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食品添加剂对速冻水饺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饺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金苑饺子粉为原料、白菜和猪肉为饺子馅主料制作速冻水饺,研究三聚磷酸钠、黄原胶、硬脂酰乳酸钠、淀粉磷酸酯钠4种食品添加剂对水饺品质的影响。[结果]硬脂酰乳酸钠抗水饺冻裂的效果最明显,淀粉磷酸酯钠对水饺色泽、口感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单独使用1种食品添加剂不能全面改善速冻水饺各方面的性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添加剂的最优组合为:黄原胶0.1%,硬脂酰乳酸钠0.4%、三聚磷酸钠0.25%、淀粉磷酸酯钠0.5%。[结论]该研究确定了速冻水饺的最佳添加剂类型及用量。  相似文献   

2.
小麦淀粉粉条品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小麦淀粉为原料生产粉条,通过添加瓜尔豆胶、淀粉磷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钠、复盐、精盐、PGA、改性大豆磷脂等食品添加剂改变其品质。经单因素对比实验、多因素正交实验、研究其成条性、透明度、耐煮、耐泡、不粘条性,结果表明,当配方为瓜尔豆胶0.30%,淀粉磷酸酯0.35%,复合磷酸盐Ι0.04%,羧甲基纤维素钠0.30%,精盐1%时生产出的粉条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郑贵臣  冷进松  余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23-11826
[目的]改善玉米特强粉食品加工性能,实现玉米粉产品具有较强的抗冷冻性能。[方法]以玉米粉速冻饺子冻裂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以蜡质玉米磷酸脂淀粉、蜡质玉米磷酸酯化交联淀粉、蜡质玉米预糊化淀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复配来提高玉米特强粉抗冷冻性能,利用Design-Expert 7.0分析峰值冻裂率,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方程推测提高玉米特强粉抗冷冻性的几种淀粉的复配比例。[结果]确定3种淀粉的最佳复配参数为磷酸酯添加量为0.8%,磷酸酯交化交联淀粉为0.4%,预糊化淀粉添加量为3%,加水量为41%,其冻裂率可以下降到0.8%。[结论]响应面回归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指明最佳控制条件,得到玉米粉速冻产品抗冻性的最佳复配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大豆分离蛋白和甘薯淀粉磷酸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重要的功能特性,被广泛用于替代动物蛋白,其凝胶特性是决定食品品质的关键。该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甘薯淀粉磷酸酯混合成的凝胶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超高压处理对共混凝胶体质构的影响,并通过SEM和DSC进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不同的压力水平和保压时间可显著影响凝胶体凝胶的硬度、弹性、粘聚性和咀嚼性等质构参数。超高压处理能够改善凝胶体的质构特性及结构,对丰富和完善超高压加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淀粉在副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淀粉的种类较多,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玉 米淀粉、土豆淀粉以及白莲淀粉等。淀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一个食品加工食材,通 过在各种类型的食品中加入淀粉,促进食品口感口味的提升,间接的使食品的市场销量得到一 定程度的提升。阐明了白莲淀粉的营养价值、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半干法制备磷酸酯淀粉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三聚磷酸钠为酯化剂,通过正交试验,采用半干法制备具有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酯.考察酯化剂、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干法合成淀粉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90 min,pH 5.0,磷酸盐用量4%,尿素用量2%.  相似文献   

7.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工业等生产的重要应用原料。淀粉有天然淀粉和变性淀粉之分,变性淀粉更能满足生产生活的特殊需求。其中氧化淀粉不仅能够改变食物的色泽、口感,还能改变食品的特性,在工业生活中应用更广泛,必不可少。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的研究工艺为基础,综述了淀粉的变性方法及淀粉来源、NaClo氧化性、反应介质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次氯酸钠氧化淀粉性能的影响。同时阐述了氧化淀粉在食品及工业中的应用,展望了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应用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制备次氯酸钠氧化淀粉提供一定的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8.
低取代度小麦磷酸酯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选择焦磷酸钠为酯化剂,采用半干法合成低取代度小麦淀粉磷酸酯,研究所得产品的取代度、透明度、粘度和冻融稳定性等性质,并与小麦原淀粉的性质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在pH为5.9,反应温度为150℃,磷酸盐的用量为淀粉干重的0.0287,反应时间控制在75 min左右,可以获得低取代度小麦淀粉磷酸酯,其产品的取代度为0.0221,粘度由原淀粉的34 Pa·s增大为3 700Pa·s,透明度由3.70%增大为20.80%,析水率则由46.88%下降为6.56%.  相似文献   

9.
蚝油化水分层问题严重影响国产蚝油的外观品质及质量。通过淀粉原料的选择、酯化反应、醚化反应、交联反应得到变性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将其应用于蚝油生产中,所得蚝油于50℃条件下进行了破坏性试验。结果表明,蚝油产品出水维持正常天数延长至15d,并提高了蚝油粘度。变性淀粉的应用,确保了蚝油的口感及体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小麦淀粉与其主要加工食品的品质性状关系 ;破损淀粉与加工食品品质关系 ;淀粉性状的遗传和分子生物技术在淀粉改良中的应用。并阐述了改良小麦淀粉性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糯小麦与其它作物淀粉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糯小麦与其它作物的淀粉理化特性差异,分析糯小麦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淀粉厂批量生产的糯小麦淀粉及市售食品级马铃薯、木薯、糯玉米、红薯、普通小麦、普通玉米作物淀粉为材料,比较研究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淀粉色泽、透光率、快速黏度测定仪(RVA)测定的淀粉糊化特性、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的热力学特性及冻融析水率。【结果】糯小麦和糯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均小于1%,其它作物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在22%—27%;糯小麦淀粉透光率与红薯淀粉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和糯玉米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膨胀势和峰值黏度与糯玉米、红薯淀粉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起始温度(DSC测定)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回生值与糯玉米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其余几种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冻融析水率最低,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结论】糯小麦淀粉与常用作物淀粉的多数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低、起始温度(DSC测定)低、回生老化程度小、冻融稳定性好,优于其它作物淀粉,对于改善速溶、快餐、冷冻食品品质及延长食品货架期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对糜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糜子“榆黍1号”为供试材料,用碱提法制备糜子淀粉,测定其基本理化特性和糊化特性,并研究了不同食品添加剂(淀粉乳、蔗糖、NaCl、pH)对糜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制备的糜子淀粉的淀粉含量为895.8 g/kg,白度达到98.2%,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较低,不易变质;与小米淀粉相比,糜子淀粉的黏度较大,热稳定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糊化温度较低。随着淀粉乳质量分数的增加,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热稳定性变差,抗老化能力减弱,糊化温度降低;随着蔗糖和NaCl的加入,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抗老化能力减弱,糊化温度升高;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热稳定性变差,抗老化能力增强,糊化温度基本不变。【结论】糜子淀粉的糊化特性优于小米淀粉,接近于糯米淀粉,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糜子淀粉的糊化特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强,兼有无毒、环保、可食等优点,目前已在食品、医药等包装上有较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扩大微孔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对微孔淀粉的微孔形成机理、性能以及制备进行深入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微孔淀粉原料的选取、预处理,微孔淀粉的制备方法和微孔淀粉的微孔形成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并对目前我国微孔淀粉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及微孔淀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脂肪酸对糯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肪酸对糯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硬脂酸、油酸与糯米淀粉形成复合物的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试验表明,硬脂酸和油酸均可与糯米淀粉形成复合物,且硬脂酸比油酸更易与糯米淀粉复合。随着脂肪酸用量的增加,复合指数表现出上升趋势,当硬脂酸、油酸添加量分别为7%、5%时,复合指数达到最大。DSC分析表明,添加硬脂酸、油酸的糯米淀粉起始糊化温度、峰值温度以及糊化焓均低于糯米原淀粉。随着脂肪酸用量的增加,糯米淀粉的糊化焓值显著减小,老化率明显降低。[结论]试验可为研究速冻食品冻藏期间主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改善糯米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品质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变性淀粉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纺织、造纸等工业上应用的主要变性淀粉,其中重点介绍了羧甲基淀粉、交联淀粉、酸改性淀粉、阳离子淀粉的生产工艺、性质及其应用,同时对接枝共聚淀粉、复合淀粉等新型变性淀粉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高海虹  孔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71-72,120
[目的]调查了解一些常见食品中的铝残留量情况,以避免过多铝元素的摄入。[方法]抽取了120份常见食品样品(蛋糕、面包、膨化食品、淀粉制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验分析。[结果]面包、蛋糕类的铝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平均4.00~5.00 mg/kg),合格率100%;膨化食品的铝残留量稍高(平均8.93 mg/kg);粉丝粉条等淀粉类制品铝残留量明显偏高(平均75.59 mg/kg),不合格率达13%,最高值为345.00 mg/kg,超出国家标准73%。[结论]应控制性地摄入膨化食品,减少淀粉类制品的摄入,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膨化食品的铝残留标准并加大淀粉类制品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
Interest in understanding the digestion behavior of starch in the presence of dietary fibers is growing due to the ability of dietary component to control the release and absorption of glucose. This presents an outstanding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od products by incorporating dietary fiber into starchy food product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fibers and their behavio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differ.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these different fibers on starch digestion, static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s under conditions that mimic the human GIT are frequently used. Indeed, many effort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tatic in vitro protocols for starch digestion. Though not considered as the gold standard in digestibility studie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c simulated models provide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in vivo techniques for rapid screening of the digestibility of food products under conditions that simulate the human GIT.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digestion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digestion conditions in the human GIT,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on starch digestion in the presence of dietary fiber in the three phases of digestions including the oral, gastric and the intestinal steps. This summary can benefit investigators in developing static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s designed to simulate starch digestion with relevant values of the quantifiable parameters, including pH, enzymes and simulated digestive fl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