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昆明市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村变成了城中村.失地农民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失去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本文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以部分城中村失地农民作为调查研究样本,重点提出了构建就业、多元化补偿和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利益保障体系,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2.
崔玉玺  张联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97-1298,1304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征地补偿制度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利用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帮助农民增加生计资产积累,充分发挥政策、机构的正能量,以提高失地农民自身利益角度为出发点,引入可持续生计理念、完善征地补偿方法、关注失地农民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研究基础,失地农民的生计资产为框架核心,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和生计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有显著影响;在社会资本中,婚姻状况、经常联系的朋友个数和可以借款的人数与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呈正相关关系;在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是影响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变量中,原房屋是否拆迁与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发展旅游业却占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并产生了很多失地农民,此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因此,为理清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进展,识别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状况,通过文献回顾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国内外大量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评析,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评价方法、指标及生计策略选择等进行评述。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涵盖定义、框架、评价指标、问题、影响因素、策略选择等,这几方面内容同属于一个体系,关联性强,其中,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框架是基础,可持续生计问题和因素是研究重点,提出可持续生计解决对策是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5.
卢爱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89-2292
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生态足迹指标的调查,计算出失地农民的生态足迹,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1.2384 hm^2,与2002年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家庭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处于最高收入与高收入家庭人均消费之间。从理论上讲,兰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呈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 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推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为精准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和政策性因素对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BP神经网络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达92.4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为78.15%,且BP神经网络的AUC值显著高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拟合性能,能更有效地分析失地农民生计资本对其转移就业选择的影响及边际效应.因征地补偿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率;年龄对转移就业概率的边际效应呈倒U形,3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群体,4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已低至0.5以下;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仍是影响非农就业水平的关键因子,且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对就业概率提升的影响显著.[建议]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选取更合理的征地补偿措施,正确引导失地农民合理分配使用货币性补偿;完善失地农民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及保障措施,缓解失地农民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丧失了维持其基本生计的土地。土地的缺失让农民在失去自然资本的同时也失去了重要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由失地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本研究的任务和目的不仅仅在于描述当下失地农民是如何生存的,更重要的是研究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可维持生计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对都匀市失地农民生计资本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其生计资本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以失地农民为中心,通过改进失地农民使用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或机会,为失地农民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提供更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和渠道,让失地农民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赋予其更多的权利,从而实现生计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居民就业是原来的村民由劳作生产变卖粮食来养家户口,转变为土地失去后的出卖体力脑力来换取一定的报酬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但在这种"二元结构"夹层状态中,城中村居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在单纯的通过出卖体力和脑力来维持生计,寄生状态在城中村居民维持生计的方式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本文将综合济南市槐荫区城中村居民就业中折射的问题来研究和探讨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为建立怎样的征地补偿模型能实现失地农民未来生计可持续。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结果表明:临川区现有的征地补偿在生活保障水平、就业发展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的提供这3个方面都不能实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市征地政策调整背景下,从风险抵抗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指标体系,对征地政策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征地政策调整对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拓宽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安置途径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Dominant development discourse and policy are based on crucial misconceptions about peasants and their livelihoods. Peasants are viewed as inherently poor and hungry and their farming systems are considered inefficient, of low productivity, and sometimes even environmentally degrading. Consequently, dominant development policies have tried to transform peasants into something else: industrialised commercial farmers, wage labourers, urban workers, etc.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construct three key misconceptions about peasants by explaining how and why marginalised peasants around the world face poverty and hunger.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marginalisation of peasants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five ??mediating factors?? is put forward. It is contended that by addressing the mediating factors through policies devised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easants, the marginalisation of peasants would be reduced or eliminated. This would allow peasants to forge an adequate livelihood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farming,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the achievement of food sovereignty.  相似文献   

13.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户群体内部的分层。基于农户生计方式,利用可持续农村生计分析方法,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农户。以湘南莲花村为个案,考量中国农户的异质性融资需求,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握农户内部不同层次的个性金融需求,不利于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不同农户生计方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生态贫民"生计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理论性分析,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政策与建议。研究得出: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促进"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是保证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活状况改善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珍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942-1944
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教育观念的提升,反映在农民教育支出比重增加、男女教育均等化、教育期望值提升等方面.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教育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这需要国家从财政投入和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入手,促使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硬件和教育观念上对接,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郭媛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20-20,80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该文从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入手,多角度地对成因进行分析,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失地农民适应新生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杨丽芬  屈燕林  郭建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18-11519,11539
分析了五常市大米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五常大米产业具有优良品种、知名品牌、技术管理规范等优势,但也存在农民协会覆盖率低、产品品种单一、精深加工程度低、质量监管执法力度低等弊端,建议加强农协建设,扶持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支撑服务体系,以促进五常大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