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在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F13、F14、F15 3个世代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67 d的试验结果表明:(1)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平均试验末体重分别为:195.7、213.4和218.3 g,方差分析表明,F14和F15世代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483),但F14、F15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F13(P0.05);(2)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39、2.61和2.74 g/d,其中,F15比F14提高4.98%,F14比F13提高9.21%,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7.10%,F13-F15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为7.10%;(3)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6.33%、4.87%和1.60%,即F13F14F15,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据此可以推测,在连续定向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并没有停止,尚未到达选育极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吉富罗非鱼F5代(以下简称吉富F5代)、吉富罗非鱼F0代(以下简称吉富F0代)及奥尼罗非鱼对4种病原菌的抗病力差异,为罗非鱼苗种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吉富F5代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对3个罗非鱼种群进行人工腹腔注射感染4种病原菌,根据感染后的累计死亡率评估其抗病力差异.[结果]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5 CFU/mL,无链球菌Ib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6 CFU/mL,海豚链球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7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5.62×107 CFU/mL.3个罗非鱼种群感染病原菌后连续观察168 h发现,感染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菌株(HN01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Ib血清型菌株(GX2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菌株(GX05)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奥尼罗非鱼>吉富F5代;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菌株(GX03)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吉富F5代感染HN016、GX26、GX05和GX03后的累计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吉富F0代(P<0.05),与奥尼罗非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经过连续5代选育后,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已接近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吉富罗非鱼抗病苗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P2代高抗病家系与未选育的P0代鱼苗,在南宁市三塘镇及坛洛镇进行池塘示范养殖,测定其生长性能和抗病性能,评估吉富罗非鱼抗链球菌病品系的选育效果。[结果]在生长性能方面,2个养殖点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的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在抗病性能方面,2个试验组的养殖死亡率均在1%左右,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在10%左右;在养殖效益方面,2个试验组的养殖效益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2个世代选育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而生长性能也没有衰退。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P4代的生长性能,对P4代34个家系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14号家系的生长速度最快,34号家系最慢,两个家系间的平均收获体质量相差1.26倍;体长、体高、体宽与体质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质量与体长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79,其次是体高和体宽分别为0.967和0.952;单因素(one-way ANOVA)和元方差(MANOVA)统计发现体质量、体质量绝对增长率及体长在不同家系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各家系的体质量育种值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以1号家系和36号家系的体质量育种值最高,均为15.76。研究结果为筛选出生长性能优秀的吉富罗非鱼家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F3,F4和F5子3代,通过与对照组生长性能对比评估翘嘴鳜选育效果。结果表明,选育组F3、F4和F5代的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51%、17.34%和20.79%。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选育组3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18.17%、16.37%和14.86%,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11.29%、9.47%和8.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3、F4和F5代的代均选育效应分别为3.8%、4.5%和4.2%,翘嘴鳜的选育效果明显,F3、F4和F5代的生长性能均有了显著性提高,个体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5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6.
4个品系罗非鱼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不同品系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对吉富罗非鱼抗病F_4代、未选育的F_0代、"百桂品系"吉富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进行同塘混养,比较4个品系的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显示,4个品系的平均生长速度、绝对增质量率和肥满度均为F_4代百桂F_0代奥尼;平均特定增质量率依次为F_0代奥尼百桂F_4代;且F_4代平均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养殖成活率为奥尼F_4代F_0代百桂,且奥尼与其他品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遗传相关性统计发现F_0代和奥尼以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F_4代和"百桂品系"以体质量与体高的相关系数最高,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以上结果表明,经过选育吉富罗非鱼抗病F_4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成活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7.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著(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罗非鱼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吉富罗非鱼P0代和抗病选育P2代、奥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评估不同品系罗非鱼的抗无乳链球菌病性能.[结果]从感染死亡率来看,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性能优于其他品系,各组的感染死亡率大小依次为吉富罗非鱼P0代>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奥尼罗非鱼.其中,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的死亡率比Pn代降低45.3%,与奥尼鱼的死亡率相近.从死亡历时来看,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P2代在感染后48 h才出现死亡,而其他组均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死亡.[结论]通过针对性选育能有效提高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同时也为在罗非鱼苗种投放时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混合选择所产生的F6代的生长速度和尾鳍条纹的研究结果。在青岛和蚌埠两个试验站,同F5相比,F6的平均日增重率分别提高了2.5%和8.5%,体重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14.3%和11.0%;同对照组相比,F6的平均日增重率提高了29.5%,体重变异系数降低了16.4%。同时,在青岛和蚌埠两个试验站,F6尾鳍条纹清晰与整齐的比例从对照组的17.6%分别提高到了28.8%和38.9%。以上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经六代选择仍保持一定的选择效应。另外,对一些影响选育效果评价的因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放养规格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的体长生长规律,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Brody 4种生长模型对吉富罗非鱼体长的生长进行拟合,使用R-Studio软件自行编程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以AIC统计量作为确定吉富罗非鱼体长最优生长模型的准则。结果表明,4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模拟吉富罗非鱼生长曲线,其中平均体长为0.8 cm(SL1)的试验组以Gompertz模型为最佳,平均体长为(2.8±0.14)cm(SL2)的试验组以Logistic模型为最佳。体长生长瞬时生长速度曲线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SL2试验组比SL1试验组更具养殖优势,养殖密度为15尾/m~2(D1)的个体生长状况优于养殖密度为30尾/m~2(D2)和60尾/m~2(D3)的个体生长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吉富罗非鱼的育种研究、规模化养殖及养殖管理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