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选用生产上推广的皖麦18号、扬麦158等17个小麦品种为母本,小麦糯性系安农糯小麦1号为父本,配制组合.在后代群体中鉴定糯性变异材料,研究全糯质籽粒的分离比例,并进一步选育糯小麦品种(系).讨论了糯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改良及其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黑麦属作为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具有抗多种病害及耐逆性强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近缘植物之一。本研究利用CIMMYT引进的六倍体小黑麦20090148与普通小麦材料复合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了四份遗传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127-12-2、134-5-1、131-2-3和125-3-1,对其抗病性等性状特点进行鉴定,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以明确其遗传组成。结果表明127-12-2、134-5-1和125-3-1为小麦-黑麦渐渗系,131-2-3为代换系;通过将131-2-3与其亲本进行核型比对,发现其染色体组成。四份小黑麦材料的性状和遗传组成鉴定,将为它们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的遗传规律,采用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5个杂交组合,利用加性一显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亲本及杂交一代生育期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之间生育期性状有差异;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估算表明,营养生长天数和角果成熟天数主要受到加性和显性互作效应,而且遗传率最高,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各生育期性状还受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开花天数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遗传效应的预测值表明,P3亲本具有早花早熟的趋势,利用P3亲本较易获得早熟后代。本研究结果为改良和选育早熟性油菜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遗传多样性是作物品种改良的基础,评估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主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以预测纯系品种分离后代的遗传变异度,估计后代杂种优势表现。分别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两个层次,对国内外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品种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种子田中的88个杂株为材料,对其后代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主茎穗粒数等11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分析探讨杂株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杂株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基础上,利用形态标记可以将豫农202种子田中的88份杂株材料分成剩余变异类、天然异交类和异品种(系)类3大类.形态标记基本上可以区分小麦杂株类型.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普通小麦与大麦远缘杂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性、抗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抗白粉病、叶枯病、锈病等优良性状,大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可以把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截止目前不完全统计,已成功进行普通小麦与普通大麦、野生二棱大麦、栽培二棱大麦、智利大麦、球茎大麦、海大麦、平展大麦和窄小大麦等的杂交;成功进行了硬粒小麦与智利大麦,提莫菲维小麦与布顿大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与普通大麦等的杂交.已创制出约24种不同的大小麦杂交后代材料,并对部分材料利用染色体分带、原位杂交、分子遗传标记等手段进行了鉴定.对大麦优良性状的利用目前较多的是抗病性、抗穗发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等.大小麦杂交对拓展小麦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应当利用现代基因克隆及重组技术,把远缘杂交和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小麦杂交的成功率和大麦优良性状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苗期耐寒性表现.[结果]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农艺性状优良、耐冷性强的材料39份,其中33份材料粳稻遗传成分为87.5%,6份材料籼稻遗传成分为75.0%,60份耐寒材料中野生稻遗传成分高达50.0%,但农艺性状较差.在所有不耐寒的材料中,籼稻遗传成分高达87.5%.[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杂交后代中,含有较多粳稻和野生稻遗传成分的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粳稻和普通野生稻是籼稻耐寒育种改良中重要的耐冷资源,导人野生稻或粳稻的遗传成分能够明显提高籼稻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5号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7906/ROBLIN作母本、21-27作父本通过系统选育而成.在2003-2004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8 006.4、8 750.4 kg/hm2,较对照品种高原602分别增产9.78%、8.21%,分别居当年参试的10、13个品种(系)的第1、第2位.生育期103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4.32%、赖氨酸0.46%.抗叶枯病,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宜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以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其它春小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小麦YrX、Pm21基因和Dx5优质基因聚合体的分子标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灌区小麦条锈病时有发生,白粉病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将分别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X、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材料与宁夏育成的高产、优质品种进行聚合杂交,采用早代抗病鉴定,并利用特异分子标记对F3代材料进行抗条锈病基因(YrX)、抗白粉病基因(Pm21)、优质基因(Dx5)检测。筛选到聚合YrX、Pm21和Dx5三种基因的材料1个,聚合YrX、Pm21基因的材料2个,聚合YrX、Dx5基因的材料2个,聚合Pm21、Dx5基因的材料3个。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22 个小麦品种田间抗条锈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10—201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22个四川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对其抗条锈病能力进行鉴定并筛选出高抗品种,然后设置自然诱发产生条锈病的大田鉴定试验。对小麦生育期抗条锈病能力的鉴定结果包括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显著正相关。针对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结果将22个小麦品种分为三大类,6个品种为高抗条锈病,7个品种为中抗条锈病,9个品种为中感条锈病,其中高抗品种为资阳1号、国豪麦15、绵麦1501、西科麦7号、西科麦10号和川育24号。结果表明,由于CYR34的出现使得部分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快速丧失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省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抗病的参试材料较少,在苗期感病的许多材料,在成株期抗病,并且反应型非常低,说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性存在差异;而且成株期绝大部分品种(系)的严重度、普遍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苗期。并针对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品种抗条锈鉴定、抗锈育种及现有品种的生产应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育持久抗耐多种病害的小麦核心抗病种质,以奥地利黑麦、中间偃麦草和野生二粒小麦为抗源,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阶梯式杂交等多种组配方式,将基因逐步累加、聚合到一起。选育中以不丢失抗性基因为前提,以抗旱耐寒为适应性选择的基本标准。育成的小麦新品系远丰139半冬性,耐寒、抗旱,株型结构好,产量高,品质好。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鉴定对条锈病免疫,对白粉病和叶枯病高抗,中抗赤霉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分析,品质达到国标精制级面条用小麦粉标准。2005年陕西省区试较对照小偃22增产5.6%。  相似文献   

17.
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育成的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结果表明,00-30和兰天19号抗寒、抗旱、抗锈、丰产,宜在陇南山旱地、临夏州等地种植;96-43-5抗寒、抗锈、丰产,宜在甘肃中部及河西走廊冬麦区种植;SH 197抗寒、抗旱、抗锈,但丰产性欠佳,宜作为抗源亲本在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8.
绘制的垦红号小麦品种亲缘关系图清晰地绘出了农垦红兴隆科研所育成小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它们的墨麦血缘含量.通过对关系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垦红号小麦大多都有墨麦血缘,墨巴66在垦红号小麦品种的亲缘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克71F4-370-7可谓是垦红号小麦的祖母,意大利品种阿夫则是祖母的祖父.垦红号小麦秆强抗锈和多花高产的优...  相似文献   

19.
前言小麦品种发生抗锈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的一个中心问题。国内外研究反复证实病菌小种类型的变异和数量变化是引致品种抗锈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自然界小种组成很复杂,总是多小种类型同时存在,有专有次,混合发生,据报道其它病原物的混合侵染会引起品种抗性表现的变异和症状变化,但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混合侵染是否也会引起这种变异,特别是反应型的变化,除个别文献有所涉及外,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种外源基因选育小麦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染色体工程结合系谱选择,以普通小麦单、缺体为工具材料,将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黑麦(Secalecereale)、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oides)、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和小伞山羊草(Aegilopsumbellulata)的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创制出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种质N9207,N9209,N9134,N9628-1,N9628-2和N9659,并育成含有外源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陕麦8003,陕麦8007,陕麦150和远丰175。利用创制的抗性种质与农艺亲本多方式组配杂交,将优异基因进行累加、聚合,选育出抗、耐多种小麦病害,高产、优质和广适的面条小麦新品系陕麦1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