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家致富》2006,(17):21-21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田少人多.农户每年只种一季水稻。1994年,村民汪仁翱听说稻田养殖龙虾成本低、效益好.于是开始摸索稻虾轮作养殖。当年,汪仁翱的4亩稻田在产出2500公斤稻子、1500公斤龙虾.总收入达到6000元。初试成功坚定了老汪稻虾轮养的决心,这些年来.他一直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收入逐年提高。今年,他采用了龙虾自繁自养技术.4亩稻田出售虾苗600公斤,收入1.44万元。出售种虾750公斤,收入1.5万元。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早春西瓜与秋延迟辣椒轮作栽培模式,一般667m^2产西瓜3500kg以上,收入6000元~8000元;辣椒2500kg,收入4000元。这种瓜菜轮作模式投资少,效益高,被瓜农普遍接受,近年来在临沭县得以大面积推广,其生产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富岭乡周前村大力推广蔬菜-荸荠轮作栽培模式,全村种植达100多亩,亩产2000—2500kg,市场价格在1.2元/kg左右,一般亩产值达到2400-3000元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荸荠成为该村农民大田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周前荸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将其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台州市路桥区樱桃番茄以单作模式为主,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了多种轮作、套种模式。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樱桃番茄套种嫁接苦瓜与生菜轮作栽培模式,该模式每亩总产值4.44万元,纯收入2.56万元/亩,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尼木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相结合的县,人均耕地1.46亩,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通过粮蔬轮作保护地栽培项目的实施,每年实施面积6.4亩,四年实现纯收入13.3786万元,亩均纯收入5226元,缓解了人地之间矛盾,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与种植方式,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地方经济增长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四季豆、糯玉米、甘蓝,均为人们喜爱的蔬菜粮食作物。将三种作物进行合理轮作,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去年,垫江县澄溪镇十字村五社菜农叶显贵,采用该模式栽培,在667m^2的土地上,年获取利润1.23万元。现将该栽培模式总结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技术,建立适合安徽省淮北地区的食用菌种植模式。[方法]夏季温度较高时种植草菇,春、秋、冬季温度低时利用草菇废料再辅以加温装置种植双孢菇。[结果]通过实践总结,草菇与双孢菇轮作,每座1 000 m2的菇房在原来单种双孢菇的基础上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秋、冬、春季种植双孢菇,可岀菇15 kg/m2,夏季轮作草菇,可岀菇5 kg/m2,菇房产出约10万元。[结论]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也确保了菇房常年不闲,提高了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的效益。[方法]通过2014—2016年连续3年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试验,研究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纯收入30万~50万元/(hm2·a),是单纯栽培中稻的10多倍,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双孢蘑菇栽培。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肥力和基本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有效NPK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结论]中稻和双孢蘑菇轮作生产措施简单粗放,省工省时,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解决烟、粮争地的矛盾,进行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比原来仅种植春烤烟增加了一造秋玉米,每667m^2增加玉米产量325.6kg、增加产值505.82元,烟草、玉米每667m^2产值达2113.5元,农民每年每667m^2地收入1400-1500元,创新了新的粮经轮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高螃望天田水稻秧苗迟栽、小麦迟播低产少收问题,特进行“黄莲白-大蒜-辣椒-花生”分带轮作栽培。每亩可获得产值1.2万元的好效益。其栽培技术如下: 1、标准留行水稻收获后,稻田按照334厘米划厢对半分带种植。甲带:先种黄莲白→收获后种绿肥或养地→翻春后深挖抗土→施足底肥栽辣椒→收获后栽大蒜。乙带:栽大蒜→收获后栽花生→再栽黄莲白。  相似文献   

11.
水稻苗带轮作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行距30cm放宽到40—50cm 30cm的宽窄栽培方式。宽行覆盖稻草,通过稻草还田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宽窄行栽培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研究表明:苗带轮作栽培产量有明显的差异,以宽行距50cm时,穴插5株产量最高;苗带轮作栽培较普通栽培每667m^2降低成本25.5%,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适合用于生产双季稻的地区。运用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每公顷耕地的粮食产量与水稻-水稻-蔬菜模式基本持平,总产值每公顷土地增加了63510.5元,纯收益增加了48505.8元。因此,要把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应用在双季稻的地区,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及其优势,探讨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大田种植结构调整新模式,自2004年起开展“草莓-甜(糯)玉米-水稻”、“麦-西瓜-秋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与大田一年生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和轮作式的多种栽培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三年累计示范应用种植上述模式115.67hm^2,平均每667m^2产值达到4730元,增加经济收入1390元。为解决当前农田季节性抛荒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西瓜枯萎病在果实膨大至采收前发生严重,是西瓜生产中一大绝症,而目前推广的品种还没有绝对抗枯萎病的;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也极不理想,至今尚无特效药剂;实行轮作栽培是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但由于枯萎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因此靠轮作防病极为网难。近年来我们通过嫁接栽培从根本上克服了西瓜重茬连作障碍,防治枯萎病的效果十分突出,同时可提早上市30天,单瓜重增加1.5~2.5千克,亩增收75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种瓜效益。  相似文献   

15.
致歉     
阆中是中药材沙参道地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常年沙参下茬种植玉米,一年两熟。这种栽培模式比大面积麦——玉——苕三熟亩产值增加1500元左右。为近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药农综合经济效益,阆中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沙参与西瓜轮作、西瓜与菜椒间种的高效栽培新模式。该模式自2003年在阆中西山乡试验成功之后,面积逐年扩大,到2006年,在阆中市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并迅速向周边县市辐射。  相似文献   

16.
唐伟 《北京农业》2007,(11):23-24
近几年,辽宁省凤城市草河区保卫村三组村民陈丹青利用温室栽培白灵菇一鸡腿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2006年2茬合计纯收入5.9万元。 白灵菇9月份生产,12月初-4月出菇,生产周期为8个月,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玉米芯、玉米秆、麦麸子,采用熟料栽培。1亩温室可栽培1.8万袋,可产菇4500千克,市场销售价每千克16元,亩收入7.2万元。扣除生产成本2.5万元,净效益4.7万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日光温室切花菊与蔬菜不同轮作方式效益比较,探讨蔬菜与菊花轮作的适宜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两茬菊花一茬蔬菜的A3模式利润最高,是对照的2. 26倍。一茬切花两茬蔬菜的A1模式利润仅次于A3模式,每667m~2利润为6. 45万元。A1与A3模式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鲜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种植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收益在9万元/hm2以上;在苏北地区种植紫心或红心鲜食甘薯品种,收益1.8万元/hm2左右,若与豆类蔬菜轮作,则收益在3万元/hm2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并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在保证鲜食甘薯的生产效益的同时提高单位土地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二苠茄是中卫市城区日光温室茄子的主栽品种,几乎占到日光温室茄子面积的90%以上。从近几年中卫市城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来看,二苠茄嫁接后进行大茬种植,经济效益始终名列榜首,年平均亩收入1.3万元,最高亩产量曾达到1.5万公斤,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但因栽培管理技术不当,有的亩产仅0.5万公斤,所以高标准的栽培管理技术是提高嫁接二苠茄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茭白又称茭笋,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特色蔬菜,深受人们喜爱。长泰县历年来都有利用晚稻田收后种植茭白的习惯,现有茭白种植面积2200亩,均选择印尼四季茭白良种.采用稻田轮作栽培,亩收晚稻450公斤.产值720元.亩收茭笋1500公斤,产值3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茭白的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