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1月7日庆铁老线实现了庆俄原油(大庆原油与俄罗斯原油)等温顺序输送工艺。大庆原油属石蜡基高凝、高粘原油,通常采用加热输送工艺。俄罗斯原油属中间基含硫低凝、低粘原油,通常采用常温输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庆俄原油混油量计算与监测、混油浓度及流变性的变化规律、混油对差温顺序输送庆俄原油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俄油混兑比例与混兑温度、站间混油长度、混油中俄油的浓度、夏季的输油温差等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2.
安云朋  敬加强 《油气储运》2012,31(8):588-590,647
实验评价了BZ28-2S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析蜡特性、流变特性与粘温特性,结果表明:BZ28-2S混合原油对SW3流动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扩大了管道输送的安全温度范围。在高温段(35-65℃)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基本重合,均表现为牛顿流体;在低温段(15-30℃),混合原油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此时,在同一温度下,加剂后混合原油的表观粘度和反常点显著降低,低温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通过添加流动改进剂,混合原油的静屈服值大大降低,提高了海底管道停输再启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高含水期油田采用不加热集输工艺时,由于输送温度低,管道中往往出现凝油粘壁现象,导致管道流通面积减小,井口回压升高,集输能耗增大。基于传统冷指装置设计了可实现试验介质循环的试验装置,探究了油温、油壁温差、含水率、剪切强度及试验时间对高含水含蜡原油凝油粘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油粘壁和多相蜡沉积不是同一种沉积行为。当油水混合液的温度低于起始粘壁温度时会出现严重的粘壁行为,高含水含蜡原油的粘壁温度低于纯油凝点,含水率越高,起始粘壁温度越低。油壁温差和油温对粘壁行为的影响分温度区间,原油凝点以下的粘壁行为主要受油温控制,凝点以上的粘壁行为受温差影响更大。不发生乳化的油水混合液,水相的存在弱化了粘壁行为;反之,水相的存在强化了粘壁行为。搅拌或管流流动对粘壁凝油主要起剪切剥离作用。凝油粘壁厚度随时间的持续存在极限值,并不会无限增长。(图10,表2,参29)  相似文献   

4.
塔河超深层中质油对稠油降粘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业  敬加强  陈朝刚  代科敏 《油气储运》2012,31(7):504-506,511,94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油藏地质特点和原油性质,以TK1073、TH10227及TH12312井稠油和4种塔河稀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学方法,测试分析原油的流变特性及粘温特性,评价不同塔河稠油分别掺入不同量的一厂DK4、一联、1#和2#混合油4种塔河稀油的降粘效果,探讨轻质油及混配中质油对塔河稠油降粘的适应性,以达到扩大稀油源、节约轻质油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TK1073与TH12312井稠油属超稠油,TH10227井稠油属特稠油,其生产与集输必须采取掺稀等降粘措施;一厂DK4轻质油、一联中质油及1#混合中质油对塔河稠油掺稀降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2#混合中质油则相对较差。实际应用证实了室内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风城超稠油掺柴油长距离输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莉  王从乐  姚玉萍  熊小琴 《油气储运》2011,30(10):768-770,716
针对新疆风城超稠油长距离管道的输送难题,结合超稠油特性及下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加工工艺要求,对比分析了掺稀输送工艺常用稀释剂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风城超稠油掺柴油降粘输送方法。以风重010井与重59井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学法与瓶试法,同时依据相关测试标准,测试分析两种原油脱水前后的基本性质、流变特性与粘温特性,评价其掺柴油的脱水效果及其脱水前后掺柴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风城原油属于典型的超稠油,选用0#柴油作为稀释剂具有明显的安全经济优势;两种超稠油掺0#柴油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其表观粘度,而且有助于脱水;在0#柴油掺入体积分数为20%~25%、输油温度为80~90℃的条件下,两种超稠油掺混0#柴油处理后均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与可泵送性。  相似文献   

6.
新疆红山嘴油田红003稠油掺水的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露  敬加强  董正淼  吴清红 《油气储运》2012,31(3):171-174,248
针对新疆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稠油特性以及集输难题,结合该井区的地形特征,对比分析了常用稠油输送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红003井区稠油掺水集输方法。以红003井区原油T1和TA为研究对象,采用原油含水率、流变学及密度测试方法,评价了两种原油的基本性质、流变与粘温特性;采用水平环道装置,对两种原油掺水的反相点及降粘减阻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红003井区原油T1和TA分别属于典型的普通稠油与特稠油,可以采用掺水等措施提高其流动性;其W/O型乳状液反相点分别约为40%和45%;当油水混合液含水率分别大于50%和55%时,在60~70℃的温度范围内管流表观粘度均在100mPas左右,降粘减阻效果显著,可实现顺利集输。  相似文献   

7.
粘稠油偏心液环输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把粘稠油液环输送分成三种流动状态:液环和核心油均为层流;液环为湍流,核心油为层流,液环和核心油都为湍流。文中导出了区分这三种流态的判据,判据的应用不受液环厚度的限制。得到了这三种流态下的速度分布和流量计算公式,其应用范围是0.5≤K<1,K是半径比。由力平衡关系推出了偏心液环的偏心率的定量表达式,指明增加低粘液体的粘弹性和速度,减小液环厚度,是减小偏心的有效方法。文中还提出用输油效率的概念来比较液环输送与普通管输的优劣。找到了最佳油水比。理论与实验都证明,液环输送的输油效率很高,而且特别适于输送其它方法难以输送的高粘高凝原油。  相似文献   

8.
将小麦叶诱病(Puccinia reoondita Rob.ex.Desm.f.sp.tritici)侵染循环分为侵染、潜育及显症、产孢、传播着落四个环节,分别进行定量研究,并依所得试验数据建立了各侵染环节的模型。侵染几率试验表明,在试验所用的露温范围内(DT=7—19℃)下,露时 DP 在2—4小时,侵染几率很低且变化不大;DP 在4—10小时间,侵染几率随露时增加而明显增加;露时大于10小时后增加不甚明显。组建的侵染几率模型为:BIP=-0.4339+0.0253DT+0.04393DP(r=0.86,SD=0.12,n=29,7℃相似文献   

9.
针对切花菊"神马"(Dendranthema morifolium."Jinba")生产中出现的植株发育不一致,花枝质量差异大,采收不同期问题,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在同一温、光、水等条件下不同插穗质量对其日后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将插穗分为3级,同一级插穗发育出同一级种苗和同一级植株,跟踪调查每一级种苗栽植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建立其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级种苗定植后进入速生期的时间为15.2 d,速生期平均生长速度1.55cm/d,生长预测模型为:Y=91.012/[1+exp(2.627-0.085t)],r2=0.996;2级种苗定植后进入速生期的时间为16 d,速生期平均生长速度1.51 cm/d,生长预测模型为:Y=90.037/[1+exp(2.655-0.082t)],r2=0.998;3级种苗定植后进入速生期的时间为15.8 d,速生期平均生长速度1.39 cm/d,生长预测模型为:Y=85.106/[1+exp(2.618-0.081t)],r2=0.996。菊花株高与鲜重的线性关系为Y=0.473x+56.27,r=0.89,株高与到花期之间的线性关系:Y=-1.19x+202.7,r=0.976,株高与地径的线形关系:Y=180.85x-37.71r=0.919。通过插穗分级与分栽,发育出的3类植株群体在株高、鲜重及开花整齐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考虑到产品质量、温室利用率及能源消耗等问题,建议在生产中进行插穗筛选,并剔除第3级插穗。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切花菊各个生长期的特性,为提升温室切花菊质量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提出离子选择电极直接连续测定植物中的 NO_3~-—N 和 NH_4~+—N 的新方法。研究了此法的检测下限、线性范围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方法;并成功地用一种提取液同时定量地提取了植物中的 NO_3~-—N 和 NH_4~+—N,分析测定了8种蔬菜和8种树叶中的含量。本法检测下限:NO_3~-:1.26×10~(-6)mol·L~(-1),NH_4~+:4.47×10~(-7)mol·L~(-1)。线性范围:NO_3~-:10~(-1)—10~(-6)mol·L~(-1),NH_4~+:10~(-1)—10~(-7)mol·L~(-1)。干扰离子主要有(?),Br,Cl~-,HCO_3~-,NO_2~-:和 Hg~(2+),Mg~(2+),引起干扰的最低浓度依次为:10~(-7),10~(-6),10~(-4),10~(-3),和10~(-5)mol·L~(-1)。当 Cl~-,NO_2~-,HCO_3~-,浓度等于10~(-3)mol·L~(-1)时,干扰顺序为:(?)>Br~->NO_2~->Cl~->HClO_3~-,而当 Cl~-,NO_2~-,HCO_3~-小于10~(-3)mol·L~(-1)时,则干扰顺序为:I~->Br~->Cl~->HCO_3~(-1)>NO_2~-。在本实验条件下,加入 Ag_2SO_4(1.0×10~(-3)mol·L~(-1)),可消除1000倍的 Cl~-,HCO_3~-,100倍的 NO_2~-,0.1倍 I~-,Br~-,对 NO_3~-的干扰,加入 EDTA(2.0×10~(-2)mol·L~(-1)),可消除10倍的 Mg~(2+),Hg~(2+)对 NH_4~+的干扰,并使阴离子干扰减弱。本法标准样分析结果相对误差 NO_3~-<2.2%,NH_4~+,-2.0%~2.2%;变动系数(n=4)NO_3~-:<1.7%NH_4~+:<1.7%;16种植物样分析结果平均回收率(n=2)NO_3~- 96.5%~103.5%,NH_4~+:96.0%~103.2%。  相似文献   

11.
板蓝根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板蓝根在 2 0℃温度条件下 ,不同光合有效辐射 (PAR)强度及不同CO2 摩尔分数 (CCO2 )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① 4 0 0 μmol·mol-1CO2 摩尔分数条件下 ,板蓝根叶片净光合速率 (Pn)与PAR之间的回归方程 :Pn=- 9× 10 -6P2 AR+0 .0 2 71PAR- 1.2 5 6 4 ,相关系数可达 0 .96 6 4 (n =4 0 ) ;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 15 0 5 .6 μmol·m-2 ·s-1、5 2 .834μmol·m-2 ·s-1、0 .0 344 ;叶片蒸腾速率 (Tr)与PAR间回归方程 :Tr=0 .0 0 36PAR+6 .16 5 3,相关系数 0 .8132 ,F =74 .19>F3 80 .0 1=2 .85 ;叶片水分利用率 (WUE)与PAR间回归方程 :WUE=- 10 -6P2 AR+0 .0 0 34PAR- 0 .2 5 6 7,二者相关系数为 0 .86 84 (n =4 0 ) ;② 12 0 0 μmol·m-2 ·s-1PAR条件下 ,Pn 与CCO2 之间回归方程Pn=- 3× 10 -5CCO2 2 +0 .0 6 0 6CCO2 - 5 .0 0 93,相关系数为 0 .9883(n =4 0 ) ,CO2 饱和点、补偿点及羧化效率分别为 10 10 .0 μmol·mol-1、86 .35 μmol·mol-1、0 .0 2 18;Tr 随CCO2 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 ,但二者关系并不明显 ,WUE与CCO2 之间回归方程为 :WUE=- 7× 10 -7C2CO2 +0 .0 0 2 7CCO2 ,相关系数r=0 .9771。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魏荆线低输问题,采用添加降凝剂进行了现场运行试验。试验采用的是原油稀释的GY—3降凝剂,结果表明:魏荆线原油经过添加浓度50×10~(-6)降凝剂和加热到70C的综合处理,疑点由37C降到30C,降低7C;35C和剪速52.9 s~(-1)时的粘度由260mPa.s降至62.0mPa.s;降粘率为76%,反常点由43C降至30C,降低13C;最低日输量由5000t/d.降至2500t/d。同时分析了重复加温对原油加剂效果的影响,及降低进站温度对原油结蜡规律的影响。通过经济分析比较,认为采用加降凝剂的输送方式,不仅可取代低输量情况下的正反输,还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作物和因子状态之间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用下式表述,称为作物因子状态偏产量势方程式。y=Y·A+CA=w·n·a·t·lY 是某品种在各因子均为最佳状态时的最大产量值;w、n、a、t、l 分别表示水、养、气、温和光各因子状态偏产量势;其乘积用 A 表示;y 是跟随 w、n、a、t、l 变动的产量;C 是校正值。因子状态偏产量势定义是:X 因子状态偏产量势=X 因子状态所对应的作物产量/作物最大产量各因子状态偏产量势值都在0—1的范围内变化。因子状态的内容有:(1)因子的若干数量的组合;(2)有关环境因素;(3)农业生产措施。因子状态的偏产量势值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实践证明,理论 A 值和实验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作物因子状态偏产量势原理是把人类长期生产经验变为理论,为一项新的自然观。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由公式可推导出科学的土壤肥力定义,使作物栽培科学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Cr(VI)—H_2O_2—ECR—CTMAB显色体系的光度特性。在pH3.4~4.4范围内,在CTMAB和CH_3CH_2OH存在下,λ_(max)=600nm,ε=1.1×10~5L·mo1~(-1)·cm~(-1),配合比为Cr(Ⅵ):H_2O_2:ECR=1:1:3,0~20μgCr/5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本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铬鞣液中的铬,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 36个不同生态型的大白菜品种、品系为试材 ,研究了基因型对芽分化的影响 ,选出 7个具有较高芽再生频率的品种 (系 ) :36 - 6、4 3- 3、福山包头、福山大包头 (Ⅱ )、福山核桃纹、胶州小叶和济南大根。对卵圆型和直筒型大白菜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 ,得到控制不定芽分化的激素浓度模型为 :y(卵圆形 ) =0 .0 1+84 .4 8x1+2 6 .92x2 - 4 2 .2 4x21- 6 .6 9x22 +3.36x1·x2 和y(直筒型 ) =10 9.88x1+31.2 8x2 - 10 9.88x21- 7.71x22 +11.73x1·x2 (y =芽分化频率 % ,x1=NAAmg/L ,x2 =BAmg/L)。  相似文献   

16.
雅南猪四个地方类群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以及胰酶—G带、C—带和Ag染色技术对雅南猪四个地方类群的组型,染色带型以及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地方类群体细胞二倍体为2Ⅱ=38,核型为2n=10sm+4st+12m+12t,NF=64,Ag-NOR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它们的G—带型相似且与国内外其它品种猪基本一致,而C—带和Ag—NORs在类群间存在多态性。本文还就Ag—NORs多态性进行了多种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浮顶罐是油品储存的主要设备,明确油品在罐内的温度分布变化规律,准确预测油温变化对于油库安全、低耗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5×10~4 m~3浮顶罐为测试对象,通过现场跟踪测温的方式研究罐内原油温度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当外界温度低于油温时,罐内温度呈现反浴盆曲线,存在明显的核心恒温区;当外界温度高于油温时,罐内温度呈现导热分布,罐内核心恒温区消失。研究结果可为节能减排、科学制定浮顶罐加热运行方案及预防凝罐事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马尾松种源年平均枝叶鲜重(W_(b1)、茎干鲜重(W_s)、轮盘数(B_n)、树高(H)、和胸径(D_(1·3))等性状。用逐步回归及多元多项式回归方程建立了预报模型,包括:(1)W_s=3.6849-0.9627H-0.3554H~2-1.4685D_(1·3)+1.1484H·D_(1·3)-0.1582D_(1·3)~2;(2)W_s=2.9480+777.6013V;(3)W_(b1)=-26.0355+16.6132H-1.2334H~2-6.1979D(1·3)-0.2227D_(1·3)+13.7858B_n+6.4683B_n~-+1.3876H·D_(1·3)-11.1294H·B—n+3.0664D_(1·3)B_n等三个模型,拟合优度高达94%以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在枝叶、茎干生物量上的差异是极显著的,从中选择8~14个枝叶和茎干生物量高的种源,4年生后,每年每公顷可望产枝叶薪材25 500kg,茎干薪材10 200kg,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93.88%和85.23%。马尾松年平均抽梢的轮盘数是个高度遗传的性状,遗传力高达0.97以上。遗传份量占总变异的91%以上。云开山地,南岭南部种源年平均抽梢2~3次,南岭大部及博平岭种源一年可抽梢1~2次,其余种源一年只抽一次梢。  相似文献   

19.
揉捻过程中茶叶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牛智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67-2770
为研究揉捻过程中茶叶含水率、柔软性、弹塑性及孔隙率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华农绿茶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杀青并回潮之后进行揉捻加工,分别采用103℃恒重法、质构仪法、仪器法对以上几个茶叶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揉捻过程中茶叶的含水率与揉捻时间呈负相关,(y)=-0.032 7 x+46.421,决定系数r2=0.959;揉捻过程中茶叶的弹性与揉捻时间基本呈线性正相关,(y)=0.134 2x+12.92,决定系数r2=o.956;而柔软性和塑性都是先增加后减小,25 min左右时最小,若着重考虑茶叶外形,则茶叶成形的最佳揉捻时间是25 min左右;揉捻过程中茶叶的孔隙率随揉捻时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趋势,两者的关系可以用(y)=0.0006 x3-0.021 5 x2-0.057 x+69.86来表示,决定系数r2=0.964.  相似文献   

20.
氮肥施入深度对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对氮肥应用的研究,多数认为:氮肥施于土壤后,作物利用率仅达30~70%,10~40%残留在土壤中,淋洗损失占5—10%,气态损失10—30%。可见氮素利用潜力很大。为挖掘氮的有效利用,我们于1981、1982两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采用不同深度(表施、1—2寸、3—4寸、5—6寸、7—8寸)追施氮肥(硫铵、硝铵)的试验,以明确对玉米经济产量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施肥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有明显效果。一、氮肥适当深施可增根、增叶,显著促进玉米的吸收和光合效能,导致提高产量构成因素,其中以穗粒数影响效应最大,千粒重次之。二、不同种类氮肥对施肥深度的反应是一致的,均为随施肥深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在追施3—8寸内,5—6寸为最佳施肥深度,3—4寸仅次于5—6寸。三、年际间增产效应一致,就两年施肥层次x(x=1时表示表施;x=2时表示1—2寸;x=3时表示3—4寸;x=4时表示5—6寸),与其相应产量y进行回归,F=145.66>F0.01=98.49(呈高度显著) y=1114.7+67.6x (x=1、2、3、4) 即施肥层次每增加两寸,产量相应提高67.6斤/亩,增产5.73%;若采用5—6寸深施,产量比表施提高202.8斤/亩,增产1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