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灌溉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灌溉农业的现状 目前(1988年),全世界有耕地(包括多年生作物)面积为221.31亿亩,其中灌溉面积达34.30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50%,人均灌溉面积0.69亩。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灌溉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0年世界灌溉面积仅8亿亩左右,1971年发展到25.88亿亩,1981年为32.12亿亩,到1988年为34.30亿亩。从1971—1988年的最近17年里灌溉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1980年,日本水稻生产遭受严重的冷害,全国平均每10公亩糙米产量412公斤,作况指数为87%,是继作况指数83%的1953年以来战后第二个歉收年。全国糙米总产量降到6,962,000万吨(比1979年减少2,206,000万吨),水稻和陆稻的冷害损失达5,069亿日元,包括旱田作物,冷害损失共达6,900亿日元,是历史上损失最大的一年。全国糙米总产量  相似文献   

3.
许世寰 《世界农业》1989,(11):23-24
冷害是日本水稻高产丰收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北海道统计,该地区近100年来,水稻受冷害计26次,平均每4年1次;近20年来计发生冷害8次,平均每2.5年1次,发生频率反而提高了。特别是1980—1982年以东北区为主并影响全国的三年连续冷害,使日本稻谷产量大幅度降低。据统计,日本1979年未受冷害年生产稻谷1560万吨,1980年降至1218.9万含,1981年为1026万吨,1982年为1080万吨。  相似文献   

4.
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作物冷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表现在现在冷害年的作物产量高于1955年以前的高温丰收年的作物产量。说明通过长期研究抗御低温冷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是作物冷害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日本北方1980、1981、1983年三个冷害年,都使农作物遭受重大减产,作物冷害问题尚是日本北方许多农业科研机构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日本对水稻冷害研究较多,通过培育耐冷品种,保护栽培早育壮秧,孕穗期灌深水防御障碍型冷害和采用防风网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受低  相似文献   

5.
富山县位于日本的中部,面临日本海,是水稻的主要产区,这里培植的水稻品种“越光”是最受日本人民欢迎的一个优质美味品种。1973年时,“越光”的栽培面积仅为7000公顷,占当地水稻栽培面积的11%,而在七年后的1980年,“越光”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7000公顷,约占当时水稻栽培面积的50%。其单位面积产量也由1970~1974年的亩产糙米612斤(占当时全国的第十五位),上升到1982年的亩产672斤(占全国的第五位)。1974~1976年,我任富山县农业推广科长期间,在这里开展了“越光”品种的推广运动。我组织了农业技术人员,为后来的增产打下了基础,在日本国内获得了高度的评价。那么,在富山县,是怎样开展这项推广工作的呢?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是一个农牧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地处南半球,四面环海,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土面积约769万km~2,相当于我国面积的80 %;1988年人口为1653万,仅为中国人口的1/70。农牧业用地面积4.86亿ha,占国土面积的63%,其中农耕地1800万ha,占农牧业用地总面积的3.7%,人工草场2500万ha,占5.5%;尚余4.4亿ha属植被稀疏干旱的天然草场,利用价值较低。据统计, 1987年仅占全国人口 2.6%的41.7万农业劳力担负着整个国家的农牧业生产,人均年产值3万澳元。全国人均占有粮食1800kg,人均消耗却低于90kg,结转贮备量相对不大,绝大多数用于出口(见下表)。到1988年,澳大利亚人均占有肉类157kg;牛奶360kg;水果98kg;酒类150kg,均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7.
为凉山地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利用凉山州水稻单产和生长期气象资料数据分析当地水稻花期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凉山州水稻开花期气温比四川盆地低2~3℃,且水稻花期冷害具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60—2016年发生水稻花期冷害37a。其中,21世纪初发生冷害的年份最多,为9a;20世纪70年代最少,为5a。在水稻花期,以8月下旬发生冷害的频率最高,为16%~35%;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最低,为2%~5%。2)水稻花期冷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冷害发生频率以凉山西部地区最高,为55%;南部地区最低,为29%。重度冷害发生频率以东部地区最高,为9%;北部地区最低,为2%。中度冷害发生频率以中部和西部地区最高,均为10%;南部地区最低,为5%。轻度冷害发生频率以西部地区最高,为42%;南部地区最低,为18%。3)凉山州水稻单产与花期冷害过程的平均气温及低温持续时间达极显著(P0.01)水平,花期冷害过程平均气温每下降1℃,水稻单产降低1 029.01kg/hm~2,花期冷害持续日数每增加1d,水稻单产降低107.16kg/hm~2,水稻花期气温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低温冷害是农作物生长期间,遭到低于其生育适温的连续或短期的低温影响,使农作物生育延迟,甚至发生障碍而造成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佳木斯郊区自1951年~2002年的52年中,就有19年出现了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36,5%,平均不足3年就出现一次,粮豆减产幅度为10~40%。特别是2002年的低温冷害,粮食作物平均减产50%以上,其中水稻减产60%以上。因此,低温冷害是佳木斯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有增加趋势。根据1981年粮农组织年报统计数字(1978—1980年与1969—1971年平均比较)计算,粮食作物总产增加显著的有玉米(36.3%),小麦(33.8%),大麦(29.9%),水稻(24.2%),高粱(15.5%);油料作物总产增加显著的有菜籽(59.7%),向日葵(40.2%)。但均不如大豆增产之猛。1978—1980年3年平均全世界大豆面积达到破纪录的7.65亿亩,比1969—1971年平均的4.85亿亩增加2.80亿亩,增长百分率为57.7%;总产为空前的1,677.7亿斤,比1969—1971年平均的896.4亿斤增加781.3亿斤,增长87.2%。有不少国家无论处于寒温带、温带、亚热带或热带都成倍地或数十倍地增长。  相似文献   

10.
王晓煜  杨晓光  吕硕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859-1871
【目的】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2个时段,结合未来不同升温情景,定量分析历史和未来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冷害风险。【方法】利用积温带划分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结合ArcGIS方法,对比分析历史和未来黑龙江积温带及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界限的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气象行业标准中水稻冷害标准分析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变化敏感区域的延迟型冷害及障碍型冷害变化特征,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稻种植北界敏感地区冷害风险特征,并预估未来不同升温情景下冷害风险演变趋势。【结果】与1961-1980年相比,研究区域内1981-2010年积温带发生了明显的北移东扩,平均北移1.19个纬度,位移最大的是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第二积温带,几乎覆盖了整个松嫩平原。未来不同升温情景下各积温带北扩趋势明显,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第一积温带。1981-2010年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相对于1961-1980年北移121 km,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北移至嫩江中部-五大连池-逊克北部一线。未来升温1-3℃情景下,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向北移动410.5-545 km,向北扩展至黑龙江省呼玛以北地区,温度升高3℃时,除漠河地区外都可种植寒地水稻。比较寒地水稻种植界限敏感区域和非敏感区冷害风险可见,敏感区域冷害风险明显高于非敏感区域,其中障碍型冷害风险高于延迟型冷害,寒地水稻种植区严重冷害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轻度冷害,中度冷害最低。1981-2010年敏感区域严重和轻度延迟型冷害较非敏感区域显著增加,中度延迟型冷害风险在敏感区域和非敏感区域均较低,敏感区域的各级障碍型冷害较非敏感区域明显增加;未来升温情景下敏感区域的各级冷害均高于非敏感区域。【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积温带及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发生了明显北移,未来升温情景下仍呈北移趋势。寒地水稻种植敏感区域的冷害风险明显高于非敏感区域,随着未来温度升高,冷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仍需进一步关注寒地水稻种植区北缘北扩后的冷害风险,采取改进栽培技术与选育抗寒早熟品种等低温冷害防御措施,同时避免水稻种植区域的盲目扩大和品种越区种植,加强冷害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凌海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畔,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0°48′~4l°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10mm,无霜期160-180d,年日照时数为2700h。凌海市有耕地150余万亩,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500kg左右,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5个乡镇。低温冷害、局部水涝、阴雨多湿、盐碱危害等是影响凌海市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1低温冷害1.1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冷害     
一.冷害的背景水稻冷害,自古以来是日本稻作中的重要问题。如今,虽然农业技术发展了,冷害减产不象昔日那样严重,但是不仅在北日本,而且在西南日本和热带也还在发生冷害。 1.日本的冷害日本人把大米当做主食吃,所以把热带原产的水稻一直拿进温带北限的北日本,并当做主作物来种植。这样,选择农作物不是依着气候适应性,而是依着吃食习惯。日本水稻  相似文献   

13.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hilusKuschel)是为害水稻的地下害虫,重要的检疫对象。其成虫为害叶片,幼虫为害根系,造成减产。它原产美洲大陆,1976年传入日本,1988年后相继在朝鲜半岛、我国唐山和天津水稻产区发生,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5年以上的永久性采草地、牧草地仅有60.5万公顷。占农用地的11.2%,占总面积的1.6%。每1头大家畜单位占有草地2.01亩,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数30.6亩,且草地条件较差,饲料极为匮乏,饲料谷物的自给率仅为2%,粗饲料由国外输入,从美国输入干草,从南朝鲜和中国台湾省输入稻草。肉牛及其他畜牧业生产,具有典型的畜产品加工型特点。1976年生产牛肉(腿肉计)29.8万吨,逐年发展至1988年生产56.6万吨。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属喜温性作物,低温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是显著的。目前,水稻冷害已成为国际上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严重冷害的机率一般为三至四年一次,根据各地低温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的相关分析,我国每年因冷害损失稻谷约30~50亿公斤。世界各国对水稻冷害的研究十分重视,而选用耐冷品种是防御冷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省水稻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耐冷性鉴定,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作亲本或生产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16.
比利时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农业土地面积,1988年统计为139万ha,其中草地占48%、饲料作物10.58%、谷物24.82%、马铃薯 2.95%、糖甜菜8.49%、莱地2.16%、果园0.79%。农业自给率:谷物为58.6%、糖231.1%、马铃薯110.4%、蔬菜112.5%、水果62。7%,其它畜产品自给有余。农业产值1988年为2297亿比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是低温冷害的重灾区,每三年要经历一次低温冷害,平均减产幅度达45%左右。2002、2003年延边地区又遭受连续两年严重低温冷害,严重的颗粒无收,引起各级政府及科研、推广部位的高度重视。自从“8.5”期间开始,我所选配了一批抗冷、优质杂交组合。并1999年立了省科委和州科委的“水稻防低温冷害综合技术对策研究”项目,在育种方面重点选育及引进抗冷性强、优质、稳产、丰产、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延粳26号”是其中并性状表现较好的中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9.
宁夏玉米种植起步较晚,解放后才逐步推广种植。1952年全区玉米面积仅6000亩,亩产73kg;60年代玉米面积增至4万亩,亩产191kg;70年代末(1980年)玉米面积41万亩.亩产204kg;80年代全区玉米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110.6万亩,亩产提高到304kg。尤其是2003年玉米播种面积264.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53.4kg,占宁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6%,占粮食总产量的44%。是宁夏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作物,其中总产已超过小麦位居粮食作物之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夏季低温冷害是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为准确评估、预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基于36年水稻物候和空壳率及气候资料,使用相关、主成分和回归分析与典型年水稻冷害气候分析相结合,研究粳稻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指标。【结果】孕穗抽穗期是粳稻低温冷害的主要敏感期,滇中地区一季稻夏季冷害对夜间低温较为敏感,最低气温是引发冷害的首要因素;滇中夏季气温典型偏低、多雨寡照特征和气温波动明显,从而易于引发水稻低温冷害。【结论】连续2 d最低气温均值15.5℃、连续3 d最高气温均值22.5℃可作为滇中水稻夏季冷害的参考性临界指标;使用抽穗前11-5 d最低气温和抽穗前2 d至抽穗后4 d最高气温及此二时段平均气温构建了夏季低温冷害综合指标H,它与水稻空壳率呈高度负相关,对滇中粳稻夏季低温冷害有一定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