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关中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陕西关中地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以陕西省CDM项目中渭南市临渭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例,采用IPCC2006中N2O排放量计算方法和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中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从氮肥施用、土壤碳固定,农作物产量改变3个方面对该地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和估算。该项目共涉及临渭区3个乡镇17个项目村,共计农田面积2 818.89 hm。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的使用,不但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土壤碳储量,而且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项目实施后,每公顷农田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 206.93~1 484.18 kg CO2当量,项目年温室气体减排量为3 660.95 t CO2当量。  相似文献   

2.
政法前瞻     
《农家致富》2006,(24):49-49
加强测土配方施服工作 近来,农业部要求各地巩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强化基础工作,努力提升测土配疗施肥技术水平: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肥料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等。  相似文献   

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农业部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至今,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规模逐渐扩大,至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已覆盖到绝大部分农业县,耕地覆盖率达到95%以上。项目实施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提高了科学施肥水平,改善了化肥生产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转化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应用上来,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支持和带动下,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抓住秋播关键时机,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以抓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工作为重点,大力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玉龙 《新农业》2006,(10):4-6
测土配方施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要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之一,由于这一技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普遍、成效明显而受到政府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朋友的关注和欢迎。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本原理测土配方施肥又叫平衡施肥、测土施肥,其最大优点是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6.
临城县自2007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的好评。因为长期以来的过量施肥和盲目施肥给我县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这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是在田间对肥料试验来测施土壤。  相似文献   

7.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以来,摸清了我国耕地土壤的基本情况,初步建立了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使科学施肥的观念深入民心。本文对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的依据、原则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数据资料收集与档案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是国家支农惠农补贴政策项目,是加速推广测土肥方施肥工作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中国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科尔沁区启动测土配方补贴项目以来,接受很多上级部门文件通知、实施方案、宣传资料、讲课培训、土壤检验等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既是项目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项目验收和成果应用的主要可靠依据。加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档案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广泛采用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收,而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的基础和关键。就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达州地区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培肥土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技术的完善配套,并着力构建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三大体系: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测土配方施肥农化服务体系和测土配方施肥和谐肥料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产业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农田秸秆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面广量大,其资源化处理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开发高效低耗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工程转化产业化技术,以新型碳质产品就近回田回村实现农业循环.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可能是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并促进农业固碳减排的最佳解决方案.新近已经开发出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中小型生物质转...  相似文献   

12.
秸秆生物黑炭农业应用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秸秆或生活垃圾热裂解转化生物黑炭的产业化技术已经成熟,生物黑炭固碳减排方法学是进行自主碳交易的必备技术依据。基于河南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黑炭的生产工艺,对秸秆燃烧(基线)和转化生物黑炭以及农业应用(项目)整个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碳汇清除量进行了评价。采用该方法学,对已经进行的秸秆生物质黑炭的生产和稻田施用的总效应初步估计为秸秆产生净碳汇249~398kgCO2-e·t-1。可以看出秸秆生物黑炭具有显著的固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3.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have focused on reductions in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Smith et al., investigate the viability of a different strategy, recently proposed by Hansen et al., which focuses on controlling short-lived pollutants such as soot and tropospheric ozone. They conclude that carbon dioxide must remain the primary focu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4.
Climate change will place agro-ecological systems and food security at serious risk. At the 21 st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21) in Paris in December of 2015,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reached a historic agreement(Paris Agreement)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to accelerate and intensify the actions and investments needed for a sustainable low carbon future. An initiative named the "4‰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was proposed by the French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and this initiative was launched officially at the COP21 and adopted by many global organizations. The aim of this initiative was to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 to mitigate fossil fuel combustio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ses.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China has high CO_2 emissions but a low soil carbon pool, and indicates that 4‰ increments of the soil carbon pool will not be sufficient to offset national CO_2 emissions. The current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would also not reach the mean level requested by the initiative. Therefore, China faces big challenges to achieve this initiative. An integrated use of straw technology may be used more widely to improv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include improve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and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through the waste management project under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may put forward the biomass treatment centered high yield and fertilizer-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 to enhance resilience of agro-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5.
航空碳排放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而欧盟为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法要求的减排义务,实施了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欧盟目前暂停对非欧盟籍的航空器营运人适用这一机制但仍在观望,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个潜在威胁。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框架内考量也构成非正当性,存在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以及适用范围过宽这三个问题。因此,我国应坚持和强调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内容,可在此范围内通过国际和国内层面采取适当的应对之策,保障我国航空运输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在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巨大压力的背景下,研究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壤碳汇的关系,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碳汇功能及其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近20年,由于中国农业土壤管理的改善,农地土壤呈现碳增汇趋势。基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下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尤其是推行优化管理措施下(如增加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约为87—393 TgC·a-1,相当抵消中国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52%,其中实施农田管理措施(包括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约为30%—36%(相当抵消工业温室气体排放3.4%—19%)。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如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农田管理措施)在固碳减排中的作用及其潜力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樊威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2-224
从政府的大量的试点项目到区域间的碳抵偿信用交易,中国在迅速创建属于自己的自愿减排市场,以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中,通过农业土地管理达到固碳减排的潜力巨大,而农业自愿减排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有利于发展、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并减缓气候变化的三赢局面。从国际视角研究中国农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粮食生产对于全球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粮食作物田间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随着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足迹)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间生产过程以外,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样不可忽视。本文综述了我国在粮食作物生命周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并对我国未来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是我国南方地区经营历史最长的人工用材林,其在木材生产功能和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天然林相比,人工用材林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碳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森林碳汇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与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相关的文献,综述了林分年龄、经营管理措施、分布区域以及立地条件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杉木人工林经济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生产实践建议,也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研究的现存问题以及日后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