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植保技术与食品安全中政府与农户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建立了植保技术与食品安全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还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论证及评述。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扶持决定该博弈中不同条件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发现正规金融的传统业务和政府补贴扶持相结合的供给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可持续供给,而参与人为大型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的非对称性鹰鸽博弈模型结果显示,二者在资金、农户信息两方面综合非对称强度越大,二者选择合作供给的可能性越大,且合作系统内存在进化稳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因此,为确保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可持续供给,应积极合理地引导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2个企业关于具有一定替代性的2种产品的不完全信息二维Stackelberg博弈模型及其精练贝叶斯Nash均衡,进一步分析当2种产品不存在替代关系时,这个二维Stackelberg博弈的精练贝叶斯Nash均衡与对这2种产品单独博弈的精练贝叶斯Nash均衡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一维博弈及均衡是多维博弈及均衡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4.
农户生产决策的博弈模型及均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产决策不均衡成为影响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极大阻碍。文章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利用描述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分别建立农户间相互独立决策和联合决策的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说明在农民的生产经营中,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经过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环境可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5.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居民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中在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得出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之间和上市公司内部存在着许多的博弈,但是由于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复杂性,限制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在这方面的应用.文章运用三种基本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相应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解释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股东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同行为.  相似文献   

7.
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理论方法,构建地方政府与农资经销商在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中的行为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其策略均衡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资市场,达到源头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目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与农资经销商的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只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二者混合策略分别为[(H1-H2)/E2,(E2+H2-H1)/E2)]和[(E2-K)/E2,K/E2];故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资经销商违法销售的处罚力度和监督力度,以降低农资经销商违法销售的行为,亦应加强对农户识别假冒伪劣农资物品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还需要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及易于普及和推广的环境友好型农资物品研究的资金支持,并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从源头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影响密不可分。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对当今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居民之间普遍存在的利益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不同情况下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最后对最优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居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息服务站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节点,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建设资金不足。目此。探讨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机制成为首要任务。该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与企业2类参与主体的行为,确定影响机制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减税比例,并根据博弈模型求解出纳什均衡状态和最佳减税比例,可为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息服务站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节点,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建设资金不足。因此,探讨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机制成为首要任务。该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与企业2类参与主体的行为,确定影响机制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减税比例,并根据博弈模型求解出纳什均衡状态和最佳减税比例,可为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一些非洲国家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数字金融被认为是拓展农村金融供给和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潜在变革性金融模式。本文基于江苏省沭阳县253个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影响农户信贷约束的诸因素,以揭示数字金融发展能否降低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结果发现,在农村金融逐步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农户面临着传统信贷约束,也面临着数字信贷约束,但是数字信贷约束的农户占比相对较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数字信贷约束来说,影响传统信贷约束的农户与银行网点间的物理距离变得不再重要,而金融素养、数字金融发展和数字金融产品宣传变得更为重要。进一步探究农户不同类型数字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于供给型和需求型数字信贷约束都具有缓解作用,而金融素养对于缓解农户数字信贷需求型约束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农户金融素养教育、开展多元化的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政策建议,最终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认为农发行职能定位主要受到财政政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和农发行主观能动性3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要完善农发行的职能,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需要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订农发行可以接受农民土地抵押贷款的政策,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和发挥农发行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杨仕晋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209-214
对佛山农村地区的490户农户的信贷需求和小额信贷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运用二元Logit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达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参与度高;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意愿强烈,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可度高,且希望得到小额信贷的相关培训服务;与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资金主要满足生活消费性用途不同的是,发达地区农户贷款以投资生产性用途为主;发达地区农户的信贷额度较大,但金融需求的满足率不高。计量分析表明:发达地区农户投资活跃度、家庭教育支出、小额信贷的认识性评价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发达地区农户家庭耕地面积、投资规模、家庭年收入、农业收入、家庭固定资产价值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介的金融联结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方式以农业产业链为轴线、农业供应链为纽带,将农业信贷资金供需主体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了完善的动力促进机制、业务运行机制以及履约担保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的抵押品不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及监督成本,提高了及时还款率,确保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这种金融联结模式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增强金融联结能力,着力解决农户对农村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梁月  杨立社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0):197-200
对河南省许昌市的家庭农场聚集地鄢陵县和襄城县230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家庭农场主正规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场主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种植规模、种植类型、对金融支持政策的认知和对金融服务的评价6个因素对家庭农场主正规信贷需求有正向影响,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时间对农场主的正规信贷需求有负向影响,家庭农场主的年龄和借贷经历对家庭农场主正规信贷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农村信贷和农户收入变动的模型,通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分析,更好地解释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以及农村信贷与农民增收之间发生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对福建省部分县(市)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从利率、产品、网点设置、服务程序、信贷覆盖率等几个方面分析农村正规信贷存在的问题,从信贷需求者和信贷环境角度剖析了农村正规信贷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政府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发展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担保体系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打破农村信贷约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鑫  王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182-6184
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相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同时对农村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和农户三者的利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发展困境和二者间的联动关系、二者互动模式构建的障碍,提出银保合作各个时期可选择的合作模式,以期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