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丽乡村也是生产力"。近年来,信阳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贫困群体致富的载体。虽然信阳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就信阳市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仍存在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为了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就这些问题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农村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美丽乡村概括地说就是要建设科学规划布局,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新农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太原市坚持生态脱贫统揽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建设绿水青山实现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6,(8):152-153
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紧紧围绕省十大扶贫产业,创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融合发展,做到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及林业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旅游、扶贫、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强化协作,结合我州乡村旅游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引领贫困群众就业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消除贫困、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两大热门话题,也为我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的重大举措,而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如何使乡村旅游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以舟山为例,阐述"渔家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意义、途径和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坚持城乡互动,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增强旅游助农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提供人力资源方面论述了乡村旅游为新农村建设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平台,已成为支持“三农”建设,鼓励农民转变观念,依靠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力,科学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贫困村"两委"干部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定贵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92-193,20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缺少致富带头人或者其带头作用不强是制约广西贫困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大力开展贫困村"两委"干部培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层于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勇  喻荣春 《农业考古》2008,(6):190-192
新农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起乡村旅游与新农村文化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乡村景观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可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农民致富、生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景观遗产保护和继承,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满意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新疆乡村治理农民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干部和村民对目前乡村治理的满意度的排序相似,且村干部的满意度高于村民;村干部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特色产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村民收入等经济发展因子的重视程度高于村民,对于群关系、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村干部选举的公开公正性等政治文化参与因子的重视程度低于村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新疆乡村治理绩效的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对朔州地区多名市县组织部领导、250多名大学生村官、150多名村基层干部及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结果进行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朔州市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态度的积极转变以及扎根农村基层干事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从而对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长规律有了总的认识,最后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朔州的大好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小康村、温饱村、贫困村各自相邻(农村经济水平尽量相近)的对照村(非示范村)作为对比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多因素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均低于示范村,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对示范村的当地产业发展、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宏观指导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民人均年收入、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区位优势是农民收入增加3个主要制约因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贵州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不断提高是农村劳动力减半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提出贵州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田兢娜  李录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33-10135,10146
采用蒲城和户县4个村24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双层次Logit模型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和成功采纳新技术概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是否为户主、受教育程度、职业、农业贷款、家庭劳动力数量、信息传播渠道与采纳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非农就业比例、是否为村干部与其采纳新技术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农户成功采纳新技术概率的模型中,职业、农业贷款、农户种植面积、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成功采纳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年龄、非农就业比例与成功采纳新技术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通过影响家庭劳动力的数量、非农就业比例、受教育程度、性别、是否为村干部等因素对农村科技推广工作产生消极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农户采纳新技术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来自云南省101个村的女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到当前云南省女村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群众基础好。在素质建设方面仍存在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能力偏低,依法行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的不足;为此提出选好聘优、健全各项制度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但是,当前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在选拔任用、教育监督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某些地区对此也作了新的尝试,但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本文拟从理论上构建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这对于村级党组织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性村干部对于共治时代乡村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第一书记群体的总体情况,发现其普遍存在群众工作知识薄弱和农村工作技能缺乏的现象。为此,以知识共同体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适合第一书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锥形课程体系(沙漏模型),以此指导 5年的培训实践活动,并对第一书记知识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自2015年开始,北京市大力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京郊各村镇任“第一书记”,工作成效显著。北京市第三批“第一书记”的工作给进驻的村庄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在驻村工作中,驻村书记重视调查研究和基层党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打造产业品牌和建设特色乡村文化。但是,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对村子队伍建设关注度不够;过于依赖派出单位,以致后期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因此,建议持续加大乡村治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及让有条件的村庄联动发展等,使“第一书记”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陈永进  公配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57-18558,18561
针对我国目前村干部选用中存在的公信度不高的问题,从贿选、宗族问题、乡镇政府干预和群众"政治冷漠"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村干部选用的公信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瑞航  高正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66-12467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3个方面论证了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首先,新型农民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动机强烈,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其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基本要素:新型农民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十分密切,明显具有不可分性;新型农民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性较强,在一定限度内,新型农民能够突破资金"瓶颈"和政策限制,促进农村迅速发展;新型农民流动性较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发生空间流动或职业转换,这就突破了要素地域上的限制;我国农民数量众多,而且通过培育,很多传统农民完全可以嬗变为新型农民,这就突破了要素数量上的限制,能够保证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要素供给。再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他们长期生活于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农民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浓厚、动机强烈、能力较强;既热情关注新农村建设,又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