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研究不同用种量对常规水稻滇陇201机插秧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最适用种量为湿种135g/盘,其栽插后每穴苗数较多,结实率高,最终产量为7573.5kg/hm2,比125g/盘用种量的处理产量高2.7%。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就不同用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稻两优2186的最适用种量为湿种90g/盘,产量为6648kg/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盘相比,90、110 g/盘分别增产21.3%、19.3%。3个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量在70 g/盘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90、110 g/盘。分蘖期以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各生育期单位面积水稻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当播种量为110 g/盘时,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在保障较低的漏蔸率和较高的单位面积分蘖数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育秧播种量,有利于发挥机插秧水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中早39,株两优189,H优518和泰优390 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对秧苗素质、分蘖率、成穗率、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用种量条件下20(15)天秧龄相比(常规稻100 g干谷/盘和杂交稻70g干谷/盘),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5~10天秧龄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来看,早、晚稻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8.9%和15.9%,但在这两种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单位穗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能提高秧苗素质和成穗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降低用种量并延长秧龄可弥补由于推迟移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机插秧印刷播种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印刷播种技术在杂交稻机插秧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印刷播种技术播种,种子漏播率低于1%,双种率低于15%。采用株行距为1.0 cm×1.1 cm的播种纸育秧,每盘仅需40 g种子,667 m2栽插23盘,用种量节约近0.5 kg,栽插空穴率仅为4%,每穴2~3株穴的可达65%以上,秧苗栽插均匀。大田产量比手工播种的增产18.18%。  相似文献   

6.
3种播种密度和3种叶龄的水稻无盘旱育抛栽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水稻无盘旱育抛栽叶龄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以叶龄小的4叶1心最好,叶龄越大产量越低;育苗播种密度对产量也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播种量低利于提高产量;低播种量和小叶龄的水稻主要经济性状也表现较好;4叶1心叶龄抛栽产量远高于常规栽插,其中4叶1心、播种密度30g/m2产量最高,比常规栽插产量增幅高达13.04%。  相似文献   

7.
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栽插密度的关系紧密,通过增加用种量和提高栽插密度来提高产量主要以增加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实现,但这样容易导致田间荫蔽,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在修水县山区中稻生产上,穴插1粒、2粒谷苗的密度分别以27万~30万、18.75万~22.50万穴/hm2为宜,折合用种量分别为11.25、15.00 kg/hm2。同时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提早晒田控苗,提高成穗率,做好纹枯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以提高黄岩小芥菜个体的商品性和群体的综合生产力。[方法]以"黄岩小芥菜-1"为材料,研究秋季在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秋季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用种量为1.0 g/m2时,产量最大,达40 456.5 kg/hm2;经对用种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2 g/m2时,达理论最大产量。而露地栽培用种量为1.5 g/m2时产量最大,为37 609.5 kg/hm2;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8 g/m2时候,达理论最大产量。[结论]大棚栽培的植株性状整体优于露地栽培;影响单株产量和群体数量的因素是单株叶面积。  相似文献   

9.
进行直播常规稻不同用种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以用种33.75 kg/hm~2的处理最高,用种52.5 kg/hm~2的处理最低,用种量为22.5~33.75 kg/hm~2时,用种越大产量越高,用种量超过33.75 kg/hm~2时用种量越大产量则呈下降趋势。直播常规稻生产用种量以26.25~37.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以多小穗品种双多2号和香米德优8号2个优质软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优质软米不同栽插苗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大田用种量、拔秧、运秧和栽秧等成本问题,优质软米在同一栽插密度下,栽插苗数以每丛栽插3~6苗(蘖)为宜。  相似文献   

11.
扬育粳2号是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适宜多种栽培方式等特点,2013年机插秧产量达到12 t/hm2。从做好床土选择与培肥、精做秧板、播期与用种量的确定、秧龄控制、合理的养分配比、栽插密度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稀播长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金粳8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7寸盘中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个7寸盘种植2 500颗苗,秧苗素质和产量均较高;秧龄过长导致秧苗素质降低,秧龄为28 d时,秧苗素质较好,产量也处于较高水平,栽插质量也比较高。所以7寸盘种植2 500颗苗、秧龄28 d为最佳的播种密度和秧龄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用种量对直播水稻产量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浦东新区万祥镇直播水稻用种量高、产量不高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用种量对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种量增加,产量不一定增加,一般以每667m2用种量4~6kg为宜。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中籼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品种,分别在露天湿润育秧和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和秧龄对黄华占机插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质量方面,T2处理即100 g大棚地面育秧(秧龄25 d)漏插穴数较低,T1即100 g大棚立体育秧(秧龄25 d)全漂率和勾秧率最高;产量方面,T7即70 g盘播量大田育秧母剂湿润育秧(秧龄34 d)理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播种量及秧龄,以常规中熟中粳水稻武运粳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钵盘育秧不同播种量和不同秧龄栽插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孔播入6粒(即每盘播入73g左右)、秧龄为30d的高产潜力最大,主要是秧苗素质好,产量结构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育苗方式对烟苗素质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完善烤烟育苗方式,提高烟苗素质及中下部烟叶质量,采用PVC盘及营养袋育苗,以普通漂浮盘为对照,研究不同育苗方式对烟苗素质、烟叶产量、产值及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PVC盘育苗处理烟苗素质好,烟叶产量、产值高,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比较协调;PVC盘育苗成苗期烟苗株高比漂浮盘育苗高1.56cm,茎鲜重高0.31g,根系鲜重高0.217g;产量比漂浮盘育苗高323.4kg/hm~2,产值高7 295元/hm~2;PVC盘育苗能降低上部叶烟碱,并使其烟碱含量在适宜范围内,糖碱比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用种量对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用种量下直播早稻产量有显著差异,产量最高的是用种量为120 kg/hm2的处理,与其他用种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笔者进行了播量对机插稻成苗率、秧苗素质、栽插质量、最终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每盘播量100g,不仅秧苗素质较好,且能保证足够的密度,取得足够的穗数,产量结构协调,高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栽插密度、栽插期、氮素水平、磷素水平和钾素水平对川中丘陵区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因素对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素水平>钾素水平>磷素水平>密度>栽插期,在较大栽插密度,适宜栽插期,充足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钾肥可获得高产。川薯217的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措施:密度57 750~60 255株/hm2,6月3日~6月5日栽插,施纯N 56.44~61.56 kg/hm2,P2O5 36.8~43.2 kg/hm2,K2O 53.79~66.21 kg/hm2,可获得37 5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浦东新区水稻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效益,对直播水稻不同用种量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寻找出浦东新区最适宜的直播水稻用种量。结果表明,从实际产量看,不是用种量越多,产量就越高;用种量仍以4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