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为触杀型高效你毒杀虫剂。吡蚜酮作用方式独特,它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正是因为吡蚜酮具有全新的作用方式,使得它无任何交互抗性,能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最严重的茶树害虫,不同品种对其表现出抗性或感性,EPG是近年用于快速检测作物抗刺吸式害虫的新技术。以浙江、江苏主推的6个茶树良种为供试材料,用可视的DC-EPG技术记录了该叶蝉的刺探取食行为。结果表明:(1)叶蝉在6个品种茶树上的7种基本刺吸波形是相同的。(2)在锡茶5号、苏茶1号上的刺探次数多,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的持续时间长;在龙井43上刺探次数少,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持续时间短;苏茶120、中茶108和安吉白茶则居中。(3)使用聚类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评判6个品种茶树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43>苏茶120>中茶108>安吉白茶>苏茶1号>锡茶5号,该顺序与田间观察的6个品种茶树上叶蝉虫口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基本一致。认为EPG技术可用于评判不同品种茶树对叶蝉抗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昆虫抗药性是一种遗传性状,其通过改变昆虫体内基因起作用。目前利用分子原理可知抗性害虫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其抗性情况。本文阐述了近年昆虫抗药性机制(靶标抗性和代谢抗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一种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技术。本文对EPG技术基本原理及采用该技术分析常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茶树上取食情况和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作了相关阐述,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在茶树上半翅目害虫防治方面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寄主植物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后,会对杀虫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主要是由于寄主体内的次生物质和植物营养对昆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次生物质会对解毒酶系产生诱导作用,这种诱导作用会使解毒酶降解杀虫药剂,植物营养会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寄主植物与昆虫抗药性关系的研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间作与单作这两种方式,哪一种会对害虫的种群规模产生影响,是与作物多样性有关的重要问题。有人提出,杂食昆虫面对多种不同的寄主植物,较难确定其取食和产卵的寄主种类。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有选择和没有选择作比较)研究了杂食害虫B型烟粉虱雌虫的活力和生殖力,  相似文献   

7.
一、定义与概念 由于单一地依靠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带来了许多后遗症,所以寻找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已成了当务之急。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把抗虫性结合进农作物品种的改良计划,选育与推广抗虫品种,是控制害虫的有效措施。 作物的抗虫性,是指作物品种由于生物化学、形态、组织解剖或物候等原因,使害虫不去产卵、不取食危害,或虽然取食,但生长发育不良,或不致引起经济上严重损失的特性。作物抗虫性可以归纳为生态抗性和遗传抗性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正>一、开发背景昆虫的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传送的感觉信号的输入。有研究认为,昆虫各种不同取食行为特征受大脑神经肽控制。昆虫化学感受器是昆虫识别寄主植物的主要工具。昆虫借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道对植物及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进行编码内导,最后通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和解码,并根据遗传所形成的模版和生理形态,对植物的取舍作出选择。昆虫的取食行为多样,但取食过程大致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  相似文献   

9.
害虫对农药为什么发生抗性,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完全搞清,但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大量使用农药,长期选择的结果;抗性是可以遗传的,它是受遗传物质——抗性基因(R)所控制;大量使用农药以后,含有各种抗性基因的个体在害虫群体内发展,引起了害虫生化机理的改变,从而产生了抗性。因此,害虫生化机理的改变是发生抗性的直接原因,而抗性基因的发展是产生抗性和日益加强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讲为什么害虫生化机理的改变是产生抗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1.赛丹赛丹乳油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具有一定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其渗透能力较强,能穿透昆虫体壁和植物表面的腊质层而发挥药效。用于防治棉花棉铃虫、烟草蚜虫和烟青虫以及茶树小绿叶蝉,持效期较长。主要特点具有胃毒、触杀及一定的熏蒸效果,杀虫谱广,对天敌昆虫安全,适用于各种抗性害虫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茶园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长沙、益阳、岳阳、安化、古丈、凤凰、怀化、大庸、黔阳、洞口、平江等地茶树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3749号。经鉴定属于茶园害虫寄生、捕食性天敌昆虫138种,分属7目32科。其中寄生咀嚼式食叶害虫的天敌昆虫29种,寄生刺吸式食叶害虫的17种,寄生钻蛀性害虫的7种,有害天敌昆虫和重害生蜂7种,捕食性天敌昆虫78种。同时,明确了湖南省主要茶树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田间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茶树害虫名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湖南省茶树害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文献,已查明湖南省发生并确实为害茶树的害虫、害螨种类为302种,分属2纲12目72科,从分类系统看,以鳞翅目害虫(101种)、同翅目(81种)、鞘翅目(39种)为多,各占33.44%,26.82%和12.91%。从取食方式和取食部位来看,以为害茶树嫩梢和叶片的食叶性害虫和吸汁性害虫为主,共达240种,占全部种类的79.47%,并记述了每种害虫的分布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广泛种植的5个玉米品种(怀研10号、蠡玉6号、中糯2号、甜单21和农大413)为研究材料,用叶碟法测定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取食选择反应,计算取食选择指数,并从生理响应上研究幼虫取食不同品种玉米叶片后中肠酯酶活性变化,分析和阐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对5个供试玉米品种的取食选择指数有一定差异,按寄主种类由大到小顺序为:农大413>甜单21>中糯2号>蠡玉6号>怀研10号,说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存在差异。同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相比,取食农大413的幼虫其中肠酯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而取食其他玉米品种的幼虫其中肠酯酶活性显著受到抑制,酶活性按所取食寄主种类由大到小顺序为:农大413>甜单21>中糯2号>蠡玉6号>怀研10号,变化趋势与取食选择指数完全一致,表明昆虫取食选择行为、酶活性生理反应与寄主植物抗虫性之间具有协同性,间接反映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全国各地采集的土壤、腐殖质、水体固形物、动物排泄物,采用醋酸钠-硫酸庆大霉素培养基分离获得多样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t)菌株,利用cry基因的PCR-RELP鉴定体系对菌株进行基因分析,并用SDS-PAGE方法获得高晶体含量的菌株,用生物测定方法筛选对不同靶标昆虫高毒力的菌株,现已分别获得对甜菜娥、斜纹夜娥、松毛虫、茶树害虫茶尺蠖、水稻螟虫、榆蓝叶甲高效的Bt天然菌株。通过对Bt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针对不同害虫,有目的选择不同特色Bt菌株用于防治,或有防效菌株交互使用,达到最佳防治目标或延缓害虫抗性。  相似文献   

16.
植物源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剧毒人工合成杀虫剂已酿成了举世关注的严重后果。最突出的问题是:伤害防治对象以外的生物类群包括害虫天敌、授粉昆虫和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化学药剂通过食物链而积累在非防治对象体内,污染环境,害虫很快产生抗性。科学工作者面临着两大任务:(1)加深对昆虫种群之间,昆虫与植物等环境之间的各种生物现象的了解;(2)减少对杀虫剂的依赖性,找出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的长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昆虫取食不仅能诱导植物本身产生防御反应,还能诱导邻近健康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这就是植物间通信作用.植物受到昆虫取食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挥发性化合物,已经证明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植物通信中起作用.本文总结昆虫取食诱导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植物通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这有利于增加植物抗虫性找到害虫综合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正>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对特定范围的杀虫剂表现非常低的药剂敏感性,而且这种敏感性具有遗传性。只要有杀虫剂的使用,就有药剂的选择作用,选择压越大,抗性形成越快,反之则慢。所以说抗性的形成,实质上是昆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过程。Jeppson(1960,1962)确认叶螨对内吸磷和三氯杀螨砜只要经过3~5次处理即能产生抗性,对三氯杀螨醇经7~12次,杀虫醚经14次即可产生抗性,但杀螨特经19次处理,叶  相似文献   

20.
昆虫诱食剂     
昆虫化学感受器是昆虫识别寄主植物的主要工具,昆虫的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传来的感觉信号。科学家研究发现昆虫取食行为特征受大脑神经肽的控制,昆虫借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道对植物及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进行编码传导,最后通过神经中枢的综合与解码,并根据遗传所形成的模版和生理形态,对取食作出选择。如蚜虫、叶蝉类昆虫先把唾腺分泌液注入植物体以分解植物细胞壁,保证取食过程中植物汁液的流通。如果昆虫取食这些植物后不适应,便会再转移到其他植物上继续取食。而咀嚼式口器的,如蝗蝻则通过感受器探测后再取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