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明晰关帝山林区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天然更新特征,探究林下更新幼苗幼树的空间关系,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结合半方差函数分析法,探究林下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林下更新密度为450~1350株?hm-2,以云杉为主,占81.74%.云杉更新密度为688株?hm-2,更新良好;华北落叶松更新密度为...  相似文献   

2.
采伐方式及整地对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对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问伐、带状采伐、带状采伐栽植山杏和整地措施可有效促进天然更新.对于31a生油松人工林,保留株数为225~375株·hm-2的间伐强度更新效果较好,更新幼树株数为2630~3480株·hm-2,更新频率为78%~83%;带状采伐宽度以8~12m为宜,更新幼树株数为2604~4375株·hm-2,更新频率为67%~91%;通过带状采伐栽植阔叶树山杏,可逐渐把现有油松人工纯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诱导.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嵌套样地概念,在假定样地无边缘效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嵌套样地抽样的资源总量、密度、均值以及方差的估计数学模型。在检查法I大区4小区的系统样地内嵌套布设单个天然更新小样地(10 m×10m),并进行幼苗幼树更新调查。对研究区域的天然更新株数进行统计估计,其结果为:区域内云杉、冷杉、其它树种及总体幼苗幼树更新公顷株数无偏估计分别为420、2 251、4 501、7 178株.hm-2,从而为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数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关联的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锐齿栎的天然更新状况,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火地塘林区锐齿栎的更新密度与频度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影响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调查中以锐齿栎+油松林下更新状况最好,更新密度为8 812株.hm-2;其次是锐齿栎纯林,更新密度为5 960株.hm-2;锐齿栎+梾木林下更新密度最小,为5 750株.hm-2。(2)优势树种锐齿栎的更新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树种,更新密度最高可达2 500株.hm-2,频度可达62%。(3)影响锐齿栎更新的11个环境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海拔>土壤容重>郁闭度>坡度>凋落物厚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厚度>灌草盖度。其中可控制因子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天然更新;郁闭度在70%~75%之间时,林下更新密度较大。因此,可通过调节这些因子促进锐齿栎林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子午岭油松林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对子午岭油松林的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午岭油松林群落总体更新情况良好,有各种幼苗幼树9 000 株·hm-2以上;油松在林下的更新潜力也很大,有油松幼苗幼树6 000 株·hm-2以上;但在郁闭的油松林林冠下,油松的幼苗幼树很少能长大.其中地径在0.7 cm以上、高度大于80 cm的油松幼树在林下分布很少,更新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秦岭火地塘松栎混交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皆伐后大多数天然更新良好,14~15年的更新幼树数量可达4700~10000株/ha,其中主要乔木树种为3000~4000株/ha,平均树高为2.5~4.0m;皆伐后天然更新状况与保留母树状况、地形、下木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采伐迹地适当保留母树,保护伐前更新幼树。抚育伐后更新林分,可以缩短森林培育周期。  相似文献   

8.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管理方式32年生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以间伐后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1 620株·hm-2的林分其次,600株·hm-2的林分最低;径级分配状况差异明显,随着林分经营密度的降低,径级分布向大径木的方向偏移;不同规格材的出材量高低与林分密度相关密切.分析不同密度管理方式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建立冠幅与胸径和最大密度等相关数学模型,得出培育杉木大径材的适宜主伐密度18指数级为1 005~1 382株·hm-2,20指数级为959~1 319株·hm-2,确定了不同径级适宜经营密度.表5参11  相似文献   

9.
水曲柳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白山北部地区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5种林分类型中的水曲柳天然更新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水曲柳在所有林分中更新株数和更新频度均超过其他树种,在针叶树人工林下水曲柳更新最好,更新株数达12 261 ~50 012株·hm-2,而在软硬阔混交林下更新相对较差(3 329株·hm-2),在自身林下更新最差(1 852株·hm-2);草本盖度是影响水曲柳更新的重要因素,水曲柳更新数量与草本盖度呈明显负相关;水曲柳在母树附近更新不良,距母树(S)S<5 m处仅有9.5%的更新幼苗出现.经室内种子发芽试验测定,水曲柳未分解凋落叶水浸液在高质量比时,对自身种子发芽抑制作用明显.从而说明,过高的草本盖度和凋落物自毒作用可能是导致水曲柳自身林下更新不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1.
以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补植改造2 a后土壤肥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补植改造后土壤肥力指标的评价体系,计算土壤肥力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不同样地补植改造后土壤肥力的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为BZ5(0.895)、BZ4(0.823)、BZ3(0.144)、BZ2(-0.336)、BZ1(-0.426)、CK(-0.536)、BZ6(-0.565)。其中BZ5样地的综合得分最高,表明补植密度为800株·hm~(-2)的改造样地最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积累,适宜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的改造。各样地的综合得分先是随着补植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补植密度大于800株·hm~(-2)后,样地土壤肥力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川北白云山地区20年生亮叶桦Betule luminifera不同密度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探究,以期为该区亮叶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分别选择川北白云山地区现存的低密度(1 050~1 150株·hm~(-2))、中密度(1 450~1 550株·hm~(-2))及高密度(2 150~2 250株·hm~(-2))亮叶桦人工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川北白云山地区不同密度下亮叶桦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共记录到植物110种,隶属于52科91属。高、中和低密度下群落的物种数依次为59、42和57种;从群落结构来看,中、高密度下群落物种多集中于中径级,即胸径为[5,11)cm,低密度下群落物种多集中于高径级,即胸径为[11,17)cm,3种密度下群落物种的高度级结构相似,物种多集中于中高度级,即高度为[9,13)m;不同密度下群落各层次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等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乔木层中,群落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密度下最高,低密度次之,高密度最低;草本、灌木层D和H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结论】中等密度(1 450~1 550株·hm~(-2))更利于川北白云山地区亮叶桦人工林多样性的维持及树种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3.
在滇中宜良禄丰村林场,以0、25.8%、31.5%和27.7%的株数疏伐强度对密度为7311、4933、6733株/hm2和4211株/hm2的4块30 m×30 m林龄25年生塘状直播造林的云南松人工林样地进行首次疏伐。疏伐后1.0a和5.3a时,进行每木调查,计算林分密度、活立木生长量和枯立木数量。结果表明,疏伐有效地促进了林木生长,其中:1)疏伐1.0 a和5.3 a后,样地1-4的林分密度降低至6744、3604、4579、2989株/hm2和3856、3000、4278、2611株/hm2;2)疏伐5.3 a后,样地1-4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从疏伐前7.7、6.2、8.1、8.9 cm和6.4、5.7、8.5、8.5 m,提高至9.6、9.6、10.3、11.0 cm和9.2、9.5、10.5、12.1 m;3)对照样地的蓄积量比疏伐后的增加13.6%,而疏伐样地2-4则分别增加156.8%、49.5%和37.5%,均高于对照。对照林分的枯立木高达55.0%,疏伐林分的为8.0%-19.6%,揭示了此类林分的实际疏伐强度还可以相应地提高。  相似文献   

14.
8种除草剂对林业苗圃杂草的防除效果和苗木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进行除草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农得时可湿性粉剂(150~750 g.hm-2)、20%盖杰乳油(2 250~3 150 mL·hm-2)、33%施田补乳油(1 200~90 000 mL·hm-2)、24%惠尔乳油(600~3 000 mL·hm-2)、坪绿1号(900~1 500 mL·hm-2)、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 250~2 700 mL·hm-2)、50%丁草胺乳油(900~2 700 mL·hm-2)、30%苄丁可湿性粉剂(900~1 500 mL·hm-2)等8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控草时间各不相同,其中24%惠尔乳油(1 200 mL·hm-2)的除草效果可达100%,且控草时间在45 d以上;其他几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控草时间均低于24%惠尔乳油(1 200 mL·hm-2)相应指标.苗木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4%惠尔乳油(1 200 mL·hm-2)对参试的播种苗出苗、早期生长和根系的影响是有限和短暂的,既使在苗木速生前期(出苗30 d前后)进行药剂处理,对苗木周年生长量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2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于2010年6月完成)的27年、3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  结果  (1)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30%重度间伐、20%中度间伐和1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的9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为2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P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P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P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P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P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P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P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P > 0.05)。2019年2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于2020年的(P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P < 0.05)。  结论  塞罕坝地区3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的9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大兴安岭林区新林林业局白桦低质林进行不同密度的补植改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各补植改造样地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补植样地的灰色关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BZ5(0.886)、BZ6(0.794)、BZ4(0.681)、BZ3(0.651)、BZ2(0.582)、BZ1(0.577)、CK(0.547)。与对照样地相比,补植改造后各样地的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随着补植密度的增大,土壤养分先增大后减小,其中BZ5样地的灰色关联度最高,表明补植密度为900株·hm~(-2)的改造方式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适宜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的补植改造。  相似文献   

17.
研究4种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的生物量变化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林分密度大于1800株/hm2后,增加速度减缓.下木层、草本层、林分平均木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乔木层林分生物量23.78~86.90t/hm2,占群落生物量96%以上.树干、树皮和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枝、叶刚好相反;树干生物量占54%~64%,枝占12.45%~20.94%,根占12.83%~14.83%,叶占6.70%~10.77%,皮占7.69%~8.22%.造林密度由稀到密,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大径级木分别为42.4%、47.7%、15.3%、6.9%,小径级木分别为6.1%、5.6%、14.2%、32.7%.培育纸浆材林的造林密度可定为3600~4500株/hm2,12年时3000~4050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15年生巨尾桉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初植密度为1 665株.hm-2的巨尾桉林分3.5年生进行疏伐,开展4种不同保留密度(600、900、1 200、1 415株.hm-2)林分长周期经营试验。研究表明,15年生时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优于短周期,年利润比短周期高2.3倍,林下植被正向演替,林分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功能比9年生时好或持平;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中大径木比例、规格材比例、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林下植被种类、高度、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保留密度下降而增加,林分总出材量、经营利润、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功能均以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据此提出在福建省可试行改变短周期定向培育为长周期多目标培育的思路,且保留密度以小于1 2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立地条件相近28年生的5种林分密度(780、920、1099、1190、1377株·hm-2)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与生物量测定,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长白落叶松林平均单株木生物量、群落生物量及乔木层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  相似文献   

20.
以高产、再生能力强、耐旱、适应性广等的苎麻资源——平和苎麻为亲本,采用钴60γ射线获得的饲用苎麻新品系,经过实生苗种植、优异突变体筛选,初步筛选出平优异株系平和苎麻-2,再经过品种比较试验,最终育成一个产量高、抗逆性好、粗蛋白含量高、宿根性强新品种——平和苎麻-2,2012年正式命名为饲用苎麻闽饲苎1号。在2年5点区试试验中平均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达138.8t·hm~(-2)和28.0t·hm~(-2),比对照中饲苎1号分别增产32.15%和37.08%,均达极显著水平;闽饲苎1号生产性试验年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40.7t·hm~(-2)和24.7t·hm~(-2),分别比对照中饲苎1号增产18.9%和17.32%,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