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著(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  相似文献   
4.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_2、F_3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_2、F_3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_2群体平均等位基因(Na)为2.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2;杂交F_3群体平均Na为2.14,平均PIC为0.370,平均Ho为0.432,杂交F_3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_2降低。F_2自繁F_3过程中,F_3群体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_2完全相同,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_2,且F_3群体在2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杂交F_3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的繁殖一般是雌雄配对好,在池塘让其自然交配产卵孵化。其孵化方式是雌鱼口含卯孵化,直至幼体出膜,卵黄消失,最后游动能力稍强时离开雌鱼,此时的罗非鱼幼体0.8cm左右,聚群靠近塘边水面游动。  相似文献   
6.
新吉富罗非鱼与奥尼罗非鱼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罗非鱼加工鱼片出口形势良好,加工鱼片的企业为了提高鱼片品质和企业效益,主要收购个体大,出肉率高的罗非鱼,所以大规格罗非商品鱼需求量增大.而以前传统养殖品种奥尼鱼(奥利亚和尼罗杂交后代)体形相对较小,对养殖户来说要养成为大规格成品鱼提供给加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正巴沙鱼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巴沙鱼对水质环境适应能力强,养殖技术要求不高,作为日益兴起的养殖种类,目前在国内的水产品市场很受欢迎。本文就巴沙鱼在我国发展的产业现状以及发展该产业所需攻关的技术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针对巴沙鱼发展所需的种苗问题和饲料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巴沙鱼产业的发展前景。巴沙鱼,鲶形目,芒鲶属(Paugusiushamiltoa),为无鳞鱼类,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主产地是湄公河流域。巴沙鱼对水质环境适应能力强,养殖技术要求不  相似文献   
8.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 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臀鳍棘数相同外, 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 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 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 杂交F2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 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 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 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 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 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 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 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 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 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 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 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 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 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 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 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究与生产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含13个种间特异性和7个共享带差异位点。尼萨杂交F1中,平均等位基因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9,位点多态性较高。3个尼萨杂交F1家系组间遗传距离0.362~0.504,组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245~0.316,组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组间。利用3个种间特异位点组合,可对3个不同家系组父、母本个体进行鉴别。通过对各组亲本与子代位点基因型分析,家系A、B和C组分别使用4、8和12个特异位点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99.99%、99.99%、99.91%,家系A、B组分别含3个半同胞家系,家系C组含2对非同胞或4个半同胞家系。  相似文献   
10.
采集尼罗罗非鱼意伊萨罗罗非鱼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 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 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满细长血管;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卵径0.5耀1.6 mm,外层有透明卵膜,充满金黄色卵黄颗 粒;过成熟卵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卵黄颗粒开始液化。用扫描电镜对精子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正常精子由头部、 中片及尾部组成,头部呈长锥状,长径1.82(依0.35)滋m,宽径1.41(依0.34)滋m;中片近圆柱形、较短,长径0.74(依0.08) 滋m,宽径0.16(依0.06)滋m;尾部极长,为16.42(依0.35)滋m,单鞭毛结构;同时,还观察到短尾、双头、双尾3 种异常类 型。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人工杂交技术改进提供一定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