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工程治砂和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活动作为一种改造自然的“造物”活动,势必产生如环境污染、生态圈破坏、自然资源浪费和忽视生态价值等后果;环境伦理学把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提倡重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倡导关注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等伦理问题的消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孝华  姚艳红 《甘肃农业》2006,(10):213-214
本文揭示了传统西方人地关系分离的历史过程以及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含义。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地人统一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这一伦理思想的主题。不同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先哲主张保持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进而讨论了利奥波德大地生态伦理观及其理论的内涵,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音乐领域呈现高雅与低俗混杂的多元环境下,运用伦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析音乐活动中的各类道德现象,探讨音乐活动的道德“适然”性,研究音乐主体行为价值的“应当”,是促进音乐健康发展、提高音乐工作者职业修养和提升欣赏者音乐素养的重要理论指导。通过研究音乐活动中的伦理关系,界定音乐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即可以建立起音乐伦理学学科的论纲。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质疑.关于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等都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是以环境正义、代际平等、尊重自然等为基本原则的伦理思想,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用环境伦理思想考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完善环境伦理规范、开展生态环境立法等方式,将环境伦理思想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揭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贡献,围绕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了和谐动力思想与矛盾动力论、生产力动力论、历史合力论和精神动力论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动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在于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伦理学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突显了以人为本、力求公平和关注和谐发展的人文关怀和伦理精神。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 观,对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人们伦理道德水平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奉英  黎小军  杨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36-10437,10446
在分析《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了《环境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学者们在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例如,在生态伦理学学科性质方面达成"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江民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6-13408,13412
通过阐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的旅游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简述了中西方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分析了各自的精神内核。生态可持续旅游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对不同生态伦理观的取舍,结合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反映出对生态伦理观重新选择的必然。得出必须以“天人合一”自然观或“非人类中心论”生态道德观来对待生态旅游及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07-2608
通过对传统环境伦理观的再认识,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涵,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并且从技术层、宏观层、制度层和发展层,探索了形成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哲学基础的角度挖掘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揭示了“发展”这一哲学范畴的真正含义,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它扬弃了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并重构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5.
黄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69-3871
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环境治理完全依靠政府监管,成本高、效率低、难度大,培育农民良好的环境伦理意识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针对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缺失的原因,探讨了培育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环境伦理教育在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论述了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环境伦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模式,展望了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系统及其概念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本身系统组成,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从水资源系统的内涵、特征、构成及其等级体系等方面入手,分析水资源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特征与内涵,构建了水资源系统的等级体系和概念模型,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国内外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所遵循的环境价值观,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及主要成果做了归纳和评述。环境价值观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观,效用价值观,双重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相应评价理论基础有劳动价值论,效用论,效能论和能值论。据此形成不同的评价方法。取得相应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哈格洛夫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他的思想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坚持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融美于环境伦理规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张环境保守治疗法。哈格洛夫环境伦理思想是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的反思,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对待自然态度的自我觉醒,更是人们改变过去一味地从自然索取转而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