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糯玉米新组合闽玉糯1号的高产群体结构及需氮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结构和需N特性试验表明,闽玉糯1号叶面积系数(LAI)及叶片净同化率(NAR)较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LAI对NAR影响最大,通过密植保证一定的总粒数,增加抽雄后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粒率,是高产的关键措施,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闽玉糯1号属中度喜N品种,N肥利用率较高,最佳施N量为225.5kg·hm-2,采取平稳施肥法(基肥∶拔节肥∶孕穗肥=30%∶35%∶35%)产量最高,生产上应注意中后期管理,重视孕穗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闽单88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和示范研究,观测闽单88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生育动态、不同群体结构的叶面积系数(LAI)和叶片净同化率(NAR)、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需肥特性等.结果表明,闽单88在福建的生育期春季为94~98 d,秋季为86~90 d;从拔节至抽雄需要25~30 d,这时期雌雄穗分化与营养体旺盛生长并进,是栽培关键阶段;该品种适宜间套作或单作密植栽培,高产群体密度为6.75~7.50万株*hm-2,LAI为3.74~4.04,NAR为9.37~9.38 g*m-2*d-1;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应选用纯氮150~187.5 kg*hm-2的施氮量,科学经济施肥方法是基肥∶拔节肥∶穗肥=3∶3∶4,追肥采用平稳追肥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应用生长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春播、晚春播、套播和夏播玉米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及对同期光、温条件的平行分析表明:早发迟衷宽峰型叶面积动务曲线比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对产量作用更大。在北京地区要取得良好的叶面积动态要求抽雄之前气温较高,抽雄之后稍低。对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动态分析还表明;抽雄之后生育天数多,截获的总辐射量大以及该时段净同化率(NAR)高是提高玉米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籽粒灌浆期日较差大是经济系数高的气象原因。两年了试验结果表明:晚春玉米和套玉米有较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晚春玉米因生长前期的光、温条件而具有良好的叶面积动态和较长的生殖生长时间:套玉米虽生长前期受抑制,但麦收后处于较好的光、温条件,生长后期日较差大,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经济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植物生长分析法,对丘陵旱地豫薯8号进行物质生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豫薯8号的叶面积系数(LAI)、相对生长率(RGR)和净同化率(NAR)均显著高于徐薯18;在整个甘薯生长过程中,豫薯8号的NAR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栽后的50-70d和90-100d;第一个高峰期其NAR为6.24g/(m^2.d)。比徐薯18提高20.2%;第二个高峰期NAR为6.56g/(m^2.d)。比徐薯18提高13.5%。豫薯8号的叶面积比率(LAR)则明显低于徐薯18,证明豫薯8号有良好的物质生产性能,可作为徐薯18的理想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5.
密植条件下高产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产花生品种花育16号、鲁花11号、Kantou83和Nakateyutaka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密植条件下各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生长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群体生长速率(CGR)在生育前期与叶面积指数(LAI)、荚果生长速率(PGR)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生育中期与LAI呈显著的负相关,在生育后期与群体净同化率(NAR)、PGR呈显著正相关。"花育16号"叶面积具有均等垂直分布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透光性,更接近高产花生品种的理想株型。花育16号和Kantou83的开花期集中在花期前3周,花育16号、鲁花11号在主茎和分枝上均结荚。  相似文献   

6.
糯玉米组合闽玉糯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以地方糯质及改良材料为重点种质,采用回交转育—系谱选育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玉糯1号,于2002年2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多年试验表明,亲本9374、9592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玉糯1号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稳产性好,春播采青生育期83-90d,秋播采青生育期72-74d.从拔节至抽雄,春季需18-21d,秋季需25-30d,该时期雌雄穗分化与营养体旺盛生长并进,是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祁红彦  周广胜  李荣平  刘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26-17829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07:00~09:00、15:00~17:00,最小值出现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 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 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 8-0.001 6θ)(0.154 8 LAI2-0.558 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00~9:00、15:00~17:00,最小值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8-0.0016θ)(0.1548LAI2-0.558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对复播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北疆地区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研究两个青贮玉米品种新玉15号(XINYU15)、新饲玉10号(XINSIYU10)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A)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复播青贮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新饲玉10号群体LAI大于新玉15号.群体的最大LAI在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此阶段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结论]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穗数和穗重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干物质产量,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5 000 ~6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粳型杂交稻超高产光合生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研究法对粳型杂交稻“榆杂29”超高产的光合生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粳型杂交稻产量15t/hm2的群体生产率(CGR)19.7~25.3g/m2·d.CGR变化在同一地区呈相同变化趋势,不同海拔地点的CGR存在差异.超高产的CGR变化特点是齐穗后10天至成熟出现第二个峰值(24.5~42.7g/m2·d);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达最大值9.26~9.58,抽穗后20天仍保持较高值的LA15.99~7.43.本田期平均净同化率(NAR)333~4.8Ig/m2·d,提高本田期两头的NAR是粳型杂交稻超高产的关键.超高产与组合的不落粒性、灌浆期长、穗大有关.超高产的技术路线有两种,构成产量的光合产物形成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对5个不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指标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出苗后69~109 d),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长短及后期下降速度因品种而异。不同生育阶段光合势均以中晚熟品种较高,早熟品种较低。品种间群体生长率变化的差异主要在散粉期之后。相对生长率随生育进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净同化率以拔节期最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比叶重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鲜、干草产量与小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群体生长率(CGR)、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均呈显著正相关。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金稷3号和承3359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总光合势高,CGR、NAR和RGR均较高,生物产量居前,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我国谷子主产区86个不同熟期类型的代表品种出苗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及三者与单株生产力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品种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比例约为3:2,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仍存在着较大差异。早熟品种出苗至抽穗天数和全生育期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熟、晚熟品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是有一定生育范围的。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发育天数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在不延长全生育天数的前提下,早熟类型选择抽穗期迟的品种,可提高产量。中、晚熟类型则不宜以继续增加全生育天数而提高产量,应选择抽穗期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所以认为,在谷子高产育种中,抽穗期应作为选择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7个甘蔗基因型不同生育阶段的光合生产因素的表现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生长的前期,光合生产表现为叶面积主导型,即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作物生长率与净同化率均呈增长的趋势。进入伸长盛期后,叶面积指数表现出对干物质生产的负效应,净同化率成为这—时期光合生产的主导因子。甘蔗群体对叶面积指数的负效应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伸长盛期作为光合生产的关键时期,是研究甘蔗光合特性的理想阶段。  相似文献   

15.
播量和施肥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糜子高产的最佳播量和施氮磷钾肥的最佳组合,以赤黍2号为材料,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播量和施氮磷钾肥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单位面积出苗数和生育期的影响,得到了播量、追尿素施量、普钙施量、氯化钾施量与产量、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地上生物量、千粒重、茎粗之间的回归方程,并求得了产量、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地上生物量、千粒重、茎粗最大值时的密度、追尿素施量、普钙施量、氯化钾施量值。结果表明:产量和地上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与播量之间成反比,千粒重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增施磷肥有利于秸秆的长粗和增加穗长。在9个组合下,糜子的抽穗期、花期、成熟期变化不大,抽穗期在7月25日左右,花期在8月3日左右,成熟期在9月7日左右。各生育期的前后最多相差4d。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及密度对中优752源库关系和剑叶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其源库关系和剑叶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适宜施氮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和适度稀植都能提高粒叶比和库源增量比、降低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衰退值,有利于源库协调。粒叶比和库源增量比与产量均显著正相关,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衰退值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肥、增加中后期的施氮比例及适度稀植能降低剑叶温度。抽穗期及抽穗后25 d剑叶温度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抽穗期剑叶温度与抽穗期的伤流强度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洛玉818群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洛玉818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产量结构为67068穗/hm2、穗行数15.6、行粒数35.8、千粒重326.5 g,群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量达11454.2 kg/hm2。适宜密度下,群体各项生理指标发展协调,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最大值达到5.72,且稳定期长,成熟时仍达3.19;光合势(LAD)总量达到356.91×104(m2·d)/hm2,在各生育时期的分配合理;净同化率(NAR)与叶面积持续期(LAD)协调较好;干物质积累总量25113.7 kg/hm2,其中吐丝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0.9%;群体生长率(CGR)达256.7 kg/(hm2·d);灌浆速率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1958-2004年间育成的14个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齐穗前后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7年来分别增加了66.9%、28.1%、14.8%.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育成年代增加显著增加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0.650**),且占经济产量的比例为58.3%~99.0%;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齐穗前同化物转移到子粒产量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显著差异,变幅为41.7%~1.0%.分蘖至齐穗期单茎净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656**,齐穗至齐穗后10 d的叶片净同化速率和穗增重速率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单茎干重可作为早期衡量水稻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有效监测鉴别指标,进一步提高吉林省水稻产量应注重提高齐穗后群体的干物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