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赵昀  杨培权 《广西农学报》2010,25(1):65-67,50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休闲基地已成为城乡居民交流合作、互通信息、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桂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发展桂林观光休闲农业,推进桂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对策,以期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和乡风民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对城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文明和谐和生态环境友好有重要意义,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政策支持、合理规划引导多方资金投入和经营水平提高,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对广州市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的调查走访,分析了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促进该地区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广州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及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台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提出当前福建休闲农业存在特色不鲜明、缺乏观光战略、经营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并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从开发休闲活动项目多样性、增强休闲农业优质性、提高休闲农业营销策略性等方面提出福建更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了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当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发挥政府职能,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社会职能;开阔发展思路,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打造旅游精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升级,延长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加强科技投入,突出观光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共享;校村联袂培养,保障观光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以期促进广西观光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江西省抚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并提出了发展抚州观光休闲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台湾农业探索》2011,(4):44-44
<正>福州海峡农业合作试验区将进行新一轮建设,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水产品加工产业对接合作及果蔬品种与种植技术引进等四方面加速推进榕台合作。该实验区1997年获国务院批准成立,为福建获批的两个对台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文章从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都市休憩农家乐、主题生态观光园、高端休闲旅游农庄和沿海观光休闲农业带4种可行性模式,并就温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背景下京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观光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京郊观光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多种观光休闲模式共生的格局,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产业类型。但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服务,打造品牌;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加大投入,综合发展,才能使京郊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评价闽台农业技术合作的社会效应,发现闽台农业技术合作改善了福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促进了闽台科研人员的交流,但对福建农民就业和创业、闽台银行企业交流和闽台金融业交流、福建农业区域聚集度的影响有待提高,提出福建应加强闽台农业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以闽台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两地银行企业交流和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农业技术引进环境以提高聚集度,增设闽台农业技术合作基金等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乡村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协同发展,是福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与重要举措。本研究在阐述高效生态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潜力和挑战,以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为依据,提出以“四带十集群三体系”+“4个层次链接互补”+“3大新兴创业工程”为主架构的福建省高效生态农业空间优化布局与发展规划要点,同时因地制宜优化构建以主要河流沿岸为生态廊道、主要山脉和漫长海岸为依托的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以区域特色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为主体、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的农产品优质生产与安全供给的创新发展格局,并结合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政策法规、机制创新、组织实施、有效服务、科技兴农、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观光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它实现了农业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高度统一。此论文列举了各位专家关于观光休闲农业的不同见解,并在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统一界定了其内涵和外延,集中深入探讨了其基本特性、社会经济作用和管理要求。为此有必要研究出既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又能加强观光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闽台农业经济合作有悠久的历史 ,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分析了入世后闽台两地农业受到的影响、闽台农业经济合作的趋势 ,并提出了入世后闽台农业经济合作的相关因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认为闽台农产品贸易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选取2000-2009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L指数,对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展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通过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扩大了经营规模,使农业经营走向企业化和专业化。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的谈判地位和利益保护能力,最终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福建与台湾地区具有“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独特优势,在福建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闽台农业试验区扩大到全省的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更加广大,台湾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法对福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嘉道之际,兴盛一时的乾嘉汉学在总体上开始走下坡路,但在原有汉学不发达的地区却呈现局部上升的趋势。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就反映了这点。当时福建境内社会危机加剧,促使福建学者关注现实,思想逐步由虚空转入务实。在传统士人眼里,社会风俗的变化与学术人心的改变紧密相关。于是反思学术人心成为扭转危机的重要途径。陈寿祺等人通过改革作为福建书院教育中心的鳌峰书院,促使福建的学风发生了变化,在福建兴起崇经致用的新学风。同时,陈寿祺所倡导的学风也体现了注重经世致用、汉宋学并重等嘉道以后的汉学新风气。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并评价闽台农业技术合作的技术效应,发现福建引进的台湾农业技术在先进性和适用性上表现良好,但其集成性不高,提出福建应加强闽台农业技术合作的总体规划,鼓励和指导福建农业企业积极引进集成性技术,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集成技术研发的力度,拓宽闽台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升闽台农业技术合作技术效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了解农业N2O排放的时空特征,对于制定农业N2O减排措施,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和分形方法(R/S),对1983-2014年福建省52个县的农业N2O排放的空间差异与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3-2014年福建省农业N2O排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农业N2O高排放区主要集聚在南部县域,其增长趋势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性,所占比例为40.38%,而农业N2O低排放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县域,其增长趋势呈现出较低的持续性或反持续性,比例为25%,未来一段时间内,福建省农业N2O排放仍处于较强的持续性。该研究结果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福建省县域农业N2O排放的时空特征,为福建省县域农业N2O的减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与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在论证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新农村建设优势所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新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推动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契机下实现福建新农村建设和闽台农业合作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