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开发草地建设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带,而且也是重要的经济带。但是,由于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区域土地退化,农牧业生产力低,人民生活贫困。通过对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开发草地建设效益分析发现,改良天然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青贮饲料地的植被地上生物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增加。因此,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高产青贮饲料地和人工草地建设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本文以1982年和2009年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天然草地的生产力、高度、盖度。结果表明,平原区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下降和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造成草地退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草地退化治理对策,以期为草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吉林省西部草地资源的现状,及草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吉林省西部地区天然草场退化严重,使沙尘暴频繁发生,成为北方生态安全危险的区域。这是多年来超载过牧、盲目增畜、滥垦乱挖的掠夺式生产经营加上干旱气候耦合作用造成的恶果。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急需采取合理利用草地、建立人工草场、调整草地产业结构、加强法制宣传等措施,建立吉林西部草地地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指出退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少雨、超载放牧、滥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滥采乱挖。针对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提出通过围栏封育,灭杂草,鼠虫害防治等技术对退化草场进行改良。针对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群结构、压缩耕地、发展人工草地等措施促进退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为北方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草原氮素营养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土壤缺氮、豆科牧草少、草群蛋白质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低。豆科牧草对增强草地氮素循环、改善土壤氮素养分及理化性质、提高草群营养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在天然草地的恢复与重建及人工草地建设中积极利用豆科牧草,发挥其独特作用,对保持和提高草地生产力,使内蒙古的草地畜牧业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草原建设不可缺少我国拥有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50多亿亩,是世界上四个草原大国之一。我国早就有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的历史,但长期以来,草地的使用范围界线不分明,一直沿袭“靠天养畜”的习惯,逐水草而居,只管使用,不管建设,使草地生产力急剧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过牧、滥牧,引起草地的退化、沙化和碱化。目前我国这种“三化”草原的面积已占天然草原面积的1/5,并且还有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我国发展围栏,合理利用草地(固定草地的使用范围,实行分区轮牧制等),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协调农、林、牧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电围栏不仅能提高草地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放牧的劳动强度;实行围栏轮牧,各畜群不再互相接触,家畜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染机会大为减  相似文献   

7.
我国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恢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占75%-95%[1],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半干旱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分析了退化原因并提出了全面保护天然苹地、合理放牧、合理割草、对退化某地的恢复、人工革地建设、草地改良、控制虫鼠危害、特色植物资源加工与利用、建立家庭牧场生产模式等九项防治及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途径、技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229-3238
草原是中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7%,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中国草原面临严峻的生态退化、植被生产力衰减、草畜矛盾突出、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生态和生产功能均严重下降,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性区域之一。系统地、可持续地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有效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是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挖掘草原生产潜力主要有三方面途径,一是进行退化草原恢复,提高草原生产力;二是进行旱作栽培草地建设;三是发展高效草业。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原,采取自然恢复、优化利用、人为改良等改良与恢复措施,可加速退化草原恢复进程,并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20%—30%甚至40%—50%。在半干旱区由于水土资源的限制,应重点发展以粮改饲为主的旱作栽培草地,以挖掘本土牧草优异资源为主,选育和扩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种,研发和应用旱作草地栽培技术、收获加工技术、土壤保育及耐旱材料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旱作栽培生产效率,可提高生产力2—3倍。在区域水资源条件较好且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如按提高生产力10—20倍计,每年可增加饲草1.5×10~7—3×10~7 t,可解决2×10~6—4×10~6 hm~2草地的优质饲草的生产问题。为保障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长效驱动作用,紧紧把握推进方式转变,在草畜平衡的范畴中鼓励草地优化利用,以不断挖掘政策效益和可持续挖掘草地的第一性生产潜力和第二性生产力;二是建议和实施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研发计划行动。重点开展天然草原饲草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半农半牧区高效草牧业技术模式和示范,突破生产饲草生产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土生物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约草畜结合的饲草质量差、调制利用差、转化效率差的技术难题,综合提高饲草转化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不同类型区现代草业大示范区。针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特点和面积进行战略布局,建立区域性的大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四是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建立多元主体综合体形式运作市场,助推草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地理分布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天然草地是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新疆自然生态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草地干旱、严重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人口增长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草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草地逆向演替,使得优良牧草逐年减少,毒草趁机大量繁衍滋生,造成草地大面积沙化和毒草化,致使大量家畜每年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甚至死亡。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草地毒草的迅速蔓延,造成草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草产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毒草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牧区天然草地毒草化已导致毒害草灾害多发、频发,甚至爆发,已经从基本的生态学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新疆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地总面积5 725.88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4 800.68万hm2,位居全国第三。目前85.0%可利用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37.50%草地严重退化,毒草发生面积接近700万hm2,约占全国天然草地毒草危害面积的20.42%,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死亡数超过3 000余头(只)。新疆天然草地常见有毒植物有81种分属24科54属,对草地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白喉乌头、准噶尔乌头、醉马芨芨草、小花棘豆、变异黄芪、无叶假木贼、马先蒿、橐吾和毒芹,约占毒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全面了解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对有效防控和化解毒草危害,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牧草品质,促进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繁荣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已报道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实际调查情况,分别就近年来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对区域草地生态及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毒草防控对策及合理利用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西部毒草防控研究现状,分析了新疆天然草地目前存在毒草种类繁多、灾害严重、防治困难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应从生态角度出发,转变传统防除观念,科学认识毒草,立足“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思路,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预防控制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以生态控制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预防毒草灾害发生,以期为人们充分认识毒草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以及有效防控毒草灾害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草原是我国上千年游牧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天然生态屏障,对于我国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一部分省份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因此草地也成了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尽管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草地资源,但是由于一些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造成了天然草地的退化,并且草地退化现象逐渐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趋势,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以香格里拉市为例,简要对天然草地退化与保护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古浪县草原退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的治理对策是:加强草地资源的法治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原、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加大鼠害虫害防治力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等。  相似文献   

12.
李金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362-3363,3688
[目的]探讨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主要植物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青海省乌兰县不同退化程度的紫花针茅型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位理论研究不同退化程度对天然草地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影响。[结果]随着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柴达木盆地天然草地优势种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总生态位宽度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位重叠值略有减少。[结论]生态建设项目对改善退化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天然草地是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新疆自然生态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草地干旱、严重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人口增长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草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草地逆向演替,使得优良牧草逐年减少,毒草趁机大量繁衍滋生,造成草地大面积沙化和毒草化,致使大量家畜每年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甚至死亡。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草地毒草的迅速蔓延,造成草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草产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毒草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牧区天然草地毒草化已导致毒害草灾害多发、频发,甚至爆发,已经从基本的生态学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新疆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地总面积5 725.88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4 800.68万hm2,位居全国第三。目前85.0%可利用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37.50%草地严重退化,毒草发生面积接近700万hm2,约占全国天然草地毒草危害面积的20.42%,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死亡数超过3 000余头(只)。新疆天然草地常见有毒植物有81种分属24科54属,对草地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白喉乌头、准噶尔乌头、醉马芨芨草、小花棘豆、变异黄芪、无叶假木贼、马先蒿、橐吾和毒芹,约占毒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全面了解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对有效防控和化解毒草危害,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牧草品质,促进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繁荣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已报道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实际调查情况,分别就近年来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对区域草地生态及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灾害状况、毒草种类与地理分布、毒草防控对策及合理利用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西部毒草防控研究现状,分析了新疆天然草地目前存在毒草种类繁多、灾害严重、防治困难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应从生态角度出发,转变传统防除观念,科学认识毒草,立足"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思路,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预防控制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以生态控制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预防毒草灾害发生,以期为人们充分认识毒草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以及有效防控毒草灾害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地植被已经成为了达日县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草地类,高寒草地植被大约占到了达日县草地总面积百分之六十四,高寒草地理载畜量是整个达日县天然草地理论载畜总量百分之八十,平均每公顷能够产鲜草2955千克,所以,高寒草地植被已经成为了达日县草地畜牧业的主体,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不断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草地植被群落结构以及草地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导致达日县部分天然草地受到了严重的退化。为了对达日县高寒草地进行保护,制止高寒草地植被的退化,保持以及恢复草地原有生产力,使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达日县果洛州的实际情况,对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石羊河上游的祁连山生态恢复建设是维持石羊河流域生态平衡的主体,减轻天然草地载畜压力,有效遏制天然草地退化,提高和维护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草地的功能和作用,是缓解和解决石羊河流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锡林浩特地区特有的生态条件和生态脆弱性的分析,以及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侵蚀影响,针对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退化草地复壮技术措施,为锡林浩特天然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草原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草原的现状分析 ,表明草原退化、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原超载过牧、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加强草原保护、控制载畜量、改良家畜品种、开发利用秸秆饲料、加快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的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生态系统恶化背景下,高寒草地退化及碳循环过程是农学、植物学、地学及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草地退化特征入手,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实际情况,介绍了甘孜州高寒草地退化的基本概念与层次,立足于甘孜州高寒草地退化现状,深入分析了甘孜州高寒草地退化带来的多方面危害,根据草地开垦、过度放牧与频繁刈割、草地系统利用的低投入以及气候变化等4个维度的草地退化原因,提出了建立甘孜州高寒草地退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及可行性对策,以寻求甘孜州高寒草地退化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机制,以期为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草地生态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南方红壤地区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由于红壤自身特性和不合理的施肥管理制度,致使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草地生产力低。从红壤草地肥力特性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方面,阐述了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中施肥重要性及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南方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恢复生态学在“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发生现状、成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黑土型”退化草地恢复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建,可根据退化草地的等级(系统受损程度)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地改良通过休牧、灭鼠、毒杂草防除等措施即可达到其植被的自然恢复.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由于原生植被及生草层遭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次生裸地,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已基本丧失,只有通过利用适宜草种改建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才能快速恢复其退化草地植被.利用禾本科适宜牧草在高寒草甸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上改建的人工和半人工草地,其植被的盖度基本上接近于原生植被,而显著高于退化草地的植被盖度;改建植被的地上总生物量是未退化植被的4-5倍,是退化草地的10-15倍.选择适宜的草种是“黑土滩”植被改建成功的关键,施肥、灭杂、灭鼠以及适度放牧利用等人工调控措施是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持续利用的关键,人工调控可有效维持人工草地的生产力,防止其快速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