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明不同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消费者针对性地选择食用植物油提供指导,并为油脂加工企业生产推广食用油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山茶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调和油、花生油和冷榨紫苏油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甾醇含量,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含量。【结果】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5.32%,属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山茶油、橄榄油、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1.9%、76.21%、66.90%、64.57%、44.74%,属单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ω-6的类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53%、56.82%、54.00%、45.58%,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ω-3的亚麻酸含量为65.89%,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91.30mg/100g;玉米油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为749mg/100g;棕榈油、橄榄油以及花生油甾醇含量均低于92.70mg/100g。【结论】双低菜籽油、普通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64%,且ω-6与ω-3 比例接近2︰1,是11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最均衡的食用油。冷榨紫苏油属于低亚油酸高亚麻酸类食用油,其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相对丰富,配合其他食用油使用可解决我国膳食油脂肪酸组成及营养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的玉米胚芽油掺伪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准确对玉米胚芽油进行掺伪定量检测,将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茶籽油、葵花籽油等常见食用油掺入纯玉米油,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C14:0、C16:0、C16:1、C17:0、C17:1、C18:0、C18:1、C18:2、C18:3、C20:0、C20:1、C22:0、C22:1的含量,利用向量夹角余弦法计算纯玉米油与混合玉米油的相似度,分别建立了其他油掺入量与玉米油指纹图谱相似度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玉米混合油中掺伪油脂的定量分析,也可用于鉴定玉米油的纯度;当玉米油中混入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时,检测误差较小;掺入菜籽油时,可结合芥酸的一元线性分析法提高检测精确度;掺入花生油时,可结合山嵛酸(C22:0)等一元线性分析法提高检测精确度;掺入棉籽油,可结合C16:0、C18:1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常见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确定油茶籽油掺杂后变化显著的特征成分,通过设置不同比例的掺杂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建立了油茶籽油中掺杂棕榈油、菜籽油、棉籽油、花生油和大豆油等5种植物油后的特征组分含量与掺杂量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099以上,总体准确率101%。本方法可以用于油茶籽油掺杂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从不皂化物、相对密度、碘值3个理化指标考察山茶油和其他植物油的区别,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和相对密度与其他植物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山茶油的碘值与其他植物油的碘值差异显著(P0.05),可以作为山茶油掺假判别的依据。对山茶油中掺混不同比例大豆油和玉米油后的碘值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当山茶油∶大豆油为19∶1(即掺入大豆油比例5%)时就可判别,当山茶油∶玉米油9∶1(即掺入玉米油比例10%)时就可判别。  相似文献   

5.
根据Villavecehia试验原理,研究建立了1种简便、灵敏、快速、准确的分光光度定量测定芝麻油纯度方法.方法线性范围0~0.040 g芝麻油,r>0.999,最小检出量0.0006 g芝麻油;精密度0.54~1.58,变异系数0.73%~3.32%.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精炼棉籽油、花生油等6种食用油和样品芝麻油加标回收率99.1%~104.6%.  相似文献   

6.
根据Villavecehia试验原理,研究建立了1种简便、灵敏、快速、准确的分光光度定量测定芝麻油纯度方法.方法线性范围0~0.040 g芝麻油,r>0.999,最小检出量0.0006 g芝麻油;精密度0.54~1.58,变异系数0.73%~3.32%.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精炼棉籽油、花生油等6种食用油和样品芝麻油加标回收率99.1%~104.6%.  相似文献   

7.
正烹调油烟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人对常见的四种食用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产生的油烟浓度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用油所产生油烟浓度排名为: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的油烟浓度为2.0毫克/立方米,所有测试的食用油均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的是大豆油,平均浓度为46.6毫克/立方米,达到最  相似文献   

8.
为了构建橄榄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的甘油三酯指纹图谱,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对6种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进行分离,图谱数据采用平均矢量法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分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同一种食用植物油不同品牌间的甘油三酯指纹图谱相似度高,不同食用植物油的甘油三酯指纹图谱差异明显。橄榄油与玉米油、大豆油及葵花籽油相似度比较低,分别为0.233、0.086、0.073;与菜籽油、花生油相似度较高,分别为0.830和0.776。当橄榄油中掺入10%的大豆油、玉米油或葵花籽油时,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低于0.90。橄榄油中掺入菜籽油后其相似度变化不明显。采用面积归一法对指纹图谱特征峰进行分析,掺入比例的检出限低于15%。甘油三酯指纹图谱与面积归一法相结合,可作为食用植物油鉴定及掺伪鉴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植物油消费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测算我国城镇居民植物油消费需求弹性。结果表明:从消费支出来看,花生油为富有弹性商品,弹性值为2.0509,菜籽油消费支出弹性较小,为0.4231;从自价格弹性来看,自价格弹性绝对值最高的是大豆油,为-0.8464,表明相对于菜籽油和花生油而言,我国城镇居民对大豆油的消费选择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从各种植物油的替代关系看,大豆油与包括芝麻油、棉籽油在内的其他植物油之间的替代关系最为明显,补偿性价格弹性超过0.4,这也间接证明了近年来大豆油价格相对较低,消费量增长最快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保健风味油保持了食用菌特有的风味和香气,可以炒菜,做凉菜,且耐贮藏。加工食用菌油设备简单,方法简便,是很好的致富门路。1.原料选择:以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料较好,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加工。加工用的平菇以灰色品种为好,香菇以锻木或杂木木屑栽培的为佳。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植物油中加菌类制成的高档菌香油,不但使油变得鲜香可口,而且菌体也会保持原状,不需烹调可直接食用。 1 加工要领 1.1 原料。油类:菜籽油、棉籽油、玉米油、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油和菜籽油为样品,模拟高温油炸环境,对其在重复加热3次过程中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维生素E的含量、重金属元素铅和微量矿物元素铜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菜籽油和玉米油经过3次加热,加热温度为180℃,加热时间为5 min后酸价呈上升趋势,其酸价值分别上升了43.48%和12.31%,而且菜籽油的酸价明显高于玉米油。这两种食用油经第3次加热后的过氧化值分别为6.912 mmol/kg和3.684 mmol/kg,其中菜籽油的过氧化值超过了一级油标准。经过二次加热后两种油的碘值均超过国标范围。玉米油在第2次和第3次加热后,皂化值已低于国标中的规定值。经过3次加热后,这两种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降低了13.40%和5.44%。经过3次加热后的两种油铅铜含量均在国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很多,有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和葵花子油等。下面介绍一下各类食用油的特点,以供大家在购买时参考。花生油从花生仁中提取的油脂,有的地方称生油,一般呈淡黄色或橙黄色,色泽清亮透明。花生油沫头呈白色,大花泡。具有花生油特有的气味和滋味。别-3菜籽油  相似文献   

14.
生活百科     
慎买散装食用油很多人偏爱购买散装食用油,专家提醒说:购买散装油一定要谨慎,避免买到掺入未脱毒棉籽油的混装油。棉籽油颜色与菜籽油相似,掺在菜籽油里,菜籽油的味道不会改变。专家介绍,没有脱毒的棉籽油中的棉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的变化规律,采用XAD-2树脂捕集头香,经溶剂洗脱,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做青原料经后续加工,头香总量与乌龙茶特征组分保留量较大,且进一步调整了高低沸点组分含量比例。变化较显著的是:(E)-2-己烯醇、苯乙醇等8种组分基本消失;橙花醇、乙酸顺-3-己烯酯等9种组分含量减少;芳樟醇、乙酸苯甲酯等8种组分含量增加。摊青对照样头香总量、低沸点组分及特征组分保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2006,(11):13-13
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将少量植物油(棉籽油、菜籽油、大豆油等)同农药混合使用,可提高药效。但蔬菜上禁用。方法是:将植物油按8%的比例与农药混合。植物油同农药混合后,能产生很好的渗透性,能使药物杀死组织内的菌类或渗入昆虫体壁内,杀灭害虫和病原菌。另外,植物油同农药混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传统工艺压榨的菜籽油(1号)和冷冻凝香工艺压榨的菜籽油(2号)品质及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区别。[方法]通过测定酸值、过氧化值、磷、色泽、生育酚、植物甾醇和反式酸,比较2种工艺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方法顶空萃取富集挥发性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冷冻凝香工艺压榨的菜籽油(2号)的理化指标均优于传统工艺压榨的菜籽油(1号);经GC-MS检测和分析,冷冻凝香工艺压榨的菜籽油(2号)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硫苷降解产物相对含量提高,氧化挥发物(醛、醇、酮)以及杂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相对降低。[结论]冷冻凝香工艺既能提高菜籽油的品质,又能增加菜籽油的特殊风味物质硫苷降解产物,起到了留香提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6,(7)
正饲料油脂可分为植物性油脂和动物性油脂。植物性油脂包括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米糠油、菜籽油等;动物性油脂包括奶油、虾油、鱼油、猪油、牛油、鸡油等。油脂含有很高的能量和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性油脂还含有亚油酸、亚麻油酸等必需脂肪酸,是畜禽重要的饲料原料和营养来源。在畜禽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食用油在常温条件下氧化动力学规律,选取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亚麻籽油为研究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其在常温氧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菜籽油、大豆油和亚麻籽油的氢过氧化物特征吸收峰变化符合0级反应动力模型;4种食用油对应氢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反式双键、顺式双键和碳链骨架的特征吸收峰变化均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亚麻籽油和菜籽油的氢过氧化物特征吸收峰变化符合2级反应动力模型;花生油的氢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反式双键及顺式双键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符合2级反应动力模型;4种食用油碳链骨架振动官能团在721cm-1特征峰变化均符合0级、1级和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利用FTIR光谱构建食用油常温氧化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过氧化值(POV),首次研究了药用植物野鸢尾总黄酮对3种植物油脂的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野鸢尾总黄酮对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均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花生油,最后是菜籽油。可作为具有潜力的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