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具有代表性的19个样点的作业带和非作业带土壤养分状况监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对土壤的养分干扰指数和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指数,分析工程施工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干扰强度,为工程建设后的土壤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对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而言,非作业带的含量低于作业带,说明工程施工导致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的降低.(2)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而言,非作业带的含量和作业带差异不大.说明工程施工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小.(3)就土壤养分含量干扰强度而言,工程施工对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干扰较大;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干扰较小.(4)就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强度而言,施工对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速效磷干扰较大;对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干扰较小.(5)施工对于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趋势与对养分含量的干扰趋势基本相同.施工对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强度高于对土壤养分含量干扰强度.为减缓工程施工对土壤养分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施工特点本文在管道开挖、回填、泥浆池处理、地貌恢复、土壤养分恢复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摸清农林复合模式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方法]以泽普县为例,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林复合模式下耕层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并与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对比分析研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研究区耕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呈正态分布,变异性表现为: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全氮、有机质变异函数曲线符合指数模型,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变异函数曲线符合线性无基台模型.从地理位置上看,5种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趋势.与1982年相比,除速效钾外,其他4种养分土壤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速效磷的增加幅度最大.[结论]研究区内土壤养分含量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应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在重视施用氮磷化肥的基础上,也必须重视钾肥施用,培肥土壤,从而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辽宁省不同土层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辽宁省气象局在59个农业气象站对148个采样点进行0~20 cm和20~40 cm两层土壤取样,利用GPS对采样点进行定位,对各采样点土壤速效养分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分布中,土壤表层(0~20 cm)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 cm)。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分析表明,碱解氮从东至西呈明显的递减趋势,铵态氮和硝态氮无明显的空间趋势分布规律;速效磷为东部较高;速效钾在盘锦含量最高,在辽宁东部较低。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地区盐渍土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环渤海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骅市作为研究区,采集该地区土壤表层(0~20cm)样品共310个,按照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进行室内分析测定,得到各养分含量状况;以ArcGIS为技术手段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空间分布;对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各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的空间分布,最后将土壤养分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市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pH集中在8.0~8.5的碱性区间。碱解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速效钾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H,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主要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状况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在山西省采集的75个典型农田剖面数据,系统分析了山西省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状况与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山西省主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4.15,141.80,63.29 mg/kg,山西省整体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的速效养分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土壤速效磷具有从南向北、从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分布总体呈现从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土壤碱解氮则呈现自东南向西北、自南向北依次降低的趋势。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的土壤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高,复合微生物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中土壤碳、氮、磷、钾等养分特征,以及养分含量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hm2青海云杉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取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土壤剖面(0~60cm)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1.94±11.70)g/kg、(4.07±1.70)g/kg、(264.16±111.75)mg/kg、(0.59±0.07)g/kg、(18.51±7.52)mg/kg、(23.87±3.58)g/kg和(152.81±70.92)mg/kg.土壤养分中,除速效氮含量呈左偏态分布,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右偏态分布,变异系数大小为:速效钾有机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钾全磷.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与氮素、磷素、钾素(全钾负相关)之间密切正相关,同时,全量养分之间彼此相互关联,速效养分中仅速效氮含量受控于全氮.【结论】土壤养分主要受植被和土壤两大因素影响,两大因素累计解释异质量为64.008%.  相似文献   

8.
枣麦间作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泽普县枣麦间作小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提高田间采集信息的效率,为果农间作合理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软件GS+,对枣麦间作0~20、20~40、40~ 60cm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进行空间分布特性分析.[结果](1)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均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中层与底层含量相当.(2)枣麦间作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均属中等变异水平,各层速效氮、速效磷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0~ 20 cm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20~ 40 cm空间相关性中等,40~60 cm空间相关性很弱.(3)各层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最高值并非都分布在枣树附近,有的偏离枣树位置,各养分含量高低随着与枣树距离的增大相间分布.[结论]枣麦间作系统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分布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具有代表性的19个样点的作业带和非作业带土壤养分状况监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对土壤的养分干扰指数和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指数,分析工程施工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干扰强度,为工程建设后的土壤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对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而言,非作业带的含量低于作业带,说明工程施工导致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的降低。(2)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而言,非作业带的含量和作业带差异不大,说明工程施工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小。(3)就土壤养分含量干扰强度而言,工程施工对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干扰较大;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干扰较小。(4)就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强度而言,施工对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速效磷干扰较大;对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干扰较小。(5)施工对于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趋势与对养分含量的干扰趋势基本相同。施工对土壤养分表底层分布干扰强度高于对土壤养分含量干扰强度。为减缓工程施工对土壤养分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施工特点本文在管道开挖、回填、泥浆池处理、地貌恢复、土壤养分恢复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相似文献   


10.
选取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氮4项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S型)计算隶属度值,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养分指标权重,确定养分评价综合指数值,进而对大寨典型海绵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解氮含量较为贫乏,有机质含量总体上适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丰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水平主要集中在Ⅱ、Ⅲ、Ⅳ级,大寨海绵田土壤养分处于适量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养分模糊综合评价值由南北中部地区向东北、西南两侧递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一致,速效磷和速效钾随地势增高呈递减趋势,水解氮则呈现出高低值交叉分布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本文对黎平县杉木大径材林地土壤进行分级,并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pH呈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水解氮中等;其中有效磷含量2 mg/kg的6级土壤比例达到77.42%严重偏低;有效磷都分布在5、6级土壤,速效钾集中分布在4、5级土壤;除20~4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各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达到强变异程度。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土壤上层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坡耕地、荒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自然恢复高山松次生林以及人工混交林等五种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将它们当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地类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不同土层看,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pH值比20~50 cm及50~100 cm土层有所增加,土壤容重则比下层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向土壤表层富集。从不同植被类型看,自然恢复灌丛、荒草丛对0~20 cm土层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大于人工混交林和高山松次生林。  相似文献   

13.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异同,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N、P、K)以及速效养分(N、P、K)、pH值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据此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模式下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除全K外,几种主要养分均存在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N、速效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人工林模式下土壤养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木林。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黎蒴(Castanopsis fissa)、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对杉木林进行改造,从2008年4月到2009年4月,对5种改造林分的土壤养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的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4.3~5.1,属强酸性土壤,一般呈现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红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火力楠林、黎蒴林和山杜英林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下降后上升,其他均为下降、上升后下降。土壤速效磷含量夏季(7月)较高,秋季(10月)较低。土壤有效钾呈现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个林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为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6.
种植不同牧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对渭北苹果生草园和清耕园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生草平均降低0~40 cm土壤容重6.5,增加田间持水量7.19,显著地增加o~20 cm土壤有机质,禾本科牧草每年增加0.1,豆科牧草增加0.15.同时,生草降低了0~40 cm土层全N、全P、全K含量,牧草、苹果在该土层存在养分竞争,应在生产中加强对牧草的施肥管理,但生草能提高该土层水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有利于苹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且禾本科牧草活化有机P的能力强于豆科,而豆科牧草提高水解N强于禾本科.在渭北苹果园生草中开展不同种类牧草混作和轮作有利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草措施对温室桃园土壤环境和养分的影响,为温室桃栽培优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以温室桃园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种植三叶草和小黑麦为处理,以清耕为对照,测定温室桃园土壤理化性质、体积质量、孔隙度及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室桃园行间种植三叶草和小黑麦能减缓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水溶性总盐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其中种植三叶草的效果好。生草能增加土壤pH,显著降低0~20 cm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温室桃园生草可以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农田、灌木丛、针叶林、阁叶林和草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10 mm团聚体为主,总体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然后增加,最后减小的变化.(2)0~2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形维数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灌木丛>草地,草地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间差异极显著,在20~40 cm土层中,分形维数表现为: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间差异极显著.(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贮量降低,在0~20 cm、20~40 cm土层,有机碳贮量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变化趋势与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同,主要以> 10 mm粒级团聚体最高,且与其余粒级间均呈极显著关系,>10mm粒级的有机碳贮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灌木丛>针叶林>草地.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地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性,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通过布点测试了林下0~30cm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重点对辽东山地雨季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2种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纯林2种森林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性,蓄水能力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由坡上至坡下依次分布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可划分胡桃楸林、景观界面区、落叶松林3个功能区;景观界面区各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均明显高于胡桃秋林及落叶松林功能区。沿等高线方向土壤水分变化呈现出先平稳后波动趋势。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率均呈现随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降低趋势,可依次分为速变层、渐变层和稳定层3个层次。采用移动窗口法界定雨季期间(8—10月)不同土层深度胡桃楸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得出0~1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5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10~2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0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20~3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10m;其中8、10月均为渐变型界面,9月为突变型界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冬小麦"一水千斤"栽培模式下的养分管理方式。[方法]试验在赵县韩村镇韩村进行,播种前、收获后采集2 m土体土样,测定土样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存储量。[结果]2m土层中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全氮的含量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而有效磷的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2 m土体纵向变化幅度较小,80 cm土层以下速效钾含量虽有所减少,但含量比较稳定;冬小麦全生育期内2 m土体全氮和有效磷存储量呈盈余状况,有效磷存储量呈亏缺状态。[结论]无论是"一水千斤"栽培模式还是常规栽培模式,麦田土壤养分运筹应适当减少氮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