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蝗虫灾害光电诱导捕集治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捕集治理技术是基于蝗虫群体对光源的趋向效应,设置波谱光源与机械机构分别作为灾害蝗虫趋向行为的导向控制因素和诱集蝗虫的收集捕获因素,以此实现致灾蝗虫的有效捕集治理。蝗虫光电诱导趋向行为试验研究证实了短波谱光源的趋光诱导敏感性与趋光增效因素的控制措施,据此研制的光电诱导蝗虫滑移捕集机实现了致灾蝗虫的诱集;仿生研制的滑移捕集滑板能够有效抑制蝗虫附着系统的附着功能并促使诱集蝗虫高效滑移至捕集机的收集装置。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滑移捕集治理能够抑制喷施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可实现捕获蝗虫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陕西近年来蝗虫发生分布现状及生态治理对策;通过生态治理,蝗虫发生面积明显缩减,取得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今后蝗虫防治提出建议,逐步实现蝗灾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3.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彻底治理蝗灾,可以改变蝗虫体内相关基因,让蝗虫变"聋子"。科学家找到的办法是通过改动蝗虫的基因序列,改变蝗虫体内和多巴胺以及嗅觉相关的功能,让它们无法对同伴发出的信息给出应答。形象地说,就是关闭蝗虫体内的信息应答系统,无法形成统一行动,难以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威胁。目前,这一成果已经成为国际害虫治理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金城 《农业考古》2019,(4):126-131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蝗虫在昌都地区分布广,从温暖湿润地形复杂的三江流域农区到气候恶劣的高海拔农区、牧区、林区,均有发生,常危害农田、草场,影响农牧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异常的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蝗虫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文章就该区蝗虫发生原因及动态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蝗虫作为世界性的重大农牧业害虫,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具有跨境迁移为害的能力,一旦暴发成灾,将对农牧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推进政府间联合治蝗,成为未来蝗虫有效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自2000年以来,哈萨克斯坦的意大利蝗等蝗虫为害严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等国陆续开展蝗虫治理协作。2002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启动治蝗合作,围绕中哈边境蝗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以及工作交流。基于中哈两国签订的合作协议,两国农牧业部门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边境地区蝗情信息交换、蝗虫联合调查等活动,召开中哈合作治蝗联合工作组会议和专家技术研讨会,通过密切务实合作,有效防止边境地区蝗虫迁入本国造成为害,为保护中哈边境地区农牧业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际合作治理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贵港市近年蝗虫发生及治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港市近年来蝗虫频繁发生,经多年观察、调研,总结了蝗虫的发生特点,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了6条治理对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控责任;建立应急机制,配备防治物资;加强蝗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明确防治目标,制定防治指标;强化防治措施,实现持续治理;总结防蝗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应用对海南蝗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昆虫生长调节剂互补应用技术治理海南省蝗害.结果发现,蝗虫中高密度条件下,互补应用技术用药早期虫口减退率较单用化学农药低,而2~3周后,其持续控制蝗虫效果较单用化学农药明显;互补应用比例对控制蝗虫效果无显著影响,而微孢子虫施用比例较高时,其持续控制蝗害效果较好.此项技术对海南蝗虫的控制效果较好,对指导海南蝗虫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月9日,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全国蝗虫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蝗虫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海南岛蝗虫区系的特色和蝗灾发生情况,根据目前国内外蝗虫基础性研究和防治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海南岛蝗虫研究相对缺乏甚至滞后的现状,提出了今后海南岛进一步加强蝗虫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蝗虫作为农业四害之一,对于草原和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为强大的破坏作用。新疆布尔津县是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县,在这里蝗虫的肆虐,给当地草原和农作物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困境。本文就以新疆布尔津县为例,对蝗虫的治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文活动改变了蝗虫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在条件适宜的背景下,草原蝗虫鼠害会大量的繁殖生长,进而对草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草原蝗虫鼠化的发生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本课题组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蝗虫种群中的流行规律,和蝗虫的行为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蝗虫微孢子虫的人工大量增殖技术等;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开展蝗虫微孢子虫田间应用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制出了适合我国不同草原蝗虫蝗区(干旱草原、半干旱草原、高原典型草原)和不同农区飞蝗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稀树草原蝗区)中的蝗灾持续治理对策和技术系,示范应用近130万hm^2,挽回经济损失3亿元,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国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广州市蝗虫发生的种类、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情况,阐述了当前广州市蝗虫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并对加强蝗虫的监测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高度选择情况,比较3种蝗虫以及同种不同性别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差别,分析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蝗虫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星翅蝗体重极显著高于素色异爪蝗(p0.01),极显著低于亚洲小车蝗(p0.01);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和素色异爪蝗在30cm以上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分别为13.17%、27.41%和47.08%;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体重在30cm以下各高度呈正相关,在30cm以上各高度呈负相关;短星翅蝗对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在20cm以上各高度范围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对植物高度选择在0~10cm与温度呈负相关,素色异爪蝗在20cm以下均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温度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其对植物高度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徐涵秋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0):2946-2953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红壤水土流失区之一,当地人民和各级政府一直为治理该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利用遥感技术对该区1976年以来地表裸土分布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基于所提出的双重遥感指数法对该区的裸土信息进行提取,查明了该区地表裸土分布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该区近35年的治理已大大减轻了地表的裸露程度,地表裸土面积从1976年的159.17 km2锐减到2010年的51.98 km2.在3个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里,裸土面积的变化呈现逐次减少、减速加快的趋势,客观地反映了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的3个重要历史时期和政策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吉林省西部草原蝗虫群落进行了研究。该蝗虫群落由14种蝗虫组成。根据地形及植物种类分布情况划分了5个典型样区,分别讨论了各样区中蝗虫的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多个指标,分析了各群落之间的关系、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及蝗虫之间相互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芮清环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255-255,258
介绍了阜阳市颖泉区历史洪涝灾害情况,并分析了2005年7月该区的暴雨灾害情况及受灾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9日,范小建副部长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全国蝗虫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