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小杆线虫在10、20和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侵染大蜡螟96 h、侵染黄粉甲120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 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在所测试的较高剂量下,小杆线虫对黄粉虫的侵染效果低于对大蜡螟的侵染效果.侵染大蜡螟达到90%以上校正死亡率的侵染效果需96 h,而侵染黄粉虫达到同样的效果则需120 h,浓度1 000~5 000 IJ/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 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 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 h,40℃下水浴2 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l小杆线虫在10、20和4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大蜡螟96h、黄粉甲120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浓度1000~5000U/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h、40℃下水浴2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小杆线虫在10、20和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侵染大蜡螟96 h、侵染黄粉甲120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 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在所测试的较高剂量下,小杆线虫对黄粉虫的侵染效果低于对大蜡螟的侵染效果。侵染大蜡螟达到90%上校正死亡率的侵染效果需96 h,而侵染黄粉虫达到同样的效果则需120 h。浓度1 000~5 000 IJ/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 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 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h、40℃下水浴2 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明确采自北京平谷圣泉庵橡树根际土壤中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longicaudumBPS)的生物学特性,进而明确开发应用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剂量10和20 IJs/幼虫下,BPS对寄主幼虫的侵染效果相近,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0%和36.7%,黄粉甲的分别为50.0%、53.3%;在剂量40、80、160 IJs/幼虫下,BPS的侵染力随剂量的增高而增大,大蜡螟和黄粉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3.3%、86.7%、90.0%和70.0%、80.0%、90.0%;在剂量320和640 IJs/幼虫下的侵染效果(校正死亡率100%)相近.BPS经4 0℃水浴处理l h校正死亡率达98%,处理3 h,线虫100%死亡;经37℃、36℃和34℃水浴处理10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4%、55.4%和45.7%,处理20 h,线虫100%死亡.该线虫在30℃条件下的水平运动能力比在18℃和25℃的强,有34.6%的线虫用24 h的时间运动到3.6 cm处.研究结果表明BPS具有较强的侵染力、耐热性和水平扩散能力,据此初步分析BPS具有被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线虫的室内感染活性及其所受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测定了SteinernemaCarpocapsaeOhio线虫对8种常见害虫的感染活性以及不同温湿度条件对该线虫感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线虫对甜菜夜蛾、小菜蛾、小地老虎、蛴螬以及大蜡螟等害虫的感染活性较高,48h感染死亡率为83%~93%;环境温度为20~35℃时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感染活性较高,但低温(15℃左右)条件下,通过提高线虫用量以及延长试虫感染时间也可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砂土含水量为5%~15%(w/w)时该线虫的杀虫活性最高,随湿度降低线虫感染活性明显降低;以大蜡螟、棉铃虫和甜菜夜蛾幼虫为寄主培养该线虫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末龄大腊螟幼虫为测试对象,采用Miller的一对一方法,研究了Steinernema feltiae和Heterorhabditis megidis的Nictating行为、寄主刺激及活动能力对其侵染办的影响。实验证明,H.megidis在泥炭基质上表现Nictation行为,但S.feltiae不表现典型的Nictating行为,仅身体的一部分左右摇摆。H.megidis表现Nietation行为或受昆虫寄主刺激线虫个体的侵染力显著高于无Nictation行为或未受昆虫寄主刺激线虫个体的侵染力,线虫的活动能力越强其侵染力越强;S.feltiae线虫侵染前的身体摇摆行为和昆虫寄主的刺激对线虫的侵染力无显著影响;活动能力较强或活动能力较弱的线虫个体,侵染力要高于活动能力居中的线虫个体。  相似文献   

7.
以末龄大腊螟幼虫为测试对象 ,采用Miller的一对一方法 ,研究了Steinernemafeltiae和Heterorhabditismegidis的Nictating行为、寄主刺激及活动能力对其侵染力的影响。实验证明 ,H megidis在泥炭基质上表现Nictation行为 ,但S feltiae不表现典型的Nictating行为 ,仅身体的一部分左右摇摆。H megidis表现Nictation行为或受昆虫寄主刺激线虫个体的侵染力显著高于无Nictation行为或未受昆虫寄主刺激线虫个体的侵染力 ,线虫的活动能力越强其侵染力越强 ;S feltiae线虫侵染前的身体摇摆行为和昆虫寄主的刺激对线虫的侵染力无显著影响 ;活动能力较强或活动能力较弱的线虫个体 ,侵染力要高于活动能力居中的线虫个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的侵染效果,用4种(品系)侵染期线虫的3个侵染剂量对2龄、4龄和6龄舞毒蛾幼虫进行室内生测。结果显示:从48 h时2龄和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来看,Sc-All线虫与相应侵染剂量相比其侵染效果最好(P0.05),500、1 000条·头~(-1)的侵染剂量校正死亡率为100%。从6龄幼虫生测结果看,Sf-IGA线虫用1 000条·头~(-1)的剂量48 h与Sc-All线虫效果相同,校正死亡率为100%。72 h时,4种线虫1 000条·头~(-1)剂量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Hb-NJ对4龄幼虫的侵染力最低。因此,Sc-All线虫对舞毒蛾2龄、4龄和6龄幼虫都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Sf-IGA线虫对6龄幼虫侵染效果较好。所以Sc-All和Sf-IGA是舞毒蛾潜在的生物杀虫剂,选择合适的昆虫病原线虫种(品系)及其合适剂量可以提高防治舞毒蛾幼虫效果。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3个优良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大蜡螟幼虫Galleria mellonella的致病性测定,对采自甘肃省内的3个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megidis的0627 M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itiae的0619 HT品系和斯氏线虫S.krussei的0657L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质量的大蜡螟幼虫体内,0627 M品系线虫繁殖量最高,侵染周期最长;0627 M品系和0619 HT品系侵染大蜡螟所用剂量小,但相同剂量下0619 HT品系的侵染速度较高;0627 M、0619 HT、0657L 3种线虫品系的侵染活性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15~30℃、20~30℃;在25℃恒温下,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0%时,3种线虫品系均丧失侵染活性.研究表明3种线虫品系在田间害虫防治上均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室内测定了不同浓度S.longicaudum X-7线虫对小云斑鳃金龟不同龄期幼虫的侵染效果,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剂量、侵染时间对致死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具有重要意义。该线虫对小云斑鳃金龟1龄幼虫的感染活性较高,致死时间主要集中在48 h内,当线虫浓度为3 000 IJs/m L时,线虫对1龄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致死率可达92.86%;该线虫对小云斑鳃金龟3龄幼虫的致死率较低,当线虫浓度为2 500 IJs/m L时,致死率仅为40%,当线虫剂量为3 000、3500 IJs/m L时,该线虫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均极显著高于3龄幼虫。通过提高线虫用量、延长致死时间,在小云斑鳃金龟幼虫1龄期可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20.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