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为克服“三圃制”的不足,国内一些专家研究提出了“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一圃制”等农作物良种繁育新技术,这些方法繁育生产各级种子的起点均是育种家种子。本文论述了育种家种子的概念、特点,并对不同作物生产和保存育种家种子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农作物的良种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圃三级小麦种子生产技术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技术交重复繁殖和循环选择两种种子生产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种子生产方法和我国种子生产的先进技术为实践基础,解决了当前良种繁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物质、技术条件的种子生产先进技术之一,已在河南省小麦种子繁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烟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我国烟草种子生产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分别从烟草良种繁育与推广概况、种子加工技术、种子储藏技术、种子检验、种子发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明确烟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烟草种子多个方面今后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烟草种子科研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张香桂  钱大顺 《种子科技》2000,18(5):299-300
棉种退化是植棉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造成棉花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一个常规棉花品种来说 ,要保持其优良种性 ,延长其使用年限 ,提高品种的使用价值 ,搞好良种繁育 ,生产足量、优质的种子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杂交棉花来说 ,由于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制种 ,加之生产上不仅利用 F1,部分组合还同时利用 F2 ,要保持杂种的高优势 ,延长组合的使用年限 ,同时还要降低杂交棉良种的生产成本 ,就要根据杂交棉种子生产的特点 ,建立适合杂交棉良种生产的技术体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杂种棉苏杂 16号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对杂交…  相似文献   

5.
小麦种子作为常规种子生产,其种子质量控制一直得不到生产单位的重视,近几年来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小麦良种生产虽然环节较多,但是在生产中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就能较好的控制和提高小麦良种生产质量。1播种①良种基地选用水肥条件较好,群众科学种田水平高,基地统一管理较好、集中连片无插花的地块,以利于机械化操作,防止机械混杂。②使用高纯度的小麦繁育材料是保证良种生产的前提和关键,繁育材料应由育种单位或育种家直接提供,以保证种性纯度和质量。③按育种家提供的品种说明适时适量播种,要保证足墒下种,确保一播齐苗,基…  相似文献   

6.
良种繁育与种子产业化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济南250100)刘嗣元李龙凤种子产业化主要内容之一是改变目前良种选育、生产、经营推广脱节状况,实现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其核心是种子生产,也就是良种繁育。良种繁育是种子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张万松  袁祝三 《种子》1995,(4):17-21
我国长期沿用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方法“三圃制”,存在许多弊端,已不适应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在多年农作物良种繁育实践中研究总结出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能有效地保持优良品种纯度和种性。节约种源,减少世代,有利于实现种子标准化,延长使用年限。经济简便,解放了生产力。使育、繁、推一体化,形成了合力。该方法以现代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几年来,已迅速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市推广应用,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繁育供种体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林生  孔祥生 《种子》2002,(6):61-62
利用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三囿制“进行甘薯种薯生产,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种业的发展。为此,本文结合甘薯生产实践,借鉴农作物良种繁育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甘薯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生产程序及关键技术,同时也探讨了甘薯繁育供种体系和各级种薯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9.
提高小麦繁种基地种子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主要地位,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首位.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小麦产量增长较快,一批批新良种的选育和推广使小麦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小麦良种的繁育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为保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种子生产加工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及管理制度要求,结合小麦良种生产基地现状和本人基地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小麦繁种基地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姚霄 《种子科技》2020,(7):86-87
三圃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以来一直沿用的农作物良种繁育体制,对我国种子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三圃制的合法性与现实意义应当引起重视,同时呼吁创建对种子生产进行过程控制的政策环境,确保产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将小麦种子划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其中,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一般都作繁殖材料,而原种既可作为繁育材料,也常用于大田生产;良种则主要用于大田生产,国际上一般称为登记种子或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12.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农民选购种子的主要取舍标准.控制好种子质量,可以保证种子生产单位和用种农户的共同利益.根据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认为要保证种子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良种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稳定种子生产基地 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种子工作的支持,增加对种子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每年要求当地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用于本地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逆抗灾能力,保障种子繁育计划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近年来我区建立了稳定的良种生产基地1257亩,基地内共有良种场2个、良种繁育基地村4个、农户52户.  相似文献   

13.
欧行奇  李照河  曹廷杰 《种子》2007,26(8):57-60
中国现行的小麦种子生产程序主要有两种:三级种子生产程序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三级种子生产程序的主要缺点是种子分级不分代;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虽有很多优点,但其生产用种仍为良种。在继承以上两种种子生产程序优点并克服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最大优点是取消了良种,实行生产用种原种化,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用种质量。并分别对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中不同级别种子的特点和生产方法、实现生产用种原种化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年代,如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加强宣传、优化服务的同时,关键在于种子质量,而良种繁育工作又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只有建立稳固和高标准的种子基地,完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实施规范化的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确保繁育出高标;隹、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15.
查春宏 《种子科技》2008,26(5):19-20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不仅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也为良种生产繁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种子繁殖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来,我区对外制种面积逐年增加,许多外国种子企业也看重了新疆这块得天独厚的制种基地,与企业进行联合制种,种子生产成为确保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也成为自治区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但是,目前在新疆种子生产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四、玉米自交系的繁殖和保纯山西省常年玉米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以单交种为主,每年杂交种种子生产任务基本稳定在2500万公斤。由于没有实现种子生产的企业化,良种繁育体制和检验制度不健全,种子生产的专业技术还不普及,大量  相似文献   

17.
张素平 《种子科技》2009,27(12):6-8
文章阐述了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的定义和基本框架,并对联繁自销、自繁自销、联繁包销、品种授权销售等四种主要产销形式和良种繁育与期货相结合,与统一供种相结合、与面粉企业相结合、与良种补贴相结合、品种授权销售、建立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建立种子分公司等七种生产模式做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小麦育种家种子特点及其生产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欧行奇  段照伦 《种子》1999,(2):66-68
论述了小麦育种家种子的特点和它的两种主要生产方法,并对其在种子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繁育体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1现状 "九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把种子工程建设作为科技兴农的"龙头"来抓,在种子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选、繁育和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投入了相当财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发展种子产业,提高农产品品质档次,推进农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发展效益农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表现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部分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大肆进行违法的种子生产经营活动,致使坑农、害农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合法权益.为确保良种有效供应和农业生产安全,有效打击违法经营,有必要认清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表现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