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补播对天然割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补播豆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割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例分别提高17.14;、13.99;,且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豆科牧草比例呈上升趋势;草地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草层高度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6.11;、32.36;,但草地总产量增减幅度不明显(P>0.05),且7月较8月草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可能与当年水热条件分配相关;补播对割草地原有植被各经济类群产量与高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补播豆科牧草对天山北坡中山带退化天然割草地植被的恢复和草品质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碌曲县天然草地围栏封育及补播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围栏封育及补播3年后,披碱草、异针茅、短柄草及嵩草等不同类型草地的主要经济类群及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恢复披碱草、异针茅、短柄草及嵩草等类型草地的植物经济类群发生明显变化,各类型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65.63%、119.33%、56.23%,杂类草的生物量分别下降22.1%、49.33%。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补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次年的山地草原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比例提高,山地草原补播红豆草、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后,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次年山地草原群落中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比例明显提高,草地群落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胡玉荣 《吉林农业》2011,(4):294-295
对宁夏南部山区天然草地实行了封育、火烧和施肥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封育和施肥使草地植物种类增多,草群密度、高度和盖度上升。火烧后优良牧草种类增加,毒害苹盖度降低。三种改良措施均可增加可食牧草产量和优良牧草的重要值。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表现为施肥〉封育〉火烧〉禾封育,火烧措施下速效钾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昭苏马场季节草地牧草经济类群营养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昭苏马场春秋草场、夏草场、冬草场牧草不同经济类群营养成分,确定草群的营养价值,为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下不同季节牧场牧草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结果]春秋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在传统放牧方式下最高;粗脂肪平均含量以围栏内利用方式下牧草经济类群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灰分含量围栏外最高.夏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围栏内利用方式偏低;粗脂肪含量围栏外>围栏内;粗纤维含量围栏内>围栏外;牧草经济类群中粗纤维含量均低于25;;粗灰分含量围栏外>围栏内.冬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豆科草最高;粗脂肪含量以杂类草最高;其粗纤维含量均高于25;,并以杂类草含量最低;粗灰分含量鸭茅最高.[结论]围栏外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略好于围栏内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春秋草地和夏草地各利用方式下牧草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之间均未表现差异显著(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水平.  相似文献   

6.
施氮与刈割留茬高度对草场生产力及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改善打草场土壤养分,提高草地生产力及维持草地可持续利用。【方法】 2016—2018年在呼伦贝尔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打草场设置5个施氮水平(0、10、20、30、40 g·m-2·a-1)与2个刈割留茬高度(4、8 cm),裂区试验设计,分别于每年6月中旬和8月中旬进行试验处理,研究其对草地植物群落及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主要物种组成的重要值、优势种功能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过程。【结果】 施氮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群落及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影响(P<0.05)。施氮显著增加禾草功能群及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分别提高了72.7%—126.3%、61.6%—96.1%,但施氮量在10—40 g·m-2·a-1的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刈割留茬高度使禾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18.3%(P<0.05)。施氮显著增加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降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重要值(P<0.05)。施氮时低刈割留茬高度显著降低羊草的重要值,增加无芒雀麦的重要值,不施氮时则相反。低留茬高度显著增加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的重要值,降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重要值(P<0.05)。施氮显著增加无芒雀麦及羊草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氮素含量(P<0.05),但施氮量在20—40 g·m-2·a-1的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pH、土壤含水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NH4+-N、NO3--N及总无机氮(I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群落、禾草及杂类草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群落及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短期施氮与适宜的刈割留茬高度提高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及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施氮效应依赖于水分的有效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打草适宜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适宜施氮量为10—20 g·m-2·a-1。  相似文献   

7.
放牧是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而又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放牧中的家畜家禽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不同的强度的放牧对地下土壤与地上植被的影响不同,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放牧对地下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容重、有机碳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植被多样性及草群成分的影响等,旨在为今后家畜放牧行为研究以及放牧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前言牧草混栽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技术措施。有关此项的世界文献都一致强调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栽的利益,证明它在多数情况下都比纯种预能提高产草量、改进草料品质和加快草地的建成。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多年生牧草混栽草地的建成对推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州畜牧业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三十年代土壤学家十分强调的注意到混栽牧草是一种有效的改土工具,它比纯种的豆科牧草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形成,从而使牧草混栽成为著名的草田农作制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种植不同牧草对红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白三叶草和黑麦草轮作、白三叶草连以及鸡脚草连作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式都较大幅度的增加土壤耕层的全碳和全氮、提高腐殖质的H/F比、降低胡敏酸的E4/E6比、改善了土壤腐殖质品质,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松结态碳占结合态碳的比例和酸解性氮点全氮的比例,降低有机质氧化稳定性,有利于土壤对养分的保蓄和释放。其影响程度以禾本科,豆科牧草轮作〉豆科牧草连作〉禾本科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善打草场土壤养分,提高草地生产力及维持草地可持续利用。【方法】2016—2018年在呼伦贝尔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打草场设置5个施氮水平(0、10、20、30、40 g·m~(-2)·a~(-1))与2个刈割留茬高度(4、8 cm),裂区试验设计,分别于每年6月中旬和8月中旬进行试验处理,研究其对草地植物群落及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主要物种组成的重要值、优势种功能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过程。【结果】施氮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群落及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影响(P0.05)。施氮显著增加禾草功能群及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分别提高了72.7%—126.3%、61.6%—96.1%,但施氮量在10—40 g·m~(-2)·a~(-1)的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刈割留茬高度使禾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18.3%(P0.05)。施氮显著增加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降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重要值(P0.05)。施氮时低刈割留茬高度显著降低羊草的重要值,增加无芒雀麦的重要值,不施氮时则相反。低留茬高度显著增加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的重要值,降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重要值(P0.05)。施氮显著增加无芒雀麦及羊草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氮素含量(P0.05),但施氮量在20—40 g·m~(-2)·a~(-1)的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pH、土壤含水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NH4+-N、NO3--N及总无机氮(I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群落、禾草及杂类草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群落及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短期施氮与适宜的刈割留茬高度提高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及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施氮效应依赖于水分的有效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打草适宜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适宜施氮量为10—20 g·m~(-2)·a~(-1)。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和皇甫川流域的典型草原,分别以放牧退化梯度和不同植物群落两系列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析了其与放牧强度和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草原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降低.不同地上植物群落维持的土壤微生物量不同.内蒙古草原沿东西走向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皇甫川地区,采用网袋法比较研究了具有优势分布的禾草、松树叶和杨树叶的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建立了有机碳残留量与时间的动态模型。不同枯枝落叶在其分解中营养元素的转化并不相同,禾草和油松叶的氮、磷均较快释放,而分解快速的杨树叶中出现氮和磷的固定;枯枝落叶的快速分解会引起土壤的氮和磷元素的周期性短缺。枯枝落叶分解对相应土层的生物学活性产生刺激作用,可促进土壤生物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植被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所测定的各种地面植被的大量光谱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典型草原区各种植被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利用导数和归一化的方法对植被光谱反射曲线进行了处理,消除了因背景、光照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测定条件下带来的光谱曲线上的差异.不过应当注意到:无论是哪种处理方法,其处理结果所得到的光谱值已经不是真正的光谱反射率值了.所以在应用时,对应的图像数据也应做相应的交换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封育年限下典型草原栗钙土物理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围封恢复系列进行研究,测定了不同围封年限下的栗钙土物理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下降,土壤密度变小.孔隙度增大,土粒密度基本不变.土壤机械组成中:粘粒、粉粒含量增加,沙粒含量下降.(2)通过Duncan方差分析,发现围封10a左右是土壤以上物理性状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氮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养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常见的12种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的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及粗饲料分级指数(G I)和粗饲料相对值(RFV)的估测,对各种牧草进行营养价值的评定,得知用单一的营养指标不能准确的评价牧草的营养价值,只有综合的考虑粗饲料分级指数,养分含量等指标才能对牧草的营养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卢德勋提出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 I)的计算公式把牧草中可摄入的净能和粗蛋白结合起来,同时把牧草中NDF或ADL包括在内,能明显区分养分含量差异很小的不同牧草,说明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 I)来评价牧草营养价值比美国提出的粗饲料相对值(RFV)更符合牧草的实际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中草甸草原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再生资源。且内蒙古草原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是放牧场。放牧是人类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原群落发生逆行演替,草地的生产性能不断降低,从而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目的】 全面准确及时地评估放牧场退化状况,为维护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方法】 通过总结草地放牧场退化演替规律及驱动机制,采用层次分析、专家调查以及比较矩阵分析方法,构建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指标体系,包括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植物种数、枯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共8个指标。基于评估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提出对照基准指标的参数,利用定量评估的综合指数反映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的整体状况。同时,探讨和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控制放牧试验为基础,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验证。【结果】 研究得出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评价指标体系的8项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退化指示植物比例、植物种数、枯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增加比例。草甸草原退化分级可以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等级,当放牧等于零或很轻的放牧状态时草地属于未退化草地范围。当放牧为90%以上时草原属于重度退化草地范围。【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长时期的探讨,对基准参考值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对放牧场退化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有利,可以为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垆土作为1个独立的土类,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温带地区分布有其特殊意义。该土类的形态学特征是具有深厚的暗褐色的腐殖质层,耕作层较黄土高原的黑垆土薄,无古老的耕作层;土体中有碳酸盐假菌丝状新生体、碳酸盐含量较低在1%上下。腐殖质含量较低在1%~3%,胡敏酸和富里酸比值在剖面中下部达到2以上,胡敏素相对含量较低,一般不超50%。该区域分布的黑垆土是温带草甸草原黑钙土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定达茂旗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对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30多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达茂旗草地植被覆盖度相比2000年初期升高了2百分点;达茂旗草地生产力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相比2003年有所升高;达茂旗草地载畜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初期整体水平有所升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制定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