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血液压片镜检法和血液涂片染色法,对邯郸地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检测,旨在了解奶牛附红细胞体在邯郸地区的感染率和奶牛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邯郸地区犊牛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最高,为62.3%;其次是泌乳牛,为52.6%;青年牛最低,为48.2%.整体上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不高,泌乳牛、青年牛、犊牛的发病率分别为1.9%...  相似文献   

2.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贫血和黄疸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贫血和黄疸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患附红细胞体病仔猪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和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患附红细胞体病仔猪的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显著增高,血糖浓度降低;肝、脾和淋巴结等器官的细胞变性、坏死,红细胞破裂增加,表明患附红细胞体病仔猪的贫血属于溶血性贫血。[结论]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和肝细胞的大量变性、坏死是导致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取新鲜血液压片相衬观察和末梢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对河南省新乡地区3000头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对体温升高、镜检附红细胞体感染强度为 病猪的血液,分别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为46.33%,死亡率为13.88%,隐性感染率为55.93%(755/1350).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呈现菠萝样;染色血片观察附红体在红细胞表面及边缘呈各种形式排列,可见强折光性发亮的圆形小体;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附红体寄生的红细胞凹陷区,有大、小球体,有的小球体与大球体相连.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增加,血糖、血清总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猪舍之间完全隔开,30头/组,对发病和对照组红细胞进行镜检,并进行胆红素代谢试验以及三氮脒和强力霉素治疗对比试验。[结果]发病猪红细胞周围呈刺状或无规则形状,可不规则移动,在血浆中可见到游离活附红细胞体。治疗后,血浆中游离的附红细胞体消失。发病猪血清TBIL和IBIL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三氮脒组和强力霉素组之间TBIL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强力霉素组IBIL降低至正常范围内(3.51μmol/L)。[结论]附红细胞体病可引起发病猪只IBIL显著升高,临床上使用三氮脒或强力霉素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xo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 ,尤其是 2 0 0 2年 5月份以来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群中流行。发病率、死亡率低者为 10 %和 35 % ,有些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 30 %和70 %以上 ,经济损失惨重[1] 。本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热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和黄疸。附红细胞体最早由美国学者Splitter和Wittiamson于 195 0年发现的[2 ] ,以后相继报道了狗、牛、绵羊、猫、兔、山羊和猪等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目前…  相似文献   

6.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骨髓、血浆中引起的二种人兽共患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疽、发热为主要特征。附红体病可通过昆虫媒介、胎盘、污染器件等多种途径传播㈣,奶牛附红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报道,我国许多省份也报道过该病。有研究认为附红体病可长期存在于动物体内,可吞噬红细胞的营养材料,导致其过早死亡,并引发各种病理变化,CRP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可作为附红体感染诊断和治疗评估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安徽省泗县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泗县3个乡镇收集300份疑似病例血样,对其进行血液涂片检查、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结果]不同规模或饲养方式的猪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不同。从调查地点来看,墩集镇猪场感染率最高,达65%;其次是黄圩镇,感染率为44%;大庄镇猪场猪附细细胞体感染率最低,为39%。仔猪感染率低于育肥猪,育肥猪感染率为54.67%,仔猪感染率仅44.00%。[结论]安徽省泗县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小白鼠和家兔为研究对象,观察了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4 h和30 d短期内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未见显著变化;而在不同季节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有一定变化,即夏秋季感染率高于春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9.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动物体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的一群多形态微生物。迄今为止.已发现并命名的附红细胞体有14种。在不同动物体中寄生的附红细胞体各有其名。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报告了人及动物附红细胞体感染。犬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犬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而导致犬的免疫力下降,各种生理指标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或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处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以发热、贫血和黄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在流行病学特点上,附红细胞体病具有发病动物种类广泛、隐性感染率高的特点。附红细胞体相对宿主有特异性,也有互感性,如猪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小鼠、兔;绵羊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人;牛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小鼠[2]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接触性、血源性、垂直性及媒介昆虫4种[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奶牛体内矿物元素含量与蹄病的关系。[方法]从某大型集约化奶牛场随机抽取8头患蹄病的奶牛和8头健康奶牛,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蹄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清中一些矿物元素(K、Fe、Cu、Mg、Mn、Na、Zn、Ca)的含量,分析了矿物元素的代谢与奶牛蹄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清中Zn和M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Ca和Mg含量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K、Fe、Cu和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患蹄病奶牛内矿物元素代谢异常,特别是与骨骼生长发育有关的元素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剂量植物甾醇对泌乳前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泌乳期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16头,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400和800 mg/d植物甾醇,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Ⅱ组奶牛生产指标的变化最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Ⅱ组乳密度显著提高(P0.05),奶牛乳酸度、首次参配时间和空怀时间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Ⅳ组牛乳乳脂、总干物质及酸度显著提高(P0.05),牛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及奶牛体温显著下降(P0.05)。[结论]添加植物甾醇可提高奶牛的泌乳量,并促进奶牛发情,缩短首次参配时间和空怀时间,改善奶牛体质,其中200 mg/d植物甾醇为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泌乳奶牛牛群的管理、营养调控、保证生鲜乳质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江苏某奶牛场荷斯坦泌乳初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中国荷斯坦奶牛群在不同泌乳月、胎次和产奶量等条件下乳成分及各成分间相关性.[结果]该牛场中国荷斯坦牛在乳泌初期泌乳月份对乳中常规乳成分及酸度具有显著影响.产奶量对泌乳初期乳成分含量有明显影响.泌乳早期乳中常规营养成分及滴定酸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脂肪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非脂乳固体与密度、冰点以及乳蛋白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奶牛生产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延胡索酸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产犊日期、胎次、产奶量、体重相同或相近的泌乳早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牛分成4组,每组6头,在日粮中分别添加富马酸0、40、80、120g/d。[结果]试验组的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0.86、1.83和1.52kg/d;产奶量分别提高0.86、2.22和2.30kg/d;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2.88%、2.05%和3.82%;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0.48%、4.63%和5.26%;试验组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非脂固形物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而乳中尿素氮较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奶牛血清中的乳酸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10.34%、24.30%和8.66%,而血清中血糖、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日粮中添加富马酸,对动物机体内的脂肪、蛋白和能量代谢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及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生产性能,改善奶品质。  相似文献   

15.
张寿  王勇  卢福山  李跃云  李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62-5664
[目的]进一步探讨青海地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方法]选择胎衣不下和胎衣正常排出的奶牛各15头分为两组。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两组奶牛分娩时和分娩后12h血清中8种金属元素K、Na、Ca、Mg、Cu、Fe、Zn和Mn的含量,同时用日产UV-16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两组奶牛分娩时血清中的抗氧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胎衣不下组血清中Mn、Zn、Cu、Ca和Mg含量显著降低(〈0.01),Fe含量显著升高,K和N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胎衣不下组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总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0.01),而MDA含量显著提高(〈0.05)。[结论]奶牛的胎衣不下与其血清中金属离子水平和抗氧化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两种定性检测方法检测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贵南县2个奶牛场收集135头围产期和泌乳期奶牛的新鲜尿液和乳汁,用试剂法和粉剂法检测其中尿酮和乳酮的阳性变化。[结果]试剂法和粉剂法均可用于奶牛尿酮和乳酮的早期检测。粉剂法具有易配制和携带、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现场的尿酮和乳酮的阳性检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而乳酮阳性率低。产后尿酮阳性率(34.7%)明显高于产前。酮体阳性率从产后10 d开始明显增加,且集中在产后10~20 d。[结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10 d左右。  相似文献   

17.
沈波  孙献莹  孟浩  高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11+14119-14111,14119
[目的]确定奶牛精子原位杂交中最佳蛋白酶K浓度。[方法]设置6个蛋白酶K浓度(10、20、30、40、60、80μg/ml),奶牛精子在37℃消化处理20 min,以精子尾部颈段和中段的存在作为选定最佳蛋白酶K浓度的标准。[结果]30μg/m l蛋白酶K既能有效去除精子蛋白质,又能保持精子的基本形态。[结论]精子原位杂交的最佳蛋白酶K浓度是30μ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及泌乳阶段布鲁氏菌病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方地区某奶牛场297头奶牛2014年的DHI生产性能测定记录,采用多因素方差法分析布鲁氏菌病阴性与阳性奶牛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泌乳阶段对奶牛泌乳性能(日产奶量、体细胞数、体细胞评分、奶损失、尿素氮、产奶高峰日、90 d产奶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泌乳阶段对奶牛的体细胞数、体细胞评分、奶损失、高峰日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对其他泌乳性能无显著影响。布鲁氏菌病对荷斯坦奶牛的日产奶量、体细胞数、体细胞评分、奶损失、产奶高峰日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尿素氮和90 d产奶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产犊季节、泌乳阶段、胎次、测定季节等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及牛奶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奶牛头胎产犊日龄对其产奶量的影响。[方法]以宁夏平吉堡奶牛场一分场系谱资料比较完整的50头奶牛头胎产犊记录为资料,对奶牛头胎产犊日龄与305 d泌乳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头奶牛头胎产犊日龄与305 d泌乳量的相关系数为0.4482,达显著水平(P<0.05),即奶牛头胎产犊日龄与305 d泌乳量呈中等正相关。305 d泌乳量(y)与产犊日龄(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8.173x+11.460。在744~887 d之间产犊的奶牛,其305 d泌乳量随头胎产犊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可以预测该时期内奶牛的产奶量。[结论]奶牛头胎产犊日龄对其305 d泌乳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