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有政策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强调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和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以及启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早籼晚粳"。2012年3月,农业部发布《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5年粳稻种植面积力争扩大到1000万公顷,总产量达到7500万吨。2.有经验1950年代末,湖南省科研工作者开始进行籼改粳的探索,先后从省外引进粳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的论文。研究成果本身自然引人关注,但更引人关注的是,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以"Xian"(籼)和"Geng"(粳)两个汉语农业术语代替Indica和Japonica。籼米长而细,粳米短而圆。北方一般种植粳稻,而南方同时种植籼稻和粳稻。关于"籼"和"粳"的国际学名命名,中国农学专家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相似文献   

3.
系统概括了信阳市的生态条件、水稻种植的历史,总结了过去种“籼”不种“粳”的原因,阐述了“籼”改“粳”的必然性,介绍了信阳市粳稻发展现状,分析了信阳粳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粳稻种植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正江西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水稻"籼改粳"科技攻关力度,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自引进北方粳稻种植以来,江西省已持续7年开展"籼改粳"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探索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新路径,在多地开展生产比较试验,年筛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系)400余个,开展"密肥水保"等栽培技术试验,创新提出了"早籼超级稻+晚粳"和"一季中粳+冬作"两套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经过3年的初试表明,在江西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选择热粳优35(粳杂)、甬优1540(籼粳杂交)、扬两优6号(籼杂,对照品种)3种水稻,考察不同播种期对其秧苗素质、生育进程、产量的影响,比较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探索在京山县适宜种植的粳稻品种和最佳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3个高产播种期(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内,籼粳杂交品种甬优1540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籼杂扬两优6号和粳杂品种热粳优35。以产量为考察指标,适宜在京山县种植的粳稻品种为甬优1540(籼粳杂交),其适宜播种期为4月25日至5月15日。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杂交稻稻曲病的精准防控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为对照,分析了在单季和连晚种植条件下4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进程、抽穗特性及其与植株"叶枕平"出现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单季种植时植株"叶枕平"始期至齐穗一般需13~16 d,连晚种植需12~15 d,而常规粳稻通常为9~10 d,二者相差3~6 d.不同时期无人机施药预防甬优1540单季稻稻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田5%~15%植株剑叶"叶枕平"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预防效果最佳,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91.7%和93.3%,提早或延后施药的防效均下降.因此认为,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的最佳用药时期在全田5%~15%植株剑叶"叶枕平"时.  相似文献   

9.
粳稻小麦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市平桥区地处豫南,现有总耕地8.8万hm2,农作物种植面积11.6万hm2,属稻麦两熟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近年来,随着豫南"籼改粳"进程的加快,平桥区优质粳稻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但粳稻收获期偏晚,遇阴雨天气影响小麦种植。基于此,我们大力推广了粳稻与小麦套种技术,既不影响小麦播期,又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益显著,深受农民和种田大户的认可。一、推广粳稻套种小麦的重要性粳稻套种小麦,没有了腾茬压力,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对不同晚粳品种在兴国县的种植表现进行了对比试验,以期筛选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种植的高产粳稻品种,为全面普及和推广"籼改粳"工作做好基础工作。结果表明,甬优858、春优84和春优284等品种综合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1.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广谱广亲和性的认识 ,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典型常规粳稻豫粳 3号为父本 ,测交选配出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信杂粳 1号。该组合克服了籼粳杂交常出现的一系列负效应 ,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点 ,适于在河南黄河以南中上等肥力稻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学习江苏省水稻"籼改粳"工作的经验以及上海市粳稻育种情况,分析了以襄阳市为代表的鄂北一季中稻产区粳稻发展问题,提出了水稻"籼改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ILP标记分析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 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测出1个粳稻、11个偏粳、20个偏籼和7个籼稻类型。其中,粳型衍生系明恢502的粳稻成分仅占10.42%。ILP标记法与形态指数法判定籼粳分类结果的吻合度较好,粳稻成分指数、籼稻成分指数与程氏指数综合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4**和r=-0.7662**。【结论】ILP标记具有准确检测籼(粳)成分比例的功能;研究籼粳分化可以合理解释籼粳型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表现明显杂种优势的原因,对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当前江西省发展粳稻生产急需本土化优质粳稻品种的现状,为明确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适用于江西粳稻育种的优质粳稻核心种质.[方法]利用30对InDel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360份优异粳稻资源进行籼粳属性分析,并调查结实率、理论产量、粒型等8个表型性状,分析籼型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60份优异粳稻资源中有典型粳稻312份、粳稻42份、偏粳型5份、偏籼型1份.籼型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基因频率与4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3个表型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粳稻种质资源籼粳属性与表型性状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结论]引入10%左右的籼型血缘可能有利于控制其对粳稻产量的负面作用,最终选取123份粳稻种质作为江西省粳稻育种核心亲本,为有效且合理地用粳稻资源用以改良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及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准确区分水稻的籼粳性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在籼稻和粳稻中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籼粳性的判别中。但是已公布的这些籼粳性判别分子标记在遗传背景多样的实验材料中是否仍然表现出籼粳特异性尚未可知;此外,目前籼粳性的判别多是基于待测品系与 2 个对照品种的比较,无法反映待测品系与籼(粳)亚种群体的籼粳相似性。因此,需要筛选出一套能在多样性遗传材料中都表现出籼粳性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建立籼粳组群判别体系客观判别水稻的籼粳性。【方法】在能代表世界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水稻多样性种质平台 2(RDP2)中,利用 7 万个 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选取保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92 份水稻品种(系),对已知的 51 对用于籼粳性判别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并根据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选取 5 份籼稻和 5 份粳稻组成籼稻和粳稻判别组,利用籼性判别值量化水稻籼粳性。【结果】在 51 对分子标记中筛选到 24 对籼粳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在籼 / 粳稻群中出现专一带型的频率均高于 69.5%),它们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根据籼粳特异分子标记的带型结果,92 份品种(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2 个组群,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已知的籼粳性完全吻合。根据聚类结果,构建了组群判别体系,随机选取 10 份品种(系)对其籼性判别值进行计算,其中 1 份偏籼品系、1 份偏粳品系、4 份籼稻品系、4 份粳稻品系,准确地实现了对其籼粳性的量化判别。【结论】筛选出一套可在 遗传背景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籼粳性鉴定的分子标记,并基于籼粳组群建立了一套籼粳判别体系,高效准确判别水稻的籼粳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其土壤肥力同化能力的差异,对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三种类型5个晚稻品种进行无肥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无肥栽培条件下,"甬优12号"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13号"和"甬优538","宁81"产量最低;土壤肥力同化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19.
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ka分类法对12份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2份亲和性对照品种02428、Dular以及19份籼粳测验种进行籼粳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籼、粳测验种分别为典型的籼、粳稻品种,02428为粳稻品种,Dular为中间型品种;12份云南光壳稻品种中有1份属于籼型品种,4份属于中间型品种,另外7份属于粳稻品种。籼粳分类结果与它们的亲和性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三、主要工作1.实施"籼改粳"工程,稳步提高粳稻生产能力按照江苏省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全省适宜地区实施"旱改水、籼改粳"工程,把扩大粳稻生产作为全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条重要措施。各地要按照"宜籼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