件,所以增汇不宜局限于本地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减少抵消机制中的区域限制,将补偿作用外溢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更多地开展造林增汇。碳交易与林业碳汇的协调发展,有赖于抵消比例与配额有偿分配比例的合理设置。在碳交易发展初期,有偿比例应控制在较低幅度,以免碳价格过低,从而无法对林业产生足够补贴。同时也应适度控制抵消比例,一方面提高CCER的准入门槛,避免低质量项目入市;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履约量来维持价格稳定,切实发挥生态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开始寻求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模式有待探索。本文在阐述主要林业碳汇项目类型的基础上,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碳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基于碳控排企业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碳汇认知、行为执行意向两个核心变量以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对企业林业碳汇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汇认知、行为执行意向两个核心变量以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控制变量均显著正向影响支付意愿。为了提高企业的林业碳汇支付意愿,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加强企业林业碳汇认知、政策支持和制定合理林业碳汇项目价格等方面着手,从而增强碳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其中天然林在面积和蓄积上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现行的造林碳汇方法学及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均没有包括天然林。天然林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确实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林木碳储量。为此,根据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的要求,对讷河市国庆林场天然林不同森林类型进行碳汇计量,以期为天然林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1试验地区概况国庆林场位于讷河市东北部,场址距市区83km,  相似文献   

20.
在碳市场机制下,实施造林和林业经营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森林生态涵养面积,还可以通过出售碳汇获利。福建省充分依托当地森林资源优势,在全国创新推出了可在省内碳市场交易的福建林业碳汇,在促进森林质量提高的同时,林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增收。基于阐述福建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其创新机制和实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明了推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