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宁夏平原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田防护林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等重要作用,通过探 讨宁夏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宁夏平原农田防护林的科学规划等提供参考和指 导。【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杨农田防护林,测定防护林不同距离处的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 壤含水率及玉米产量,分析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结果】随着与防护林距离的增加,风速呈现先升高、 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距林带 1 H(防护林树高)处风速最大,5 H 处风速最低,整体上风速比对照点降低 38%;0.5 H 处空气温度最低,5 H 处空气温度最高,3~10 H 处的空气温度变幅度较小;空气湿度呈现先降低、 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0.5 H 和 5 H 处空气湿度较高,空气湿度比对照点增加 5.1%;林网内的土壤含水率 先增加后减小,0.5 H 和 1 H 处土壤含水率最低,5 H 处土壤含水率最高;0.5 H 处玉米平均株高比对照点降低 102 cm,产量比对照点减少 26.3%,整体上林网内产量提高 8.8%。【结论】宁夏平原新疆杨防护林对小气候因 子的影响随防护距离的不同存在变化,整体上具有降低风速和空气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率、提高玉 米产量的作用,建议提高农田林网化率,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农安地区成熟防护林的农田林网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4条林带构成的林网,平均降低风速30.4%,最低风速出现在观测区背风面的3 H~10 H处,降低60%。林网内背风面1 H~10 H处和迎风面3~5 H处为增温区,日平均增温0.4~1.0℃。而林网内背风面15 H~35 H处和迎风面6 H处为低温区,日平均增温在0.3~0.5℃。2行林带在有效防风距离以内,相对湿度的提高最低,平均提高6.3个百分点。12行林带次之,平均提高10.1个百分点。6行林带最好,平均提高20.4个百分点。林网内玉米平均产量9 211.9 kg/hm2,比对照区增加14.1%。3~10 H增产幅度为17%~25%,属于增产率最高区。可见,农田防护林具有非常明显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对吉林省农安地区成熟防护林的农田林网的防风敢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4条林带构成的林网.平均降低风速30.4%,最低风速出现在观测区背风面的3H-10H处。降低60%。林网内背风面1H—10H处和迎风面3~5H处为增温区.日平均增温0.4~1.0℃。而林网内背风面15H~35H处和迎风面6H处为低温区,日平均增温在0.3~0.5℃。2行林带在有效防风距离以内.相对湿度的提高最低,平均提高6-3个百分点。12行林带次之,平均提高10.1个百分点。6行林带最好,平均提高20.4个百分点。林网内玉米平均产量9211.9kg/hm2.比对照区增加14.1%。3~10H增产幅度为17%~25%,属于增产率最高区。可见,农田防护林具有非常明显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河套灌区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林网内小麦的平均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麦田.通过对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为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田林网内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林网内土壤湿度、贮水量、有效水量均高于林外。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是N3H 处最高,N5H 处最低。在林网保护下,还可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小麦产量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并用回归方程很好地拟合了冬小麦产量(Kg/m~2)和土壤贮水量(mm)的关系。Y=0.04294+0.004381X(r=0.92)  相似文献   

7.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通过林网对气候、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和土壤湿度、减轻和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做好后期管护工作,是保证农田防护林长期发挥其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施陈银  马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281-9282,9284
选择河北省沽源县黄盖淖镇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在林网格内选取不同典型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地块,其中包括自然草地、林地、退耕还草地、旱耕地等地块.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莜麦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比小麦、胡麻耕地高,撂荒杂类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比耕地高;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低于还草地,覆沙地段严禁造林;轻中度退化牧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乔木防护林地有效减少土壤风蚀的距离不超过树高的20倍;退耕还草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同时,提出防护林网内土地科学、合理利用及防护林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农田防护林是指以保护农田免受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为目的而建立的人工林,通常为带状,在农田上纵横交错,构成农田防护林网。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1农田防护林的作用1.1防风减害。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林外和林内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天山生态站2005,2006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温、蒸发量、风向风速、辐射量和照度等因子对天山生态站区林外林内的小气候要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林内大气温度、土温、蒸发量、辐射强度、光照强度要比林外小,而相对湿度比林外大。利用SPSS(V11.5)软件统计分析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土温和蒸发量的影响比对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樟子松林地的气温、湿度、风速、地温等气象因子的测定,采用微气象法求得樟子松林地热收支日变化进程及热量平衡方程。结果表明:净辐射日总量为139.57W/m2,主要用于蒸散耗热,即潜热输送(87.87W/m2)远大于感热输送(36.16W/m2)和土壤热输送(11.54W/m2),潜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规律明显,感热通量日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韩笑  李永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97-17100
[目的]研究冬小麦冠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平衡。[方法]利用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4个主要生育期内冬小麦冠层微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能量平衡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均呈正弦式;不同高度空气温度不同,4个生育期中抽穗开花期温度最高。湿度日变化也呈正弦式;冠层中部的湿度最大,饱和差最低;抽穗开花期湿度最高。冠层上层风速呈较弱的单峰型日变化。冬小麦田的能量平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净辐射呈单峰型日变化,感热通量灌浆期最高,抽穗开花期最低;潜热通量则在抽穗开花期最高,孕穗期最低。[结论]该研究的结论为指导防灾减灾、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力学模型的小麦腊熟期倒伏的风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袁其倒伏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解决小麦的倒伏问题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将腊熟期小麦茎秆简化为刚/弹性材料,研究了腊熟期小麦茎秆在风载作用下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袁运用振动理论建立了小麦单茎穗重在风载作用下的抗倒伏力学模型遥最后,利用2013年的试验数据,基于该模型计算出了周麦18茎秆和矮抗58茎秆的抗倒伏风速,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数据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为研究小麦的抗倒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4—9月,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量;利用ETgage模拟蒸散仪监测林地局部蒸散量,对比分析长沙丘陵地区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土壤蒸发随气象因素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土壤蒸发总量约为192.15 mm,日均为1.05 mm;不同空间位置上,阳面、绝对阴面、相对阴面的土壤蒸发量依次减少,平均值分别为1.14、0.98和0.94 mm/d;空气温度、地温、风速、太阳辐射强度、空气相对湿度对前期(4—5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地温、风速对中期(6—7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地温、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对后期(8—9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前期土壤蒸发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小,中期、后期土壤蒸发量与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蒸发前缘主要发生于0~5 cm土层;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局部蒸散量约为2.12 mm/d,局部油茶树蒸腾量约为1.11 mm/d,ETgage所测局部蒸散量与微型蒸渗仪测得的蒸发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生态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杭州小和山森林公园内不同下垫面性质的旅游设施点(如木屋、蒙古包、湖边沙滩和跑马场等)和林地进行多次温度、湿度、风和日照等生态气候要素的实际观测,分析这些要素在改变了原林地下垫面性质后的变化特点,并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变化的显著性程度以及对旅游者舒适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夏季节,各旅游设施点与林地相比,地温和气温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地温提高最为显著;空气湿度降低,日照增加,风速接近林地。林地和旅游设施点的舒适度指数相关1级,林地为6级,人们普遍感觉舒适;各旅游设施点为7级,暖,大部分感觉舒适。进入盛夏,天气转热,温度、湿度和舒适度的变化更加显著。表6参4  相似文献   

18.
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以河套灌区同龄小美早杨(Populus popular's)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L.Var.pyramidalis)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气候因子进行平行观测,并采用热平衡法对土壤蒸发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种农田防护林的动力效应、热力效应、水文效应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林区草甸火顺风蔓延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1~1983年在大兴安岭地区测得的草塘沟火烧试验数据,对影响草甸火蔓延的几个重要因子(风速、可燃物含水率、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可燃物干重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速(V)和可燃物含水率(M)对火蔓延起决定性作用。据此,利用该二项因子V和M进行了二元线性回归,建立草甸火顺风蔓延速度预测模型:R=0.3370+0.0660V-0.0052M。复相关系数R_0=0.818。此模型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火烧防火线安全用火,合理调配点火与扑火力量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